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15

  ..續本文上一頁時被重罪染汙,即犯菩薩戒而造下大罪業,並且來世心不趣入布施,更難以趣入菩薩諸行。

  如果現在根本不串習,讓悭吝習氣不斷增長、堅固,來世的心會如石頭般堅硬難化。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雲:“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爲施中尊。”

  “能施欲”是指菩提心,大乘布施的根本是菩提心,故說“布施根本菩提心”。

  又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上述布施的根本是菩提心,這個想布施的意樂——菩提心,何時都不能舍棄。遍知佛陀說,世間布施若具此能施欲,則是一切布施中最殊勝的布施。

  【此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爲諸行所依,願證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爲一切能舍之尊,故于此心應勵力學。此即總攝《妙手問經》勝扼要義。

  這是說,應當憶念修習菩提心是菩薩萬行的所依,願證大菩提即是一切能舍的根本,即是一切能舍中的至尊,所以,應對菩提心努力修學。這是總攝《妙手請問經》中的殊勝扼要之義。

  這是宣說布施波羅蜜多最後的教誡,反複強調的,就是菩提心。因爲大乘布施,首要不可或缺的內涵就是菩提心。若無菩提心則根本談不上是大乘的布施,因爲世人和聲聞緣覺也有布施,下至旁生都能對自己的孩子作布施。若無菩提心,則布施乃至般若的六度萬行悉皆無從建立。因此,菩提心是菩薩萬行的所依,是大乘修行的心藏。

  

  

  

  上士道•持戒波羅蜜

  

  午二、持戒分五:一、屍羅自性 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 叁、屍羅差別 四、修屍羅時應如何行 五、此等攝義

  【第二,屍羅波羅蜜多分五:一、屍羅自性;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叁、屍羅差別;四、修屍羅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未一、屍羅自性分二:一、屍羅之自性 二、屍羅波羅蜜多圓滿之量

  【今初

  申一、屍羅之自性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

  讓心厭舍身語損害他人以及損他的意樂,此能斷心即是屍羅。

  “損他”指身語;“根本”指意樂。所厭舍之境,即損害他人的身語行爲,以及行爲的根本——損他意樂。

  此處“令意厭舍”是關鍵詞。若無令意厭舍,則相續中生不起以能斷心爲體性的屍羅。回顧下士道中的十白業道,是否生起了十白業道,關鍵看是否生起了意樂。什麼是白業意樂呢?即“見過患,生起遠離欲”,也就是“令意厭舍”。此“令意厭舍”是十白業道之根本,擴展開來便是一切律儀戒的根本,有了它,才能引起各種靜息黑業的加行,乃至達到靜息圓滿。

  如何才能“見過患,起遠離欲”?這又依賴數數思惟黑業果,引起定解,因此說,勝解業果是一切內道弟子的正見,是一切白法之根本。若無此基礎,叁乘佛法都無從建立。

  申二、屍羅波羅蜜多圓滿之量

  【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爲滿屍羅波羅蜜多。

  由這一能斷心修持增進到圓滿時,即是屍羅波羅蜜多。並非由外境的有情全部遠離損惱,而安立爲圓滿屍羅波羅蜜多。

  以下從反面證成。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屍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不然,現在六道中還有無量有情沒有遠離損惱,則應成過去諸佛都未圓滿屍羅波羅蜜多,因爲諸佛也沒能引導這些有情前往遠離損害的地方。

  比如,人類在戰爭爆發或自然災害降臨時,無處可避,魚蝦等水族在江河中也不能避免被捕殺的厄運,倘若以有情離盡損惱而安立屍羅波羅蜜多,則應成過去諸佛都沒有圓滿屍羅度,都不能稱爲到彼岸的佛陀。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屍羅。

  因此,不管外在有情是否遠離了損害,只要自相續上具有遠離損害他人的能斷心,修此能斷心就是受行屍羅。

  【《入行論》雲:“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爲屍羅度。”

  《入行論》說:把魚等所有有情引往何處,才不至于被殺戮呢?必定沒有這樣的處所。實際上,是因爲修得了能斷心,而說爲屍羅度。

  【戒雖有叁,此約律儀屍羅[37]增上[38]說爲斷心。此複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

  戒律包括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叁種,此處僅就律儀戒而將戒的自性說爲能斷心。另外,如果包括等起在內來說,斷除十種不善業,是十種能斷;如果從自性的角度來說,斷除身語七種不善,是七能斷的身語業性。

  “約律儀屍羅增上”,即單單從律儀戒的方面認定屍羅的自性爲能斷心,這只是一個側面,因爲“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體性並非能斷心,而是肯定方面堪能行持的善心。

  以下引《入中論自釋》宣說屍羅的釋詞和體相。

  一、屍羅釋詞

  【《入中論疏》雲:“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爲屍羅。”

  梵語屍羅具有兩種意義:

  (一)“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名爲屍羅”。

  不容忍能導致犯戒的煩惱,不造作一切違越佛製的罪業,心中息滅追悔犯戒之火而常得清涼,故名爲屍羅。

  “屍羅”:“屍”即清涼,“羅”是獲得,即由不忍煩惱和不造罪惡,心中遠離憂悔、常得清涼,而稱之爲屍羅。

  (二)“是安樂因,爲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爲屍羅”。

  是安樂之因,是諸善士所依止的緣故,名爲屍羅。

  二、屍羅體相

  【此以七種能斷爲相,無貪、無瞋、正見叁法爲其等起,故具等起屍羅增上說十業道。”

  此屍羅是以能斷身語七支犯戒的能斷思爲體相,無貪、無嗔、正見叁法是七支能斷思的等起。因此,包括“等起”在內,從“能斷”和“等起”來說屍羅,即是以能斷十黑業道的十白業道爲體性。

  未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分叁:一、連接 二、廣說 叁、攝義

  【第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者。

  申一、連接分二:一、欲成辦他利應勤受律儀 二、能令屍羅清淨之方便

  酉一、欲成辦他利應勤受律儀

  【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屍羅妙莊,應修其義,此複自須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屍羅及有虧損,當墮惡趣,況雲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

  發菩提心受持修學諸菩薩行,即自己承諾要讓一切有情具足佛戒莊嚴。既已發誓,就要真實修持其意義,這又必須自己首先生起清淨戒的力量,因爲如果自己未能清淨屍羅及屍羅有虧損,就會墮入惡趣,這樣連自利尚不能成辦,何況利他?

  【故勤利他,當愛屍羅,不應緩慢,必須勵力守護防範。

  因此,精勤利他,就要愛護屍羅不應緩慢,必須努力守護、防範身語意不違背戒律。

  【《攝波羅蜜多論》雲:“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衆生利,先當善淨自屍羅,發起清淨屍羅力。”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如果具足佛戒莊嚴,勤修一切衆生的利益,首先應當清淨自身的戒律,發起清淨屍羅的力量。

  【又雲:“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

  又說:毀壞戒律沒有能力成辦自利,又豈能有勢力利他?因此奉勸善修利他的人,不應在護戒上緩慢。

  《六波羅蜜多經》中,佛教導以正念這樣思惟:我已經發誓,見有情毀壞禁戒,一定勸導他堅守戒律,以佛的淨戒璎珞莊嚴他的身心。我若自己不護戒律,又如何能以戒律攝護有情?如何能將一切有情安置于無上菩提?

  再思惟理由:自己若毀戒不清淨,雖然說法勸人持戒,終究不能令人信服,反而會受人輕視呵斥。因此,想要教導衆生護持淨戒,爲何自己不護持而犯戒呢?自己若不持戒,別人會說:“你雖然口頭上對我們宣說,你自己的耳根爲什麼不聽你所講的那些話?”諸如此類遭受各種譏毀,怎麼能勸人守戒。

  因此,應先檢查自己,遠離放逸、堅守淨戒、以身作則,然後再對別人宣講就能讓人信受。他人信受之後,就會護持佛戒,具足清白,乃至最終成就菩提。

  佛還告訴彌勒菩薩:行持大乘的菩薩希望讓衆生遠離十惡行,首先自己必須遠離惡業、修行善業。因爲:菩薩自己能修好十善,所說的言教就都能起到作用,讓人信受。如果自己不做,只是一味教別人,這就像自己還沈溺于大水中,卻對岸上人說“我能救護你”,誰會相信他的話呢?同樣,自己造十惡業,被十惡業的瀑流漂走,卻對衆生說“我要救度你”,怎會能讓人信服?

  《六波羅蜜多經》中說:“複作如是正念思惟,我于昔時已發誓願,若見有情毀禁戒者,誓當勸令堅持淨戒,以佛淨戒而爲璎珞莊嚴其身。若我不能護持戒者,雲何以戒攝護有情?以是因緣勸令持戒。若不如是,雲何能置一切有情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若諸凡夫自不清淨,爲毀戒者,雖說正法,勸他持戒,終不信從,反被輕呵。若欲教…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