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16

  ..續本文上一頁他護持淨戒,何不自護而毀犯耶?以是思之,汝應持戒。汝若不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何能勸人守護淨戒。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淨戒波羅蜜多,然後爲人說正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既信受已,護持佛戒,具足清白,乃至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又說:“複次慈氏,菩薩摩诃薩行大乘者,欲令衆生離不善行,先當自身遠離十惡,修習十善。何以故?若諸菩薩自行十善,所有言教人皆信受。若自不行而教人者,譬如有人爲水漂溺,語岸上人我能救汝,無有是處。造十惡者亦複如是,自被十惡瀑流所漂,語諸衆生我當度汝,亦無是處。”

  酉二、能令屍羅清淨之方便

  【如是能令屍羅清淨,依賴于諸進止之處如製行持,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故當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而令發起欲護之心。

  “諸進止之處”:“進”是進取,“止”是禁止,即應行持之處和應禁止之處。如放生是進取處,殺生是禁止處。

  如是,“能讓屍羅清淨”依賴對于諸進止處遵照佛製行持,這又跟隨猛利堅固的欲守護心,因此,應以長久思惟不護戒的過失和善護戒的勝利,而發起欲護戒之心。

  如何讓屍羅清淨呢?這唯一依賴對進止之處如製行持。如果該做的不遵照去做,該禁止的不去禁止,相續中染上犯戒的垢染,屍羅怎能清淨呢?

  “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此”是如佛製學處行持,這個猛利堅固的欲守護心,有了它隨之就有如戒行持,沒有它就難以如戒行持。這如同影隨身行,無身也無影一樣。

  如何才能生起護戒之欲呢?方法是長期思惟不護戒的過失和護戒的勝利。

  小結:

  菩薩發了菩提心,誓願讓盡虛空界的有情都佩戴佛戒璎珞,要完成這樣任重道遠之事,菩薩自己必須努力護戒,否則自救不了,豈能救他?因此,菩薩必須護持淨戒。

  怎樣才能清淨戒律呢?這要了知四個法的因果關系。四法是“清淨屍羅”、“于進止處如製行持”、“猛利堅固欲守護心”以及“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前前是果,後後爲因,要最終達到屍羅清淨,先要在第一步上用功。

  申二、廣說分二:一、思惟過患 二、思惟勝利

  酉一、思惟過患

  【初者,如前論雲:“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于小罪勵力斷除。

  不護戒的過患,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若不護戒,將見到猛利的大怖畏等著你,因此就算過失小,也務必要斷除。”這是說,由見過患而深生怖畏,即使對微小罪業也應努力斷除。

  《寶雨經》說:“菩薩見違犯中,如微塵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菩薩即使見到如微塵大的違犯,也深生畏懼,下至犯了小罪也心懷恐懼,更何況多有違犯而生隨喜心呢?)何以故?由如來說,比丘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令人死。比丘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惟時,驚怖違犯。”

  【屍羅障品,其粗顯者謂十不善,所有過患,如前已說,當思惟之。

  屍羅的障品中,其粗顯的十不善業的所有過患,在下士道中已經宣說,應當反複思惟。

  《大智度論》說:“雲何名爲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花,人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剎。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苽,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惡道,難可得過。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惡賊,難可親近。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破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渡。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破戒之人在好衆中,譬如惡馬在善馬群。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群。破戒之人在精進衆,譬如佇兒在健人中。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如僞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蘭在栴檀林。破戒之人,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複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爲比丘,實非比丘。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缽盂,則是盛洋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吞燒鐵丸飲熱洋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鬼守之。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衆僧床榻,是爲坐熱鐵床上。複次,破戒之人,常懷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爲佛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月日過,常不安隱。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樂,是樂不淨,譬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者聞之惡不欲見。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酉二、思惟勝利

  【其勝利者,前亦略說。

  護戒勝利,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中也已大略說過。

  【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雲:“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

  聖勇菩薩所說的,即《攝波羅蜜多論》所說:可愛的天界妙物、人間的財富、妙樂妙味的天界盛事,一切都因戒而生,這有什麼可驚奇呢?應當觀察,連佛和聖法都從持戒産生!

  就連無等的佛和聖法都能由持戒産生,何況人天圓滿,以戒力決定能輕易現前。

  《大智度論》中有這樣一則比喻:

  從前有個窮人,平常虔誠地一心供養天人。過了十二年,他向天人祈求富貴。

  天人憐愍他,親自現身問他:“你想祈求什麼?”

  他說:“我祈求富貴,想讓我心中所願都能實現。”

  天人就送他一個天德瓶,告訴他:“天德瓶能滿足你一切所願。”

  窮人得到寶瓶後,隨心所欲地獲得了一切受用。他便把一些房屋、象馬、車乘、七寶等,贈送給客人。

  客人問:“你以前生活窮困,現在怎麼這麼富裕?”

  他說:“這是因爲我得到了天德瓶,它能如意出生種種妙物,所以才如此富足。”

  以此比喻若能持戒,世出世間的種種妙樂都能稱心如意地獲得。《成就真實戒經》說:“猶如妙瓶珍寶器,戒律能生諸法因。”

  爲什麼說“佛法皆此生”呢?《集一切福德叁昧經》說:“持戒能發起一切佛法,乃至起于無上菩提。何以故?若有持戒便有叁昧,便有智慧,便有解脫,便有解脫知見。”因此,戒律是能生一切佛法之因。

  《瑜伽師地論》說:“能建立義,能任持義,是根本義。由此屍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令生令證,是故屍羅說名根本。”

  【又由依此,能令相續輾轉勝進,與諸菩薩大悲性者共同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得淨妙智。

  而且,由依止持戒能讓相續輾轉進步,和以大悲爲自性的菩薩受持同樣的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獲得清淨妙智。

  【余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爲端嚴。屍羅莊飾,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爲第一莊嚴之具。

  其它飾品等莊嚴具若讓太老、太小的人佩戴,會受人譏笑,並不莊嚴。而屍羅美飾,不論老幼中年,誰具足都讓人歡喜,因此是一切飾品中最莊嚴的飾品。

  我們要透過觀察,認識到戒是最勝莊嚴具,無數倍超過世間飾品,由此才會珍愛戒、以戒爲莊嚴。有了愛戒之心,就會好好守持淨戒。

  可以觀察:

  適合的有情種類:外在飾品並不適合所有種類的人佩戴,人的體形、相貌、氣質有很多差別,某類人佩戴好看的飾品,另一類人佩戴就可能很難看。淨戒莊嚴卻適合任何高低、貴賤、美醜的有情,無論誰佩戴,都非常莊嚴。

  適合的年齡:外在飾品只適合某個年齡段,比如,年輕時戴花莊嚴,但年老後在白發上戴紅花,就非常難看。而淨戒美飾無論何時佩戴,都極莊嚴,因此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妙莊嚴具。

  是否可壞可奪:其它飾品以地、水、火、風、盜賊等會被損壞或奪走,即使不遭遇這些外緣,隨著時間推移,自己也會變壞。而淨戒莊嚴具,風吹不散、雨打不濕、水不能淹、火不能燒、盜賊不能搶、國王不能奪、時間不能磨滅。更妙的是,淨戒美飾越佩戴長久,戒相會越加莊嚴。

  莊嚴的範圍:外在飾品只能莊嚴身,不能莊嚴心;只能莊嚴身體的表相,不能莊嚴身體的內外一切。而屍羅能莊嚴心靈,以心莊嚴的緣故,由心所顯的根身器界都會呈現莊嚴。

  莊嚴的時間:外在飾品只能暫時莊嚴,屍羅卻能刹那不斷地永遠莊嚴,無論飲食、睡眠、生病、行住坐臥,都爲莊嚴,無時不莊嚴,盡形壽莊嚴、盡未來際莊嚴。因此,擁有屍羅莊嚴,便擁有了一切時處、一切種類的莊嚴。

  《瑜伽師地論》說:“戒莊嚴具,于一切類,于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爲妙好,是故屍羅名莊嚴具。”《辯答寶鬘論》說:“何爲最勝美妙之莊嚴?即是清淨圓滿之戒律。”佛在經中說:“戒律乃我妙莊嚴,……黃金珠寶耳環等,愚人所需我何用。”勇施論師說:“所謂離患勝莊嚴,淨戒乃爲勝莊嚴,如此莊嚴無遺失,無畏無奪之莊嚴,故當護持此淨戒。”(所謂遠離過患的殊勝莊嚴,清淨戒是殊勝的莊嚴,這是不會遺失、不可奪的莊嚴。因此要護持淨戒。)

  《法句譬喻經》中講道:佛世時,商人波利向波斯匿王貢獻海神所戴的配有八種寶貝的香璎。

  波斯匿王得到後,突發奇想,讓全國的女人都來試戴,誰戴香璎最漂亮就給誰。

  當時有六萬婦女前來參加,波利夫人正受持八關齋戒,所以沒有去。

  波斯匿王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