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後很生氣,派人連催叁次。波利夫人這才身著素服款款而來,在衆多的貴夫人中如日月一般,讓人感到肅穆、甯靜。
國王見了心生敬意,便問:“你用了什麼辦法讓自己如此風姿綽約、與衆不同?”
夫人說:“我的福報淺薄,人生又很短暫,我怕自己會墮惡趣,所以每月都遵從佛言守持齋戒。”
國王決定把香璎送給夫人,但夫人婉言謝絕:“我今天守持齋戒,不能佩戴飾品,還是送給別人吧!”
國王堅持要給,夫人便建議把香璎供養佛陀。佛知道後,也贊歎淨戒的殊勝。
因此,世上最妙的莊嚴就是屍羅莊嚴。
【諸余香者,能薰順風,非薰逆風,是有方限;戒名稱香,薰一切方。】
花香、木香等其余的香,只能熏到順風處,不能熏逆風處,因此受熏地方有方向的局限。持戒美名的芳香能普熏到順風、逆風等一切方所。
或者,其它香有風能熏,無風則不能散馥,戒名稱香,無風也能飄溢十方;其它香能熏近而不能熏遠,戒名稱香能遍熏遠近;其它香暫時能熏,戒名稱香今生後世長久能熏;其它香只熏人間不熏天上,或只熏天上不熏人間,戒名稱香遍滿天上、人間。世間有哪種香能如此彌滿叁界、風行天下呢?綜合所有四大的熏香也不如戒香一分。《戒香經》說:“世間所有諸花香,乃至沈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
以上從戒德名稱普熏十方的角度,將戒比喻爲熏香。其實以持戒清淨的緣起,也可感得外境的美妙異香。
西藏近代大德根索丘紮,堪稱持戒者的典範。他一生護戒如眼,連微小的支分戒都嚴持不犯。
在即將圓寂的那一天,他對侍者說:“你拿我的僧伽黎到外面抖動叁次,再對大家說:“釋迦比丘根索丘紮戒律度已經圓滿了。””
侍者聽命抖了僧伽黎,而且重複了尊者的話,這時遙遠地方的人們都聞到一股奇異妙香。
《梁高僧傳》中還記有一事,有位僧業師是鸠摩羅什大師座下受業的弟子,他見新出的《十誦律》,就專門對此律用功。每當他端坐時,屋裏就充滿了異香,靠近他坐的人都能聞到,無不驚歎神異。
《瑜伽師地論》說:“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爲薰香。答:具戒士夫補特伽羅遍諸方域,妙善稱譽聲頌普聞。譬如種種根莖香等隨風飄飏遍諸方所,悅意芬馥,周流彌遠,是故屍羅名爲薰香。”
【能除炎熱檀等塗香,有違出家;能除煩惱炎熱塗香于出家者隨順無違。】
檀香等塗香能遣除炎熱,但和出家身份相違。戒塗香能遣煩惱炎熱,和出家衆隨順相應,並不相違,即極其適合出家人。
爲什麼佛說屍羅爲塗香呢?這是以作用相似而命名。在最炎熱的季節,人們在皮膚上塗抹栴檀等塗香,就能遣除熱惱。同樣,由受持清淨無罪的屍羅,能遣除一切以惡戒爲因的身心熱惱。由屍羅具有遣除熱惱的功用,故名爲塗香。
外在塗香雖能消除身體的熱惱,但和出家律儀相違。屍羅塗香既合乎出家身份,又能遣除煩惱熱惱,是從根本上遣除一切身心的熱惱,因此是適合出家衆的最妙塗香。出家人應日日受持此微妙塗香。
《瑜伽師地論》說:“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爲塗香。答:由此所受清淨無罪妙善屍羅,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惡戒爲因身心熱惱。譬如最極炎熱時塗以栴檀龍腦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滅,是故屍羅說名塗香。”
【雖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財者勝出余人。】
雖然同樣具足出家相,但具有戒財之人勝過其他不具戒財的人。
【即前論雲:“屍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淨勝智以爲性,離過第一莊嚴具。”】
即《攝波羅蜜多論》所說:以屍羅能獲得殊勝之道,與大悲爲性的諸菩薩平等修學,以清淨智慧爲性,遠離一切過失,故是第一等的莊嚴具。
【“遍薰叁界悅意香,塗香不違出家衆,行相雖同若具戒,此于人中最超勝。”】
清淨戒是熏遍叁界的悅意妙香,是不違出家衆的勝妙塗香。雖然同樣是顯現出家相,但具有淨戒者,才是人中最超勝之人。
【又雖未說虛贊邪語,未以勤勇功力積集,所須資財任運而得。】
雖然沒有虛假地說贊歎邪語,也不曾辛勤勞作費力積集,但所需的資財卻能任運獲得。這是贊歎資財任運集聚的利益。
【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衆生悉皆禮敬。】
雖然不以暴力的手段恐嚇震懾,卻能讓衆人悉皆恭敬禮拜。
《梁高僧傳》說,高僧僧璩兼通內外學問,嚴持戒律,清淨無瑕。當時,出家和在家皈依他的人一車接一車,連皇帝也依他受戒。所以,受持淨戒如此令人景仰、恭敬。
【非爲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然諸衆生自然慈愛,足迹之塵亦爲天人恭敬頂戴,得者持去供爲福田。】
既非親屬,以前也不曾做過利益,最初也本不相識,但人們卻自然對持戒者心懷慈愛,連他踩過的塵土也被天人恭敬頂戴,得到的人都捧去作爲福田供養。
【此諸勝利悉由戒生。】
以上這些勝利都是由持戒産生。因此戒是能生無量利益的如意寶。
【即前論雲:“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
即《攝波羅蜜多論》所說:不曾出口言說,不曾費力積集,所需的資具自然能攝集;並未使用暴力震懾,但世人都恭敬禮拜;不費功夫、不曾積累,自在獲得上妙財物。
【“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
不能說是親戚同族,也沒做過利益和遣除損害以及先前不相識的衆生,都自發來頂禮殊勝的持戒行者。
【“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
對持戒者踩過的吉祥塵土誠心頂戴接受的諸天人,稽首禮拜之後帶回去供養。由這些根據可知:具有屍羅是一切人中最殊勝的人。
《六波羅蜜多經》中也講了兩個現象,證明持戒者是最上等之人。
第一個現象:譬如,一個地位卑賤的人,出身並不尊貴,自己也無能力利他,但因爲守持淨戒,竟能讓全世界的總統、高官、富豪、學者都對他恭敬、尊重、供養、贊歎。
這是由什麼造成的呢?一般人都認爲,出身尊貴、能力很強,就能成爲人上人。但比喻中的人兩樣都沒有,因此一定是由淨戒波羅蜜多的力量,讓他成爲總統、富豪等尊重的對境。這是能證明持戒者爲最上等人的一個現象。
第二個現象:持戒者不論行住坐臥或者經行,凡是他所觸到的地方,都成了吉祥之地。連他踩過的塵土,都成爲人天普應供養的對境,上至天王都要恭敬頂戴。這說明持戒者比天王還高貴。
由這些現象充分證明:守持淨戒的人是全世界最崇高、最優秀的人。
《六波羅蜜多經》說:“雲何能知戒爲第一。若有衆生能持淨戒,雖處卑賤而非族姓豪貴尊嚴,亦非自力能益他人。以是淨戒波羅蜜多,能令一切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悉皆歸敬、禮拜、供養、尊重、贊歎,厮下之人受持佛戒,尚得如是恭敬尊重,況余尊貴之人護持禁戒,成就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當知護淨戒者,行住坐臥及經行處,其地吉祥,一切人天應取其土,頂戴供養。以是當知,持淨戒者,于諸衆中而爲第一,最高最上。”
《大寶積經》中記載:
一天,周那沙彌到垃圾堆裏撿了一件破衣服。他乞食用餐之後,就去阿耨達池邊上洗衣服。
這時,居住在池邊的天人都出來迎接,恭敬頂禮之後,接過他的糞掃衣幫他浣洗。
衆天人知道周那沙彌守戒清淨、深入禅定、有大威德,才對他這樣恭敬承事。
另一位須跋跎羅梵志衣著整潔,也前往水池。但在離水池還有五裏路時,就被天人攔阻,不准他進入,以免染汙阿耨達池的水。
由此顯示出守持淨戒才是莊嚴,才是自尊。
《六波羅蜜多經》說:“又此淨戒波羅蜜多,與諸有情而爲示導,複與一切無信有情生淨信故,能與有情作伏藏故,複與一切有情作無價寶珠璎珞嚴身故,複與一切有情作上妙塗香故,複與一切有情作大名聞故。又此淨戒波羅蜜多,能與在家出家一切有情,若老若少平等端嚴故。不起我慢增上慢,離諸過患,威儀清淨,無諸怖畏,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勝法王。”
申叁、攝義分二:一、應思惟功德過失而善護戒律 二、應爲利益有情而護戒
酉一、應思惟功德過失而善護戒律
【如是智者善爲思惟功德過失,應善守護。即如此論雲:“菩薩應護諸屍羅,莫耽自樂而破壞。”】
如是,智者善加思惟功德和過失後,應當善加守護戒律。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菩薩應護持屍羅,切莫耽著自身的安樂而破戒壞戒。
【又雲:“得自在故恒受樂,智贊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屍羅。”】
又說:守護戒律獲得自在之故,恒時享受安樂,智者贊歎護戒的微妙莊嚴。在圓滿具足學處、護戒極圓滿時,也不要以此而生起傲慢心,依止清淨的戒律。
酉二、應爲利益有情而護戒
【又護屍羅非惟爲自怖畏惡趣,及惟希望人天盛事,當爲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屍羅。】
而且,護持屍羅並非只爲自己怖畏惡趣,以及希望人天圓滿盛事,而是爲了將一切有情都安立于妙屍羅。
【即前論雲:“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于淨戒,爲利世故修屍羅,說爲屍羅到彼岸。”】
即前論所說:發心將無邊世間中的一切有情都安立于淨戒,爲了利益世間而修習屍羅,才可說是屍羅到彼岸。
【“非畏惡趣希王位,及願善趣諸圓滿,惟願善護淨屍羅,爲利世間而…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