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18

  ..續本文上一頁護戒。”】

  並非畏懼惡趣,並非希求王位,也並非希求善趣種種圓滿,心中唯願護持好清淨的屍羅,是爲了利益有情而護戒。

  一般小乘行人也具有清淨戒律,但僅僅以此並不成爲持戒度,必須具足內心緣利他和緣菩提兩個條件。所以,不可缺少以爲利有情的動機而修持戒度,不應淪爲怖畏戒和善願戒。

  《六波羅蜜多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大乘者,若欲圓滿淨戒波羅蜜多,應當如是發廣大心,普爲憐愍一切衆生,所謂不怖地獄,不求生天,不爲己身自求解脫、護持禁戒。……若有衆生發菩提心,普爲一切五趣四生,乃至護持一禁戒者,亦得名爲入佛淨戒波羅蜜多,能得無上正等菩提。”如果有衆生發菩提心普爲利益一切衆生,下至護持一分禁戒,也可名爲“入佛淨戒波羅蜜多”,能得無上菩提。

  經中又說:“複次慈氏,有是淨戒非波羅蜜多,取相持戒,不爲最勝之所攝受,但名淨戒,非波羅蜜多。何以故?但獲叁界有漏果報,壽盡無故。若普爲一切衆生護持禁戒,觀第一義空,無我人相,而爲有情護持禁戒,是則名爲淨戒波羅蜜多,能令衆生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未叁、屍羅差別分五:一、總說菩薩戒的差別 二、律儀戒 叁、攝善法戒 四、饒益有情戒 五、特申律儀戒之重要性

  【第叁,戒差別分叁: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申一、總說菩薩戒的差別

  《菩薩地》說:“雲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叁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菩薩淨戒有哪些差別呢?可以從所依和自性的角度顯示其差別。

  一、所依的差別

  從所依上廣說菩薩戒有很多種分類,可簡略歸納爲兩類,即在家菩薩分所攝和出家菩薩分所攝。在這兩類所依身中具有的淨戒,叫一切戒。

  總之,依照菩薩是否具有出家五衆的律儀,可以將菩薩戒分爲在家和出家兩分。

  二、自性的差別

  依于在家和出家兩分的菩薩淨戒,又可從自性的角度略分爲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叁種,原因是:以這叁戒能無余含攝菩薩所護的一切戒律。

  以下宣說叁戒的數量和次第決定。

  (一)數量決定

  所有菩薩的所作只有兩種,即成熟自相續和成熟他相續,在第一所作“成熟自相續”中,決定只有“遠離惡行”和“攝集妙行”這兩種事,這就是律儀戒和攝善法戒。在第二所作“成熟他相續”中,必須要有饒益有情戒,因此叁戒數量決定。

  (二)次第決定

  《雲海釋》說:“共諸聲聞能斷(防非義)淨戒,爲後二因。不共戒中,若自未度而欲度他,不應正理,經說自未寂靜不能靜他,故未先修攝善法戒不能利他,故次第決定。”

  共聲聞的能斷淨戒——律儀戒,是後二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要因,因此最先宣說。不共聲聞的二種淨戒中,“自未得度而欲度他”不合乎正理,經雲自未得寂靜不能令他寂靜的緣故,首先若不修攝善法戒,則不能利益他人。因此在律儀戒之後先說攝善法戒,再說饒益有情戒。

  申二、律儀戒分二:一、正說 二、別說圓滿律儀戒的十因

  【今初

  酉一、正說

  【《菩薩地》說,即是七衆[39]別解脫戒。

  《菩薩地》中說,律儀戒即是七衆別解脫戒。

  《菩薩地》說:“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因此,具足別解脫律儀而安住菩薩律儀的人,不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的別解脫律儀以及與別解脫律儀共同的能斷律儀,即是律儀戒。

  “真實別解脫律儀”,即別解脫戒中對于種種自性罪和佛製罪能斷的律儀。“共同能斷律儀”,如斷十不善業修十善的十種能斷善心,與別解脫戒共同。

  【若非堪爲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若是不堪爲別解脫律儀所依而具有菩薩律儀的有情,如天、龍等,所謂與別解脫相同的斷除性罪和遮罪,與之相應的能斷律儀,都是律儀戒。

  例如,天身不堪受取別解脫戒,但具有菩薩戒。對天人而言,能斷十不善或能斷身語七種不善,即是律儀戒。這樣的七能斷斷除性罪,和七衆別解脫戒共同,但並非真實的別解脫律儀。

  以下引《菩薩地》補充宣說圓滿律儀戒的十種因。

  酉二、別說圓滿律儀戒的十因分十一:一、不顧戀過去諸欲 二、不希求未來諸欲 叁、不耽著現在諸欲 四、常樂遠離不生喜足 五、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 六、于己不自輕蔑 七、性情柔和 八、能有堪忍 九、行不放逸 十、具足軌則淨命 十一、攝義

  戍一、不顧戀過去諸欲

  

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舍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

  諸菩薩安住于別解脫律儀戒時,舍棄轉輪王位而出家,從此不再顧戀耽著王位,如同抛棄稻草或垃圾一般。

  

如有貧庶爲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

  比如,一位貧民生活艱難,爲了生活而舍棄下劣的五欲出家之後,不再回想從前在家時的下劣境況。這根本不如菩薩以清淨意樂舍棄轉輪王位出家之後,不顧戀人間最殊勝的王位。

  “清淨意樂”,即高尚的意願——欲證得聖道、成就菩提、普度衆生的意願。菩薩是以這種清淨意樂,舍棄轉輪王位而出家。

  以此對比顯示菩薩應如何不顧戀過去的五欲圓滿。

  一般窮人出家後,有人供養衣食,不再回憶、留戀從前的在家生活,這並不困難。但過去身爲轉輪王時,擁有人間最大的權勢、福報、地位、最美妙的五欲,菩薩爲了成道度衆生,竟毅然舍棄王位而出家,出家後也根本不留戀過去,這就非常偉大。能這樣不顧戀過去諸欲,是圓滿律儀戒的第一因。

  戍二、不希求未來諸欲

  這是說菩薩對未來受用輪回的妙欲不存任何希求。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于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

  而且,菩薩內心安住律儀戒時,對于未來世天王和魔王王宮中所有的妙欲都不歡喜,內心也不希求將來獲得這些妙欲,菩薩一心修行離欲的梵行。

  “修行梵行”,即一心求證無漏界,唯一希求成就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不求世間的任何妙欲。

  

于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余諸欲。

  菩薩安住律儀戒時,對天魔王宮的妙欲尚且如實地觀察:追求這些妙欲,如同趣入廣寬的虎狼縱橫的恐怖森林,何況其它下劣的五欲?更是毫無希求。

  比如,帝釋天的五欲能讓人極生貪愛,那種妙欲讓受用者只有喜樂、毫無苦惱,天衆的心時常被這種欲樂牽引。因此,人間的五欲和天宮相比,就如乞丐的受用一般。

  菩薩若對妙欲的天宮觀爲虎狼縱橫的恐怖森林,無一念希望之心。這是圓滿律儀戒的第二因。

  戍叁、不耽著現在諸欲

  這是說菩薩住律儀戒時對現在五欲生活的態度。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于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于余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

  諸菩薩出家之後,對現在世間尊貴有情的種種高級美妙的利養恭敬,以佛法的智慧仔細觀察,尚且如變吐一樣,一點不愛著其味,何況其它下賤有情擁有的下劣利養恭敬,更是索然無味。

  人間的美食因爲它的香味觸,讓人感覺非常可口,隨即生起歡喜心而住于染著,這叫“味著”。

  但是經過變吐之後,就不能稱爲飲食。什麼是“變吐”呢?“變”是吞下去之後,因爲腸胃的消化,食物已經發生了變化。“吐”即排泄。美食的香味觸已經變壞了,就不可能再受用,因此對變吐誰也不會心生味著。

  像這樣,善護律儀戒的菩薩對于世間最讓人羨慕的利養恭敬,視若變吐,從不味著。這是圓滿律儀戒的第叁因。

  以上叁因是從過去、未來、現在叁時的角度,要求菩薩對世間五欲遠離貪著。由此也看出,出離心是聖道的最初要點。若沒有實修出離心,就不能圓滿律儀戒。

  戍四、常樂遠離不生喜足分二:一、常樂遠離 二、不生喜足

  亥一、常樂遠離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衆中,于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

  諸菩薩常常喜歡遠離愦鬧,不論獨住靜處,還是身在人群,菩薩的心恒時遠離愦鬧,寂靜而住。

  “遠離”有身遠離和心遠離兩種。這是指心遠離。

  亥二、不生喜足

  

不唯于是屍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

  菩薩不只是屍羅清淨,就心生滿足,他進而依戒住戒,精進實修無量的菩薩等持。即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進修叁摩地。

  “依戒住戒”,即身語意一切活動都是以戒爲依止處,以戒爲心的住處。心時刻安住于戒中,唯有這樣才堪能勤修叁摩地。

  

爲欲引發、證得、自在…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