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22

  ..續本文上一頁趣相,然後告訴他:你看這些人過去在人道中造作、增長惡行,現在感受最難忍的痛苦。

  這些造惡有情見到惡趣苦之後,生起恐怖心,就能厭離惡行。諸如此類是讓有情生恐怖心,遠離惡業。

  或者,菩薩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或者一變多,或者多變一,或者身體穿過石壁山岩等,往返沒有障礙。諸如此類,示現無量種類的神變,讓有情踴躍歡喜。

  以此方法,將不具信有情,方便安處于信具足中;將犯戒有情,方便安處于戒具足中;將少聞有情,方便安處于聞具足中;將悭吝有情,方便安處于舍具足中;將惡慧有情,方便安處于慧具足中。

  申五、特申律儀戒之重要性分叁:一、律儀戒是菩薩戒一分之理 二、律儀戒乃菩薩戒之扼要及根本 叁、十善業道乃佛法之根本

  酉一、律儀戒是菩薩戒一分之理

  【故別解脫所製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

  因此,別解脫所製定的諸戒是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菩薩學處之外另有一種別解脫戒。

  即發了菩提心受菩薩戒之後,別解脫戒就隨之而成爲菩薩叁聚淨戒之一的律儀戒,並不是在菩薩戒之外另有一種別解脫戒。

  酉二、律儀戒乃菩薩戒之扼要及根本

  【叁聚戒中律儀戒者,謂于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于菩薩亦爲初要,故當學彼。

  叁聚戒中的律儀戒是對真實別解脫戒或者其共戒而如理地取舍,這對菩薩來說,也是最初關要,故應修學。

  【《攝抉擇菩薩地》雲:“此叁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護,亦于余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

  《菩薩地·攝抉擇分》中說:當知菩薩叁種淨戒,是由第一種律儀戒的攝持,而使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和合成就。如果能對律儀戒精進地守護不犯,便能精勤守護其余二戒。相反,若對律儀戒不能守護,也必定不能守護其余二戒。因此,如果毀壞律儀戒,就叫毀壞菩薩一切律儀。

  由這一段文可知,受律儀戒之後精勤守護,能作爲後二種戒的依止處。

  【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舍此律開遮等製,說另學余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因此,如果執著別解脫律儀是聲聞律,舍棄別解脫律儀的開遮等製定,卻說另外學習其余的菩薩學處,顯然不了知菩薩戒學的扼要,因爲已多次宣說律儀戒是後二種戒的所依根本及依處的緣故。

  “根本”,是能生之義,以律儀戒能生長後二種戒,故爲根本。“依處”,即依靠之處,依靠律儀戒,才能守護後二種戒,故爲依處。

  《聖叁律儀經》說:“故當隨順如所宣說別解脫戒。迦葉!若思違背別解脫戒,即思違背佛力無畏。若思違背佛力無畏,即思違背去來現在諸佛世尊所得菩提。此異熟苦,盡其叁千大千世界所有有情,受那落迦極大苦受,百分不及一,千、百千、百千俱胝、數、計、算、喻、邬波尼沙昙分,亦不及一。若欲遠離如此憂苦,即當遠離彼比丘行,千逾繕那。雖所發聲尚當遠離,何況觀聽,皆當遠離。”

  酉叁、十善業道乃佛法之根本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于彼等善護叁業,雖等起心[41]莫令現起。

  律儀戒中最主要的是斷除性罪。歸納諸性罪中過患嚴重的罪業,在大小乘中都宣說了斷除十種不善,因此,對這十不善業須善護自己身語意叁業,即便是等起心也不讓它現起。

  【《攝波羅蜜多論》雲:“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故于此等應善修。”

  《攝波羅蜜多論》說:十善業道是能生善趣和解脫的安樂之道,故不應失壞,一旦失壞,就會斷送自己所有的前途。如果能安住在十善業道中,則以思惟利樂衆生的意樂殊勝,將會獲得殊勝果報(即有了安住十善業道的基礎,再加以利他心,一定會出現殊勝的結果)。並非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真實努力地防護身體、語言和起心動念,佛說一切戒都在其中,“真實防護身語意”即是戒律之總攝。此十善業道是無余含攝一切屍羅的根本,因此對十善業道應當真實用功修持。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開示彌勒菩薩:“菩薩摩诃薩行大乘者,欲令衆生離不善行,先當自身遠離十惡,修行十善。”這是教誡修行大乘的人,如果想讓衆生遠離不善行,自己先應遠離十惡,修行十善。又說:“菩薩如是于十善戒具足修習,複教他人,如是展轉,名爲波羅蜜多。”菩薩對于十善戒一條一條具足來修習,再教化別人,這樣展轉深入,就叫波羅蜜多。

  【月稱論師于屍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于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余戒亦易成辦。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到二地菩薩增勝圓滿持戒度時,也說是斷除了十種不善業(《入中論》說:“身語意行鹹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即以十善業道最極清淨來表示二地菩薩淨戒圓滿,作爲持戒度圓滿的標志)。《十地經》等諸經中也多是這樣宣說。因此,如果最初能按下士道對十黑業修習靜息心,奠定此基礎後,再發展、提升,其它諸戒也就容易成辦。

  《大寶積經》說:“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萬四千無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如果能善修不放逸行,那八萬四千無量的戒行品類都在這十善戒之中。了知此理以後,應當從十善業道這一根本處精勤用功。這也顯示了下士道思惟業果守護十善,是進趣上士道的重要基礎。

  現在再回觀下士道所說的文義,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是如何苦口婆心地教誡我們,才會了知十善業道是何等重要的基礎。宗大師說:“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叁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衆多門中數數稱贊。”《海龍王請問經》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故一切佛法應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

  若無這一基礎,則只是建造空中樓閣而已。《地藏經》中說:“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若無十善業道,則無律儀戒。若無律儀戒,則斬斷了佛教之根本,談什麼“我是大乘、我尋求無上菩提”呢?因此最初的重點是先斷十不善,修靜息心。

  未四、修屍羅時應如何行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屍羅,亦能將他安住屍羅,是屍羅施。余如前說。

  如何修習屍羅,即應當具足六種殊勝和六種波羅蜜多,而如理修習。具足六波羅蜜多修持時,自己安住屍羅,也能將他人安立于屍羅中,這是屍羅的布施。其它方面,按前面布施波羅蜜多時所講的那樣了知。

  具足六種殊勝而持戒: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而發起每一分持戒。

  二、事殊勝:總的對于一切學處無余行持。在對某些特別學處守護時,也應當不忘總的持戒意樂。

  叁、所爲殊勝:爲了一切有情的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益而守護淨戒。

  四、善巧方便殊勝:以無分別智攝持,即沒有能持、所持、守持的叁輪分別而持戒。

  五、回向殊勝:持戒善根都回向大菩提。

  六、清淨殊勝:滅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在一個持戒度中具足六度而修:

  能將他人安立于屍羅中,是持戒的布施;持戒時忍受他人的損害,是持戒的安忍;爲了令持戒倍加增長,發起欲樂,是持戒的精進;一心趣入戒律修持,及不雜小乘、善根唯一回向大菩提,是持戒的靜慮;了達墮罪、非墮罪等戒律的安立,是持戒的盡所有智;持戒無叁輪所緣,是持戒的如所有智。

  未五、此等攝義分二:一、修菩提心 二、初學者應如何修

  【第五,此等攝義者。

  申一、修菩提心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

  菩薩萬行的所依是菩提心,“不應失壞菩提心而逐漸令菩提心增長”,既是趣入一切持戒等菩薩萬行的總根本,也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最好方法。

  申二、初學者應如何修

  【大地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

  以登地菩薩所行持的屍羅作爲自己發願的目標。

  譬如,二地菩薩持戒度增勝圓滿,不僅醒覺時,連夢中也不犯戒;不僅不犯根本罪和自性罪,連違越佛製的輕罪也都完全遠離。因爲二地菩薩一切時中都不被微細罪犯染汙,所以能圓滿無缺地修集十善業道。

  像這樣圓滿的持戒境界,凡夫雖然望塵莫及,但也不能因此而退屈,而應發起廣大誓願,將來一定要修到這種境界。《普賢行願品》說:“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應常常如是發願。

  【于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對初學者應進取、應禁止的地方,從現在開始,就要以最誠懇的…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