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又于一切犯戒因缘根本烦恼少分烦恼忿恨等生,亦不忍受。
而且,对于一切犯戒因缘的根本烦恼,下至少分烦恼、忿恨等生起,菩萨立刻不能忍受,要灭除烦恼。
这是持戒波罗蜜多的开始,由此能让持戒生起、不退及增长,便称为持戒渐次。
三、安忍渐次
又于他所发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
又菩萨对其他有情发生了恚害、怨恨等心,他也不忍受内心有这样的染污。
这是安忍波罗蜜多的开始。由此能让安忍生起、不退及增长,便称为安忍渐次。
四、精进渐次
又于所起懈怠懒惰,亦不忍受。
菩萨对自己身心所起的懈怠懒惰,也不能忍受。
这是精进波罗蜜多的开始,由此能让精进生起、不退及增长,便称为精进渐次。
五、静虑渐次
又于所起等至[40]味着,等至烦恼亦不忍受。
菩萨对禅定的乐味爱著,即等至味著。在最初证得根本三摩地时,内心还被三摩地生的爱、慢、见、疑、无明等随烦恼染污,还称不上圆满清净鲜白。
等至味著和等至烦恼都会障碍三摩地获得自在,菩萨了知能障的过患,因此对心中所起的等至味著和等至烦恼也不能忍受。这是静虑波罗蜜多的开始,由此能让静虑生起、不退及增长,便称为静虑渐次。
六、五种慧
又于五处如实了知,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能如实了知善因,又能如实知善因果倒与无倒,又如实知摄善法障。
,
所谓“五种慧”,即如实了知以下五方面的智慧。
一、如实了知善果的殊胜利益,包括增上生和决定胜所摄的种种利益。特别来说,即菩萨由摄受善法为因,决定能证得无上菩提,证得菩提之后,能作有情一切义利。
二、如实了知善因,包括成就善法的信心、智慧等种种因。特别来说,即了知所有一切的摄受善法,都应以菩提心为依处。
三、如实了知何者是无颠倒的善因和善果。
四、如实了知何者是颠倒的善因和善果。
五、如实了知摄善法障。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著,是摄善法的障碍。
是诸菩萨能于善果见大胜利,寻求善因,为摄善故,如实了知倒与无倒,由此菩萨获得善果。不于无常妄见为常,不于其苦妄见为乐,不于不净妄见为净,不于无我妄见为我,如实了知摄善法障,为摄善故,速疾远离。
诸菩萨能够对一切善法的果报见到大胜利,因此能发起摄集善法之欲;因为他如实了知成就善法的因,所以就会寻求善因;为了摄集善法的缘故,菩萨又如实了知什么是颠倒、什么是无颠倒,由此菩萨获得善果。
从远离障碍的角度,菩萨不对无常妄见为常,不对其苦妄见为乐,不对不净妄见为净,不对无我妄见为我,菩萨如实了知摄善法障,为了摄集善法,菩萨速疾远离这些摄善法障。
总结:
菩萨由此十种相故,名住摄善法戒,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施渐次,若戒渐次,若忍渐次,若精进渐次,若静虑渐次,及五种慧。
菩萨由以上这十种相的缘故,名为“住摄善法戒”,即能安住在摄善法戒中。若圆满上述十种相,就能迅速积集善法一切种类的功德相。摄善法的十种相,即施渐次、戒渐次、忍渐次、精进渐次、静虑渐次及五种慧。
申四、饶益有情戒分二:一、略说 二、按《菩萨地》广说十一种利有情事
酉一、略说
【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抉择,定应于彼数数参阅。】
饶益有情戒,即缘十一种利益有情之事,按照具体情况,相应引发彼等有情现法和后法的无罪利义。这些我(宗大师)在《菩萨戒品释》中已详细抉择,一定要数数参照阅读。
酉二、按《菩萨地》广说十一种利有情事
菩萨饶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一、与作助伴
此有两种:众生作事业,给他作助伴;众生有苦,给他作助伴。
饶益的对象是需要助伴的有情。饶益的方法是随顺有情充当他的助伴。
(一)助伴事业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
菩萨对于有情能引生世出世间真实利益的种种事业,都给他作助伴。
(二)助伴有苦
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对于有情生起的疾病等苦恼,菩萨看护病人等等,也作助伴。
二、为说法要
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
饶益的对象是对正理愚痴的有情。饶益的方法是对他宣说法要。饶益的目的是让他获得相应的义利。
菩萨依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义利,能为有情宣说种种法要,先是方便说、如理说,然后让有情获得种种义利。
三、了知恩报
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
饶益对象是有恩的有情。
菩萨对于过去有恩的有情,善守知恩(常常不忘报答,叫善守;深深了知他的恩德,叫知恩),按照合适的方式相应地现前酬报。
四、救护怖畏
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
菩萨饶益的对象是遭遇怖畏的有情,所作的饶益是救离怖畏。
菩萨对堕于种种狮子、虎狼、鬼魅、国王、盗贼、水火等怖畏中的有情,都能救护,让他们远离这些怖畏之处,获得安稳。
即在有情遭遇旁生、非人、人类、自然灾害等怖畏时,具大悲心的菩萨要把众生救出怖畏。
五、开解愁忧
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
菩萨饶益的对象是陷入忧愁的有情,所作的饶益是开解愁忧。
菩萨对于丧失财富或亲人的有情,在他们遭遇不幸而忧伤愁叹的时候,应婉言开导安慰,让他们远离忧愁,心情开朗。
六、施与资具
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
菩萨饶益的对象是匮乏资具的有情,所作的饶益是布施资具。
菩萨对于缺乏资生之具的贫乏者,在他们生活困难之时,能给予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质。
菩萨具有资生之具时,只要众生有求,都会布施,求饮食给饮食,求乘具给乘具,求衣服给衣服,求庄严具给庄严具,求花鬘涂香给花鬘涂香,求休息处给休息处,求光明给光明。
七、如法御众
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
菩萨为了随顺有情的根性,以三乘道快速成熟他,依大乘或声闻乘的真实道理,无颠倒教授、教诫,这叫随顺道理如法御众。
“正与依止”:不为名利恭敬,首先是发大悲心,以无染心给有情作依止,即摄受有情。摄受,有财摄和法摄两种。首先布施财物方便饶益,是财摄。然后对他教授、教诫,是法摄。
这一条是说:菩萨随顺佛法道理,以无染心给有情作依止的因缘,如法地调御众生。
八、求随心转
众生有合理所求,都随他的心而转。
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
菩萨随顺世间种种的事务和言说,遇到众生有事召呼去来,需要谈论、庆祝、安慰,菩萨随时前往,随从他受取饮食等。
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概要来说,远离一切能引无义与违意的现行(“能引无义的现行”,即能引发罪过、对众生无利益的现行;“违意现行”,即违背众生意愿的现行。有这两种过失时,菩萨不随众生的心而转),此外,对其它事,菩萨都是以慈悲心随顺众生的要求而转。
九、显实功德
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
菩萨饶益的对象是具功德的有情;饶益的方法是显示或赞扬他的真实功德;目的是促进他,让他欢喜能更进步。
菩萨或私下或公开显扬有情所具有的真实功德,让他欢喜,更上进地修学。
菩萨的本性喜爱赞扬真实功德,让有情欢喜。例如,在信功德具足者前,赞扬其信功德令他欢喜;在戒功德具足者前,赞扬其戒功德令他欢喜;在闻功德具足者前,赞扬其闻功德令他欢喜;在舍功德具足者前,赞扬其舍功德令他欢喜;在慧功德具足者前,赞扬其慧功德令他欢喜。
十、调伏有过
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
饶益的对象是具邪行的有情;饶益的意乐是利益安乐的增上意乐;饶益的方法即以“呵责”、“治罚”、“驱摈”三种调伏法对他作调伏;饶益的目的是使他出离不善的方面,安置于善的方面。
对有过失的众生,为了让他出离不善处、安住于善处,菩萨内怀亲爱利益安乐的猛利意乐,外现调伏的行为,对有过失的众生呵责、处罚乃至驱逐摈除。
十一、示现神通
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饶益的对象是应以示现神通而调伏的有情;饶益的方法是示现地狱等恶趣相;饶益的目的是让有情远离不善业,趣入佛教,对于佛法欢喜信乐、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菩萨为了饶益有情在必要时示现神通,目的是为了让他生恐怖心,以及为了引摄他趣入佛法。即对欢喜造恶的众生,菩萨方便示现小地狱、大地狱、寒地狱、热地狱等恶…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