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P20

  ..续本文上一页律仪戒,善护律仪戒,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著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于己不自轻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菩萨成就了这样十条,就叫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即:真正安住于律仪戒中,能守护不犯。)

  具体是:一、不顾恋过去诸欲;二、不希求未来诸欲;三、不耽著现在诸欲;四、常乐远离不生喜足;五、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六、能对自己不自轻蔑;七、性情柔和;八、能有堪忍;九、不放逸住;十、能够具足轨则净命。

  由这十条已经完整地开示了护持律仪戒的方法。每个人对照自相续,没有发起的由修行而发起,已经发起的继续增上、圆满,就可以圆满律仪戒。

  申三、摄善法戒分三:一、略说 二、按《菩萨地》广说 三、按《菩萨地》宣说圆满摄善法戒之因

  酉一、略说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摄善法戒,即缘自相续的六度等善根,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不失坏,而且使善根倍加增长。

  “自相续的六度等善法”,是解释“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不失、倍复增长”,是“摄”的涵义。

  酉二、按《菩萨地》广说分二:一、总说 二、别说

  以下按《菩萨地》解释摄善法戒的内涵。

  戍一、总说

  

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为大菩提”是摄善法的动机,即一切都是为自己和有情成就大菩提,并非为了其它目的。“身语意”是摄善法的工具,身做、口言、意想。“诸善”是所摄的善法。

  所谓“摄善法戒”,即菩萨受律仪戒之后,所有一切为了自己和众生获得无上菩提,由身语意辗转不断地积累种种善法,总的就叫“摄善法戒”。

  戍二、别说分三:一、略说 二、对待有情时当如何摄善 三、护持、增长善法的方法

  亥一、略说

  

此复云何?

  

  摄善法戒怎么说呢?

  

谓诸菩萨依戒住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

  即诸菩萨以戒为依止处,心安住于戒中,对于听闻正法、对于专精思惟、对于修习止观、对于欢喜独处,精勤努力地修学。

  “依戒住戒”四字乃极要,这是点明修集诸善的根本因。菩萨修集善法的根本因之一,就是依止律仪戒、安住律仪戒,这叫“依戒住戒”。

  “闻、思、修、乐于独处”是精勤修学的内容。无论听闻、思惟或修止观,都要以律仪戒为根本。正是这个原因,法王如意宝教诫弟子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精进闻思修。

  亥二、对待有情时当如何摄善

  对待其他有情的时候,应如何摄集善法。

  一、敬事尊长

  

如是时时于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

  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如何摄集善法呢?即时时对尊长精勤地修习合掌、起立、迎接、问讯、礼拜等恭敬的行为,也就是对尊长勤修恭敬之事。

  二、侍奉疾病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

  

  对病人以悲愍心殷重地看护、服侍、供给医药。

  欲拔其苦,是“悲愍”,即想为病人解除病苦的心情;作意视察,是“瞻”,即发动起自己的心去看护病人;为病人做事,叫“侍”;在瞻侍时,不论看望他、还是为他做事,心里没有轻慢、缓慢,叫“殷重”;奉送医药给病人,叫“供给”。

  三、称许妙说

  

于诸妙说,施以善哉。

  对一切世出世间的妙说都要给予称许。

  所谓妙说,即一切世间的布施论、持戒论、生天论,出世间的苦论、集论、灭论、道论,合乎道理无颠倒地宣说,称为妙说。凡是正确的言论,都应称赞肯定。这也是摄善法戒之一。

  四、赞美有德

  

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

  对具有功德的人,要发自内心真诚地赞美。

  不论对方具有戒、定、慧等哪方面的功德,都应如实赞扬,让他生起欢喜心。赞扬时内心没有谄诳,叫真诚赞美。

  五、随喜福业

  

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

  对十方世界中一切有情的一切福业,都以强烈的欢喜心生起净信心,发表言论赞叹随喜。

  此处随喜境极其广大。虚空无量无边,虚空中的世界无量无边,世界中的有情也无量无边。在这无量无边的有情中,无论谁修了布施、持戒、禅定等任何福业,都要以强大意乐发起清净信心,不只内心欢喜,还要发表出言论赞叹,生欢喜心。

  六、安忍违犯

  

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

  对其他众生所作的一切违逆触犯之事,菩萨都通过思惟观察而安忍不动心。

  他人对菩萨打骂、嗔恨、轻毁、戏弄、呵斥,乃至作其它种种能令人愤怒的事,叫做“一切违犯”。

  “思择安忍”,重在思择。“思择”是安忍的方法,由如理思惟,就能在受到损恼时,内心不起嗔恚。(具体如何思择,将在讲安忍度时详细讲解。)

  七、回向菩提

  

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大乘行者经过一段学习,真正在心中建立起菩提誓愿,就是已经发誓为了圆满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我决定要取佛果。

  从发菩提心开始,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能舍弃菩提誓愿,也不能和誓愿相违。也就是,从今以后,唯一为了成就菩提这一目的而修行。按这样,理所当然,一切已作和未作的善根都应当回向无上菩提,使其都成为进趣大菩提的资粮。若不这样做,就和菩提心相违,犯了摄善法戒。

  八、常发正愿

  

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时时应发起种种普贤行愿所摄的正愿。

  九、供养三宝

  

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以财物和正法所摄的一切种类的上妙供养具,向佛法僧三宝殷勤地供养。

  总结:

  

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

  长时间不间断,是恒常;内心无怯弱、无退屈,是勇猛;心识勇悍堪能摄受善法,是精进。

  总之,对以上这些善法品类,应恒常、勇猛、精进地修习。

  亥三、护持、增长善法的方法

  

于身语意住不放逸,于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亲近善士,依止善友。

  “于身语意住不放逸”: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念都安住在上述五支所摄的不放逸行中。自己的心时时能安住在不放逸中,即是“住”。

  “护持正念正知”:对于菩萨诸学处,时时保持正念正知。由自己修学所成就的正念,不让它失坏,明记不忘,叫“保持正念”。由正念的摄持,让自己无颠倒地了知此是菩萨所应作,此非菩萨所应作,知道自己此时的行为是否颠倒,倘若颠倒,便立即回到不颠倒的境界,这叫“护持正知”;以正念正知来守护自己的功德,不让它失坏,叫“护持”。

  “正行防守,密护根门”:能无颠倒地修行眼根律仪乃至意根律仪,防守自心在六根接触六境时,不让心堕到染污中。

  “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饮食要知量,不能吃得过多或过少。睡眠方面,除了中夜之外,初夜和后夜都不睡眠,长时修习觉悟法门。

  然后是亲近善知识、依止善友。

  

于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菩萨应常常反省自身,真实深刻地了知自己违犯菩萨学处的过失,深深察见自己哪些方面不对、哪些方面没有去实行。

  这样“审谛了知深见过失”之后,对未违犯的学处,就要专心护持;对违犯的学处,就在佛前、菩萨前或同法者前,诚恳地坦露自己的过失,然后依法忏除。

  

如是等类,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引摄”,即没有生起的善法让它生起,引生它、摄受它。“护持”,即已生起的善法不让它失坏。“增长”,即让已生的善法进一步增长。

  以上如是等种类的所有引摄、护持、增长的诸善法戒,就叫菩萨摄善法戒。

  酉三、按《菩萨地》宣说圆满摄善法戒之因

  即以下十种因。

  一、布施渐次

  

又诸菩萨已能安住摄善法戒。

  又诸菩萨已经能安住于摄善法戒中,如何安住呢?

  

若于身财少生顾恋,尚不忍受,何况其多。

  如果对色身和所拥有的财物稍起贪著心,尚且不忍受,何况生起大的贪著心。

  这是说布施的渐次相,即菩萨对内身外财,在应当布施众生时,就立即施舍,不顾恋身财。如果生起少分顾恋,尚且不能忍受而迅速遣除,何况让它增长到多分。

  菩萨不能忍受自己顾恋身财,这是布施波罗蜜多的开始,由此能让布施生起、不退及增长,便称为布施渐次。

  二、持戒渐次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