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律儀戒,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于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
菩薩成就了這樣十條,就叫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即:真正安住于律儀戒中,能守護不犯。)
具體是:一、不顧戀過去諸欲;二、不希求未來諸欲;叁、不耽著現在諸欲;四、常樂遠離不生喜足;五、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六、能對自己不自輕蔑;七、性情柔和;八、能有堪忍;九、不放逸住;十、能夠具足軌則淨命。
由這十條已經完整地開示了護持律儀戒的方法。每個人對照自相續,沒有發起的由修行而發起,已經發起的繼續增上、圓滿,就可以圓滿律儀戒。
申叁、攝善法戒分叁:一、略說 二、按《菩薩地》廣說 叁、按《菩薩地》宣說圓滿攝善法戒之因
酉一、略說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攝善法戒,即緣自相續的六度等善根,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不失壞,而且使善根倍加增長。
“自相續的六度等善法”,是解釋“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不失、倍複增長”,是“攝”的涵義。
酉二、按《菩薩地》廣說分二:一、總說 二、別說
以下按《菩薩地》解釋攝善法戒的內涵。
戍一、總說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
“爲大菩提”是攝善法的動機,即一切都是爲自己和有情成就大菩提,並非爲了其它目的。“身語意”是攝善法的工具,身做、口言、意想。“諸善”是所攝的善法。
所謂“攝善法戒”,即菩薩受律儀戒之後,所有一切爲了自己和衆生獲得無上菩提,由身語意輾轉不斷地積累種種善法,總的就叫“攝善法戒”。
戍二、別說分叁:一、略說 二、對待有情時當如何攝善 叁、護持、增長善法的方法
亥一、略說
此複雲何?
攝善法戒怎麼說呢?
謂諸菩薩依戒住戒,于聞于思于修止觀于樂獨處,精勤修學。
即諸菩薩以戒爲依止處,心安住于戒中,對于聽聞正法、對于專精思惟、對于修習止觀、對于歡喜獨處,精勤努力地修學。
“依戒住戒”四字乃極要,這是點明修集諸善的根本因。菩薩修集善法的根本因之一,就是依止律儀戒、安住律儀戒,這叫“依戒住戒”。
“聞、思、修、樂于獨處”是精勤修學的內容。無論聽聞、思惟或修止觀,都要以律儀戒爲根本。正是這個原因,法王如意寶教誡弟子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精進聞思修。
亥二、對待有情時當如何攝善
對待其他有情的時候,應如何攝集善法。
一、敬事尊長
如是時時于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于尊長勤修敬事。
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如何攝集善法呢?即時時對尊長精勤地修習合掌、起立、迎接、問訊、禮拜等恭敬的行爲,也就是對尊長勤修恭敬之事。
二、侍奉疾病
于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
對病人以悲愍心殷重地看護、服侍、供給醫藥。
欲拔其苦,是“悲愍”,即想爲病人解除病苦的心情;作意視察,是“瞻”,即發動起自己的心去看護病人;爲病人做事,叫“侍”;在瞻侍時,不論看望他、還是爲他做事,心裏沒有輕慢、緩慢,叫“殷重”;奉送醫藥給病人,叫“供給”。
叁、稱許妙說
于諸妙說,施以善哉。
對一切世出世間的妙說都要給予稱許。
所謂妙說,即一切世間的布施論、持戒論、生天論,出世間的苦論、集論、滅論、道論,合乎道理無顛倒地宣說,稱爲妙說。凡是正確的言論,都應稱贊肯定。這也是攝善法戒之一。
四、贊美有德
于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
對具有功德的人,要發自內心真誠地贊美。
不論對方具有戒、定、慧等哪方面的功德,都應如實贊揚,讓他生起歡喜心。贊揚時內心沒有谄诳,叫真誠贊美。
五、隨喜福業
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
對十方世界中一切有情的一切福業,都以強烈的歡喜心生起淨信心,發表言論贊歎隨喜。
此處隨喜境極其廣大。虛空無量無邊,虛空中的世界無量無邊,世界中的有情也無量無邊。在這無量無邊的有情中,無論誰修了布施、持戒、禅定等任何福業,都要以強大意樂發起清淨信心,不只內心歡喜,還要發表出言論贊歎,生歡喜心。
六、安忍違犯
于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
對其他衆生所作的一切違逆觸犯之事,菩薩都通過思惟觀察而安忍不動心。
他人對菩薩打罵、嗔恨、輕毀、戲弄、呵斥,乃至作其它種種能令人憤怒的事,叫做“一切違犯”。
“思擇安忍”,重在思擇。“思擇”是安忍的方法,由如理思惟,就能在受到損惱時,內心不起嗔恚。(具體如何思擇,將在講安忍度時詳細講解。)
七、回向菩提
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大乘行者經過一段學習,真正在心中建立起菩提誓願,就是已經發誓爲了圓滿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我決定要取佛果。
從發菩提心開始,直到成佛之間,永遠不能舍棄菩提誓願,也不能和誓願相違。也就是,從今以後,唯一爲了成就菩提這一目的而修行。按這樣,理所當然,一切已作和未作的善根都應當回向無上菩提,使其都成爲進趣大菩提的資糧。若不這樣做,就和菩提心相違,犯了攝善法戒。
八、常發正願
時時發起種種正願。
時時應發起種種普賢行願所攝的正願。
九、供養叁寶
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以財物和正法所攝的一切種類的上妙供養具,向佛法僧叁寶殷勤地供養。
總結:
于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
長時間不間斷,是恒常;內心無怯弱、無退屈,是勇猛;心識勇悍堪能攝受善法,是精進。
總之,對以上這些善法品類,應恒常、勇猛、精進地修習。
亥叁、護持、增長善法的方法
于身語意住不放逸,于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
“于身語意住不放逸”:自己的身體、語言和心念都安住在上述五支所攝的不放逸行中。自己的心時時能安住在不放逸中,即是“住”。
“護持正念正知”:對于菩薩諸學處,時時保持正念正知。由自己修學所成就的正念,不讓它失壞,明記不忘,叫“保持正念”。由正念的攝持,讓自己無顛倒地了知此是菩薩所應作,此非菩薩所應作,知道自己此時的行爲是否顛倒,倘若顛倒,便立即回到不顛倒的境界,這叫“護持正知”;以正念正知來守護自己的功德,不讓它失壞,叫“護持”。
“正行防守,密護根門”:能無顛倒地修行眼根律儀乃至意根律儀,防守自心在六根接觸六境時,不讓心墮到染汙中。
“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飲食要知量,不能吃得過多或過少。睡眠方面,除了中夜之外,初夜和後夜都不睡眠,長時修習覺悟法門。
然後是親近善知識、依止善友。
于自愆犯審谛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
菩薩應常常反省自身,真實深刻地了知自己違犯菩薩學處的過失,深深察見自己哪些方面不對、哪些方面沒有去實行。
這樣“審谛了知深見過失”之後,對未違犯的學處,就要專心護持;對違犯的學處,就在佛前、菩薩前或同法者前,誠懇地坦露自己的過失,然後依法忏除。
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引攝”,即沒有生起的善法讓它生起,引生它、攝受它。“護持”,即已生起的善法不讓它失壞。“增長”,即讓已生的善法進一步增長。
以上如是等種類的所有引攝、護持、增長的諸善法戒,就叫菩薩攝善法戒。
酉叁、按《菩薩地》宣說圓滿攝善法戒之因
即以下十種因。
一、布施漸次
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
又諸菩薩已經能安住于攝善法戒中,如何安住呢?
若于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多。
如果對色身和所擁有的財物稍起貪著心,尚且不忍受,何況生起大的貪著心。
這是說布施的漸次相,即菩薩對內身外財,在應當布施衆生時,就立即施舍,不顧戀身財。如果生起少分顧戀,尚且不能忍受而迅速遣除,何況讓它增長到多分。
菩薩不能忍受自己顧戀身財,這是布施波羅蜜多的開始,由此能讓布施生起、不退及增長,便稱爲布施漸次。
二、持戒漸次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