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left">又于一切犯戒因緣根本煩惱少分煩惱忿恨等生,亦不忍受。
而且,對于一切犯戒因緣的根本煩惱,下至少分煩惱、忿恨等生起,菩薩立刻不能忍受,要滅除煩惱。
這是持戒波羅蜜多的開始,由此能讓持戒生起、不退及增長,便稱爲持戒漸次。
叁、安忍漸次
又于他所發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
又菩薩對其他有情發生了恚害、怨恨等心,他也不忍受內心有這樣的染汙。
這是安忍波羅蜜多的開始。由此能讓安忍生起、不退及增長,便稱爲安忍漸次。
四、精進漸次
又于所起懈怠懶惰,亦不忍受。
菩薩對自己身心所起的懈怠懶惰,也不能忍受。
這是精進波羅蜜多的開始,由此能讓精進生起、不退及增長,便稱爲精進漸次。
五、靜慮漸次
又于所起等至[40]味著,等至煩惱亦不忍受。
菩薩對禅定的樂味愛著,即等至味著。在最初證得根本叁摩地時,內心還被叁摩地生的愛、慢、見、疑、無明等隨煩惱染汙,還稱不上圓滿清淨鮮白。
等至味著和等至煩惱都會障礙叁摩地獲得自在,菩薩了知能障的過患,因此對心中所起的等至味著和等至煩惱也不能忍受。這是靜慮波羅蜜多的開始,由此能讓靜慮生起、不退及增長,便稱爲靜慮漸次。
六、五種慧
又于五處如實了知,謂如實知善果勝利,又能如實了知善因,又能如實知善因果倒與無倒,又如實知攝善法障。
,
所謂“五種慧”,即如實了知以下五方面的智慧。
一、如實了知善果的殊勝利益,包括增上生和決定勝所攝的種種利益。特別來說,即菩薩由攝受善法爲因,決定能證得無上菩提,證得菩提之後,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二、如實了知善因,包括成就善法的信心、智慧等種種因。特別來說,即了知所有一切的攝受善法,都應以菩提心爲依處。
叁、如實了知何者是無顛倒的善因和善果。
四、如實了知何者是顛倒的善因和善果。
五、如實了知攝善法障。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執著,是攝善法的障礙。
是諸菩薩能于善果見大勝利,尋求善因,爲攝善故,如實了知倒與無倒,由此菩薩獲得善果。不于無常妄見爲常,不于其苦妄見爲樂,不于不淨妄見爲淨,不于無我妄見爲我,如實了知攝善法障,爲攝善故,速疾遠離。
諸菩薩能夠對一切善法的果報見到大勝利,因此能發起攝集善法之欲;因爲他如實了知成就善法的因,所以就會尋求善因;爲了攝集善法的緣故,菩薩又如實了知什麼是顛倒、什麼是無顛倒,由此菩薩獲得善果。
從遠離障礙的角度,菩薩不對無常妄見爲常,不對其苦妄見爲樂,不對不淨妄見爲淨,不對無我妄見爲我,菩薩如實了知攝善法障,爲了攝集善法,菩薩速疾遠離這些攝善法障。
總結:
菩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謂施漸次,若戒漸次,若忍漸次,若精進漸次,若靜慮漸次,及五種慧。
菩薩由以上這十種相的緣故,名爲“住攝善法戒”,即能安住在攝善法戒中。若圓滿上述十種相,就能迅速積集善法一切種類的功德相。攝善法的十種相,即施漸次、戒漸次、忍漸次、精進漸次、靜慮漸次及五種慧。
申四、饒益有情戒分二:一、略說 二、按《菩薩地》廣說十一種利有情事
酉一、略說
【饒益有情者,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抉擇,定應于彼數數參閱。】
饒益有情戒,即緣十一種利益有情之事,按照具體情況,相應引發彼等有情現法和後法的無罪利義。這些我(宗大師)在《菩薩戒品釋》中已詳細抉擇,一定要數數參照閱讀。
酉二、按《菩薩地》廣說十一種利有情事
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
一、與作助伴
此有兩種:衆生作事業,給他作助伴;衆生有苦,給他作助伴。
饒益的對象是需要助伴的有情。饒益的方法是隨順有情充當他的助伴。
(一)助伴事業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
菩薩對于有情能引生世出世間真實利益的種種事業,都給他作助伴。
(二)助伴有苦
于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對于有情生起的疾病等苦惱,菩薩看護病人等等,也作助伴。
二、爲說法要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饒益的對象是對正理愚癡的有情。饒益的方法是對他宣說法要。饒益的目的是讓他獲得相應的義利。
菩薩依于世間和出世間的種種義利,能爲有情宣說種種法要,先是方便說、如理說,然後讓有情獲得種種義利。
叁、了知恩報
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饒益對象是有恩的有情。
菩薩對于過去有恩的有情,善守知恩(常常不忘報答,叫善守;深深了知他的恩德,叫知恩),按照合適的方式相應地現前酬報。
四、救護怖畏
又諸菩薩于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菩薩饒益的對象是遭遇怖畏的有情,所作的饒益是救離怖畏。
菩薩對墮于種種獅子、虎狼、鬼魅、國王、盜賊、水火等怖畏中的有情,都能救護,讓他們遠離這些怖畏之處,獲得安穩。
即在有情遭遇旁生、非人、人類、自然災害等怖畏時,具大悲心的菩薩要把衆生救出怖畏。
五、開解愁憂
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
菩薩饒益的對象是陷入憂愁的有情,所作的饒益是開解愁憂。
菩薩對于喪失財富或親人的有情,在他們遭遇不幸而憂傷愁歎的時候,應婉言開導安慰,讓他們遠離憂愁,心情開朗。
六、施與資具
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
菩薩饒益的對象是匮乏資具的有情,所作的饒益是布施資具。
菩薩對于缺乏資生之具的貧乏者,在他們生活困難之時,能給予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質。
菩薩具有資生之具時,只要衆生有求,都會布施,求飲食給飲食,求乘具給乘具,求衣服給衣服,求莊嚴具給莊嚴具,求花鬘塗香給花鬘塗香,求休息處給休息處,求光明給光明。
七、如法禦衆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衆。
菩薩爲了隨順有情的根性,以叁乘道快速成熟他,依大乘或聲聞乘的真實道理,無顛倒教授、教誡,這叫隨順道理如法禦衆。
“正與依止”:不爲名利恭敬,首先是發大悲心,以無染心給有情作依止,即攝受有情。攝受,有財攝和法攝兩種。首先布施財物方便饒益,是財攝。然後對他教授、教誡,是法攝。
這一條是說:菩薩隨順佛法道理,以無染心給有情作依止的因緣,如法地調禦衆生。
八、求隨心轉
衆生有合理所求,都隨他的心而轉。
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
菩薩隨順世間種種的事務和言說,遇到衆生有事召呼去來,需要談論、慶祝、安慰,菩薩隨時前往,隨從他受取飲食等。
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于所余事心皆隨轉。
概要來說,遠離一切能引無義與違意的現行(“能引無義的現行”,即能引發罪過、對衆生無利益的現行;“違意現行”,即違背衆生意願的現行。有這兩種過失時,菩薩不隨衆生的心而轉),此外,對其它事,菩薩都是以慈悲心隨順衆生的要求而轉。
九、顯實功德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菩薩饒益的對象是具功德的有情;饒益的方法是顯示或贊揚他的真實功德;目的是促進他,讓他歡喜能更進步。
菩薩或私下或公開顯揚有情所具有的真實功德,讓他歡喜,更上進地修學。
菩薩的本性喜愛贊揚真實功德,讓有情歡喜。例如,在信功德具足者前,贊揚其信功德令他歡喜;在戒功德具足者前,贊揚其戒功德令他歡喜;在聞功德具足者前,贊揚其聞功德令他歡喜;在舍功德具足者前,贊揚其舍功德令他歡喜;在慧功德具足者前,贊揚其慧功德令他歡喜。
十、調伏有過
又諸菩薩于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诃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饒益的對象是具邪行的有情;饒益的意樂是利益安樂的增上意樂;饒益的方法即以“呵責”、“治罰”、“驅擯”叁種調伏法對他作調伏;饒益的目的是使他出離不善的方面,安置于善的方面。
對有過失的衆生,爲了讓他出離不善處、安住于善處,菩薩內懷親愛利益安樂的猛利意樂,外現調伏的行爲,對有過失的衆生呵責、處罰乃至驅逐擯除。
十一、示現神通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饒益的對象是應以示現神通而調伏的有情;饒益的方法是示現地獄等惡趣相;饒益的目的是讓有情遠離不善業,趣入佛教,對于佛法歡喜信樂、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菩薩爲了饒益有情在必要時示現神通,目的是爲了讓他生恐怖心,以及爲了引攝他趣入佛法。即對歡喜造惡的衆生,菩薩方便示現小地獄、大地獄、寒地獄、熱地獄等惡…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