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25

  ..續本文上一頁必須持續不斷地精進串習。

  【此等勝利皆由忍生,于此因果關系,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以上這些勝利都是由安忍産生,對于此中的因果關系,乃至沒有獲得堅固、猛利的定解期間,應當精勤地觀察思惟。

  申二、思惟不忍之過患分二:一、不現見過患 二、現法過患

  “不現見過患”:“不現見”是指深細、廣遠的因果,以凡夫的根識無法現量觀見,只有依靠聖言才能了知。“現法過患”,指現世可以觀察到、體會到的,易爲人知的過患。

  酉一、不現見過患分叁:一、真實義 二、以嗔恚摧壞善根之義 叁、攝義

  戍一、真實義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雲:“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于《入行》。

  嗔恚過患中無法現量見到的過患,《入行論》中說:一千劫中由布施所修集的供佛等(包括持戒的殊勝善根)一切善行,僅以一念嗔恚就能摧壞。這是按照馬鳴菩薩所說而記錄在《入行論》中的。

  【《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衆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刹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一百劫中所積聚的衆多善根。《入中論》也說:由生起一刹那忿恚的意樂,便能摧壞一百劫中修習布施、持戒波羅蜜多所修集的善根。

  《菩薩藏經》中說:忿恚能迅速損壞百千大劫中所修集的善根。如果善根被嗔恚損壞,此後需要再經百千大劫,才開始勤苦修行聖道;倘若如此,則極難獲得無上菩提。所以,我應披上忍辱铠甲,以堅固的安忍力摧毀忿恚的煩惱魔軍。(《菩薩藏經》說:“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我善根爲瞋害已,複當經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铠,以堅固力摧忿恚軍。”)

  戍二、以嗔恚摧壞善根之義分四:一、生嗔的對境 二、生嗔的所依 叁、于對境斷除疑惑 四、摧壞善根之義

  亥一、生嗔的對境

  【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如雲:“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壞。”

  須嗔恚何種對境,才會摧毀百劫所積的善根呢?有的說是菩薩,有的說是總境。前者與《入中論》的說法相符。如《入中論》所說:由于對菩薩起嗔心,一百劫中所修布施、持戒等善根,一刹那就能摧壞。

  亥二、生嗔的所依

  【生恚之身者,《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

  生起嗔恚的所依身:《入中論自釋》說:菩薩起嗔,尚且會摧壞善根,何況一般凡夫對菩薩生嗔。

  亥叁、于對境斷除疑惑

  有人問:如果我不知道對方是菩薩,或者他真的很可恨,這樣也會摧壞善根嗎?

  【境爲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

  (答:)只要對境是菩薩,則不論是否知道對方是菩薩,也不論所見的可嗔之相是否屬實,均如前面所說一般能摧壞善根。

  又問:嗔恚的對境一定是菩薩,才會損壞善根嗎?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

  (答:)總的來說,能損壞善根,不必要求嗔恚的對境須是菩薩。

  【《集學論》雲:“聖說一切有教中亦雲:“諸苾刍,見此苾刍以一切支禮[49]發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刍,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逾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刍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

  《集學論》中引《聖說一切有教》的一段經文說:

  一次,佛說:“諸比丘!你們見這位比丘五體投地禮拜佛的發爪塔,他發了清淨心嗎?”

  答:“是的,大德!”

  佛說:“諸比丘,從他身體所覆蓋的地面向下經八萬四千由旬直到金輪,這中間有多少粒沙子,則此比丘將感得千倍沙數的轉輪王位。”

  【乃至“具壽[50]邬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刍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邬波離,若于同梵行所而爲瘡患,爲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邬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邬波離,故于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于有識之身。””

  乃至講到:具壽邬波離來到世尊面前,恭敬合掌站在一旁,對世尊說:“世尊,您剛才說這位比丘的善根如此廣大。世尊,如此廣大的善根,以何種罪業能令其微薄、消滅乃至永盡呢?”(“微薄”,比如,某善根本來能引極圓滿的妙果,或能長時引生妙果,現在則由于罪業因緣而令其微小或短少,並非損壞一切善果,這是下品摧壞善根。“銷滅”,應是損減之意,這是中品摧壞善根。“永盡”,是上品摧壞善根。)

  佛說:“邬波離!如果對同梵行的道友起損害心,則生起損害心之後,我不見他還有如此福德。邬波離,此大善根將因此而微薄、消滅乃至永遠滅盡。邬波離,所以對枯樹尚且不應生損害心,何況對有心識的身體。”

  以上引這段經文是爲了證明“對非菩薩嗔恚也會嚴重毀壞善根”。

  亥四、摧壞善根之義分二:一、遮破他宗 二、建立自宗

  金一、遮破他宗

  【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

  對于“壞善根”的意義,有些智者說:這是摧壞了先前善根迅速感果的功能,以致善果很久以後才能成熟,而先將出生嗔恚等的果報,並不是說以後遇到助緣也不會出生善果。因爲,以世間道均不能斷除所斷種子,見道之前必定不能斷除煩惱種子的緣故。

  這是說,既然世間加行道都不能摧毀煩惱種子,那麼以嗔恚更不能斷善根種子。因此,所謂“壞善根”,只是延遲了善根果報成熟的時間,並不是不會生果。

  【然此理不定。

  但是,這個道理並不決定。

  以下列舉各種理由遮破上述觀點。

  第一項理由:

  【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

  比如,凡夫依四力忏悔淨治不善業所獲得的清淨,雖然不是斷除惡業種子,但以後遇緣也必定不會産生異熟果。

  第二項理由:

  【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

  又如:已經成熟過異熟果的善惡業,雖未斷除種子,但以後遇緣也必定不會産生異熟果。

  第叁項理由:

  【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

  這是將兩種反例並在一句中說,分開即是:

  加行道獲得頂位時,雖未斷除邪見,但遇緣也必定不生邪見;獲得忍位時,雖未斷除惡趣之因的不善種子,但遇緣也必定不生惡趣。

  以上舉了四個反例,都是說明“雖未斷除種子,但遇緣也不會生果”。

  第四項理由:

  【又如前引“諸業于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余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爲壞善不善,亦未說故。

  而且就像前文講業果時,引用《俱舍論》所說“諸業在生死中首先隨重業成熟果報”,即隨著某種善業或不善業首先成熟,也就暫時遮止了其它業成熟的時位,所以,僅僅以此意義不能安立是摧壞善不善業,經中也未曾這樣宣說的緣故。

  這是以教遮破,即:若“暫遮余業成熟”就是壞善不善業,則佛應在經中宣說。

  第五項理由:

  【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爲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

  而且,不能將“異熟果暫時推遲”安立爲毀壞善根的意義,否則應說“一切有力的不善業都能摧壞善根”,但這顯然不成立。

  以上兩項理由都是證成,不能將“異熟暫時推遠”安立爲毀壞善根的意義。

  金二、建立自宗

  【故于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因此,對此即如前文(下士道講忏悔時)所引清辯論師的觀點:以四力所淨治的惡業以及由邪見和損害心所摧壞的善根,都如同敗壞的種子,即便遇到助緣也不會發芽一樣,以後遇緣也不能生果。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舍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又如前面所說,“以四力淨治所造的罪業而獲得清淨”與“生起上上道遲緩”並無相違之處。因此,有一類雖然摧壞了布施、持戒的果報——圓滿的身體和財富,但並不能摧壞修習能舍之心和能斷心的作用等流,以後仍然容易生起布施、護戒的善根。

  (宗大師在前文忏悔品中曾說:以四種對治力雖然可以忏除罪障,但因爲以往的罪業將導致修行進程遲緩,屢屢難以成就。古德說“識法者懼”,修行人萬萬要謹小慎微,不要以爲惡業可以忏淨就可以放逸,實際上這將導致修法久久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