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3

  ..續本文上一頁色法形相,就算以恒河沙數的世界作爲容器,也無法容納。

  【“此是世尊說,正因[4]亦現成,有情界無量,欲利亦複然。”

  這一頌是以教理證成大乘的發願福德無量。

  這是世尊在《吉祥施請問經》、《叁摩地王經》、《無盡慧經》等[5]許多經典中所宣說的,而且有能成立的正因,即所緣境的有情界無量之故,欲對有情作利益的福德也就無量。

  亥四、斷除布施障礙的眷屬和財位

  【又能障礙舍心增長,增長悭貪,能令舍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屬及諸資財,先已有者不應攝持,若他施與亦不應受。

  能障礙舍心增長、又會增長悭貪、能令舍心沒有生起的不生、已生起的退失,這所有的眷屬和種種資財,已有的不應再攝持,若有人施與自己也不應納受。

  【《攝波羅蜜多論》雲:“由何增長悭吝過,或能不令舍心增?虛诳攝持爲障礙,菩薩應當盡斷除。”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由何者能增長悭吝的過失或阻礙舍心增長呢?虛诳攝持財物與眷屬是這一切的障礙,菩薩應當徹底斷除。

  【“若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財寶或王位,皆非菩薩所應取。”

  如果能障礙惠施的善心和真正的菩提道,則不論財富或王位,都不是菩薩所應受取的。(菩薩心中重視布施的善心和菩提道,遠遠勝過財富、王位等。因此,這些財位若障礙菩提心,菩薩自然會舍棄。)

  因此,現在就應開始訓練施舍心,讓抓得緊緊的心一步步松開。先舍外,再舍內;先舍劣,再舍勝;最後舍得徹徹底底,毫無挂礙。

  亥五、依止貪欲和攝持的對治因

  【如是行時,若由悭心貪著資具,應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證菩提,我亦誓願隨佛學習。

  在修持布施時,如果以悭吝心貪著資具不肯施舍,則應憶念世尊是由放舍一切而成就菩提,我也應當立誓隨學世尊。

  【我將身財一切善根,于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爲日所逼入水洗沐,至幹岸已于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複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

  又應思惟:我已將身、財、善根等一切都施給了有情,如果現在仍然貪著資財而受用,那就像大象被烈日所逼而入水洗澡,回到幹地後又滾倒在地,見泥土沾身便又入水洗澡,如此反複不已。如是思惟之後,應當修持無貪。

  “大象入水洗沐”,是比喻將身、財、善根等施舍有情,洗淨了悭垢。“大象上岸後又就地打滾沾了一身泥”,是比喻布施之後再度貪著資財享用,又在相續中染上貪垢。施舍了又貪著,貪著了又施舍,就像大象沐浴一樣可笑。對此思惟之後,要從這種無義的怪圈中跳出,既然已經施舍了,就不應再貪著。

  【即前論雲:“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爲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

  此即《攝波羅蜜多論》所說:應當憶念諸佛因地布施頭目腦髓、象馬車乘、宮殿園林等的殊勝修行,見到大師如是行持,自己應當立誓隨學,爲了遣除貪著攝持之故,應以善分別審察自心。

  【“我身已施諸衆生,施身果法我亦舍,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6]。”

  我的身體已經施給有情,就連施身的果報我也一並施舍了,我若出爾反爾,又貪著這些外物,那就像大象洗垢一樣不合理。

  戍叁、攝義

  【如是多思能舍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惟攝持過患,若能引發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惠施心。

  如此多思惟能施舍的大利益,若能發起廣大的歡喜心,又多思惟攝持的過患,若能引發極大的怖畏心,這兩種心一旦生起,就能任運地産生惠施心。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舍之心。

  通過修習慈悲心以及思惟諸佛菩薩的傳記等,也會發起能舍的善心。

  總之,引發舍心有叁種方法:

  一、思惟攝持的過患和能舍的勝利。

  二、思惟衆生缺乏安樂、充滿痛苦,而修習慈悲。

  叁、思惟諸佛菩薩布施的傳記。

  以下引聖教證明,這是諸佛菩薩一致承許的教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7]中說:“複次慈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稱菩薩,修行大乘,應當決定正念思惟,布施功德無量無邊,悭吝過失亦複無量。如是知已,決定斷除,無有障礙。”佛開示菩薩應當思惟布施功德無量、悭吝過失無量,以遣除障礙而發起布施。

  此經又說:“複次慈氏,菩薩摩诃薩所有世間妙好之物,不生貪著,常能惠施一切有情。所以者何?以大悲心等視衆生猶如一子,願與一切衆生永息貧窮。于所求願,悉令滿足,而于生死曠野之中,備七聖財,得佛智寶。(凡是衆生有願望,都讓他得以滿足,進而願衆生在生死曠野當中具備七聖財,獲得佛陀智慧如意寶。)”

  《大智度論》中在講述外布施時強調:“如是種種檀本生因緣,是中應廣說。”(此處應廣說種種諸佛菩薩布施的本生因緣。)在宣說內布施時也強調:“如是等頭目髓腦給施衆生,種種本生因緣經,此中應廣說。”即要求多閱讀、思惟佛菩薩的本生傳記,以引發施舍心。

  酉二、依此方便趣入舍心之理

  【發起道理者,如《入行論》雲:“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爲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謂身受用善根叁法爲所緣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發起舍心的道理,如《入行論》所說:“身體,受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善根等,爲了利益有情的緣故,都應毫無吝惜地施舍。”即以身體、受用、善根爲所緣境,思惟將這一切全部施予一切有情。

  《入行論》這一頌從五個方面解釋布施:布施的物品是身體、受用、叁世善根,布施的對境是一切有情,布施的必要是成辦自他二利,布施的意樂是心無悭吝,布施的作業是引發舍心。

  【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如是,若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破除了我所愛,一遍又一遍地修習奉獻他人善心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反之,不串習施他的善心,則是有名無實的菩薩。《六波羅蜜多經》說:“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

  【如《攝波羅蜜多論》雲:“此等一切是汝物,于此我無我所慢[8],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遍覺[9]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這一切都是你的財物,對此我已經沒有“我擁有這麼多、這麼好”的我所慢,一遍又一遍地觀察之後,深感如此行持非常稀有,從而隨行佛陀的功德。何人具有這樣的功德才堪稱爲菩薩。這是難思難議的佛陀所宣說的。

  申二、對此斷除疑惑分五:一、斷除對布施身肉等的疑惑 二、斷除對受用內心已舍之物的疑惑 叁、斷除對受用已施之物是否犯他勝罪的疑惑 四、斷除對受用未聽許的已施物是否有罪的疑惑 五、斷除對僅僅以心惠施有無實義的疑惑

  酉一、斷除對布施身肉等的疑惑

  第一疑:在心力弱小、勝解尚未成熟之時,是否應該直接布施身肉等?如果不應布施,那麼是否須修施身的意樂呢?

  答:不必直接布施身肉等,但應串習施身的意樂。

  【現在力弱,勝解未熟,意樂將身已施有情,不當真實施彼肉等。然于身命,若不淨修能舍意樂,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集學論》中作如是說。故從現在當修意樂。

  在現階段心力弱小、勝解尚未成熟時,應以意樂把身體施給有情,不應真實布施身肉等;但是,如果對身命不串習能施舍的意樂,則由于不串習的緣故,將來也不能布施色身和生命。《集學論》中是這樣說。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應串習施身的意樂。

  凡事皆由串習而成,如果先在心裏串習施身的意樂,一旦意樂增強,即便凡夫也能真正施身。邪教徒熏習邪教,心力強者尚且能爲教獻身,何況內教是爲了利他而施身,只要串習到量,不怕不能施身。

  但又爲何遮止初學者真實施身呢?因爲初學者對身體和壽命還不能遠離貪執,而且心力不足,勝解也未成熟,不堪忍受割截身體等的劇苦,如果冒然施身反而會引起負作用。

  酉二、斷除對受用內心已舍之物的疑惑

  第二疑:既然已將衣食、房屋等至心施給了衆生,之後還能否以自利心受用呢?比如,已發心將住宅施給有情,還能否以利益自己的發心受用呢?

  斷疑:

  【《集學論》說:如是至心于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時,當作是念,爲利他故受用此等。

  《集學論》中說:如是已從內心深處對有情施舍了衣食、住宅等,如果要受用時,應想:爲了利益衆生,我受用這些。

  譬如,吃飯時心想:爲了利益衆生,我吃這頓飯。穿新衣時也想:爲了利益衆生,我受用這件衣服。道前基礎在講飲食知量時,即要求思惟“我爲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而受用飲食”,也是這個道理。總之,日常生活中要以利他心攝持而…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