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37

  ..續本文上一頁又合、舌頭卷了又伸、氣流一呼一吸,這些運作之中是哪個在毀謗你呢?至于他伸手指著你,那也只是無數微塵在變動,就像一道光照射過來、一陣風刮過來。

  對方又說:比喻不恰當!面對無情法的運動,愚人也不會生氣,但對方是懷有惡意而辱罵我的。

  答:分別心的活動必須緣著內心的語言,如果不緣意言就無法活動。同樣,他的心識刹那刹那緣著名言在運轉,緣前面“木”字時,沒有緣“瓜”,緣“瓜”字時,“木”字已滅,這樣只是一刹那緣一點,只有心的迷亂活動,此外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意義。如果對此也覺得可恨,那同樣應嗔恨浮雲的飄動、江河的奔流。

  再觀察,不論是能罵的人、所罵的法或者受毀罵者,過去的已經滅了,未來的還沒有來,當下一刹那也不住,一切都是空性。

  不觀察時,對方毀罵的語氣、用詞、表情似乎存在,但一經觀察,這些音聲語言又安住于何處呢?在他的口中、呼吸道裏嗎?在外面的空間嗎?在你的耳裏嗎?裏裏外外遍尋不得。既然沒有實體,那麼什麼是毀罵呢?

  或者從反面觀察,比如:先說“木”再說“瓜”,說“木”時,如果“木”的聲音實有存在,那它必定安住在某處,當繼續說“瓜”時,“瓜”的聲音並不會影響到“木”的聲音,但爲何說“瓜”時不聞“木”聲呢?這就說明,“木”聲不曾安住過一刹那,既然沒有安住,就絕不是實有。因此,不說很多毀罵,就連一個字的毀罵聲也找不到,罵者、罵法等一切皆空,一時消盡無量怨敵。

  明白上述道理之後,今後受到辱罵時,就要運用這些正理的利劍,再也不要被自我的迷亂所欺。

  酉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分二:一、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二、破除歡喜怨家衰損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即應破除不喜歡怨敵安樂而喜歡他衰敗的心態。

  戍一、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所破是見怨家圓滿、安樂時,嫉妒不歡喜的心態。能破是思惟自己發菩提心時,立誓利樂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情成佛的本願。

  首先,以兩對相違來破除菩薩不喜怨家富樂的心態。

  第一對相違:

  【本爲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于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

  本來爲了利樂有情而發菩提心,現在有情自己獲得安樂,你反而嗔恚他。

  這是第一對相違,即:發願時承諾要將最大的成佛安樂給予有情,但現在有情自己稍得些許安樂,你反而不樂意。這是口中承諾的與心中所想的相違。

  第二對相違:

  【又雲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爲相違。

  你又說“但願一切有情都能成佛”,現在見到他們稍得些許低劣的利養恭敬,你卻反而生起憂惱,這是非常矛盾的。

  這是第二對相違,即:發願時說,我一心希望你能成佛,成爲一切衆生恭敬、供養的對境;然而現在見到有人對他稍作供養恭敬,你心裏卻不願意。如此心口不一,極其矛盾。

  【故應于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姤,至心歡喜。若不爾者,則菩提心利樂有情惟假名故。

  因此,不論他有多大的富貴安樂,自己都應當斷除嫉妒,以最真誠的心爲他感到歡喜。如果不這樣,則發菩提心和利樂有情只是空話而已。

  這一段中,“至心歡喜”四個字很重要,其中有兩層涵義:

  首先,要發現自己原先心口不一是極大的過失。因爲,僅僅口頭上發菩提心,而實際行動卻完全相反,這是欺騙佛菩薩、欺騙衆生。這種不願衆生獲得安樂的心態,若任其發展,後果極其嚴重。因此,見到自己的過失之後,就要及時調整,不論衆生獲得多大的富樂,都應至心歡喜,才能不違自己所發的菩提誓願;否則,發菩提心不但成了有名無實的空話,還有欺騙佛菩薩和衆生的罪過。

  其次,若任由見衆生富樂圓滿反生憂惱的心態發展下去,必定會引生嗔心而墮入惡趣,這是一條墮落之路。該如何遮止這種下劣的心態呢?即應通過上述思惟,引生至誠的歡喜心。這是從根本上杜絕嗔心,破除大乘道上最嚴重的障礙,是在即將墮入惡趣時懸崖勒馬,調整心態與大悲菩提心相應,重歸大乘道。

  宋朝邵康節有詩雲:“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但求處處田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四方甯靜幹戈息,我若貧時也不妨(就算我自己貧窮也不要緊)。”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連世間賢人都有如此宏大的志願、寬廣的胸懷,作爲菩薩卻嫉妒有情的富樂,這誠然是萬分羞恥的事。就像一位君王發願要爲民衆謀福,但是當他看見某戶人家享用山珍海味時,卻心生嫉妒,這是很可笑的。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盡力對治嫉妒心。

  【如雲:“爲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

  如《入行論》說:本是爲了將一切有情安置于大安樂的佛果而發菩提心,所以本應依誓言履行菩薩行,但現在有情靠自己稍得些許世間的小安樂,你有何理由反而嗔恨他呢?應當歡喜才是。

  【“雲令諸有情,成佛叁界供[66],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

  你最初發心時,說要讓一切有情都成爲叁界應供的世尊,現在有情得到些許低劣的利養恭敬,你又爲何心生憂惱呢?應當歡喜!

  【“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67]得自活,不喜豈反瞋?”

  本該由你養育的親友,應當由你來供給,現在親友能夠自己生存,你不歡喜反而嗔恚,這是什麼道理?

  【“不願衆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

  連衣食的安樂都不願讓衆生獲得,你哪裏是真心希望他們證得大菩提?因此,若見別人財富圓滿就心生嫉恨,又豈有願將一切衆生都安置于佛果的菩提心?

  【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

  不論怨敵從施主處得到了衣食,還是衣食仍留在施主家,你都得不到,施主給不給怨敵與你何關?你有何必要嫉妒呢?

  以下歸納“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邪見者說:怨家處處損害我,所以我不願他富貴享樂。

  駁斥:不對!因爲無論是誰獲得利樂,菩薩都應該至心歡喜。爲什麼呢?因爲發菩提心就是發起利樂有情的大願,現在有情自己得到些許安樂,你卻起嗔,這顯然違背誓願;而且,本來發願將一切有情都安置于佛果,現在衆生稍得利養恭敬,你卻不歡喜,這也明顯相違。比如,本該由自己來撫養的人,現在靠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衣食,理應對此歡喜才是。

  從正面觀察,無論是誰獲得利益安樂,菩薩都應毫無嫉妒並且真誠地隨喜;否則,所謂的利樂有情和發菩提心,也只是虛假的口號而已。

  而且,不論施主給不給他衣食,自己都不能得到。再者,不願別人獲得利養,原因是自己希求利養。想要獲得利養,則需修集能得利養的福德,還要有施主對自己生起清淨信心的福德,但自己生嗔唯一是摧毀利養之因。

  戍二、破除歡喜怨家衰損

  所破是怨家失敗時自己幸災樂禍的心態,能破是思惟這種惡心有害無利。

  【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于怨無損,惟令自苦。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

  見怨家失敗時你心生歡喜,以及以暴惡心咒願他失敗,單憑你的惡心也無法損害怨家,只會讓自己受苦而已;即使能損害他,也是兩敗俱傷,有什麼必要呢?這樣思惟之後,何時何地都要滅除這種惡心。

  《感應篇彙編》中說:“人之有失,蓋不幸也。不爲哀矜,而反願之,是幸災樂禍也。彼既以災禍爲可幸可樂,則災禍安得不隨之耶?是失不在人而反在己矣。人雖至愚,當不爲此。”(別人失敗是很不幸的事,非但不同情憐憫他,反而希望他失敗,這是“幸災樂禍”。既然把他人的災難當成可幸可樂之事,災禍怎麼會不緊隨自己而來呢?這樣幸災樂禍,失敗不會落在別人頭上,反而會落到自己身上。再笨的人也不會這樣做。)

  《遷善錄》中記載:

  宋國的大夫蔣瑗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子,一個肢體萎縮,一個雙腳殘廢,一個瘋瘋顛顛,一個癡癡呆呆,一個聾子,一個瞎子,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監獄中。

  他的朋友子𦤎問他:“你平時行爲如何,怎麼會有這樣大的災禍?”

  他說:“平時我也沒造什麼惡業,只是喜歡嫉妒別人。誰勝過我,我就嫉恨他;誰奉承我,我就喜歡他。聽說別人行善,我便懷疑;聽說別人有過惡,我就相信。見人有所得,如同自己有所失;見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

  子𦤎說:“你的心態竟然是這樣呀!你很快會遭到滅門之災。你的惡報何止如此!”

  蔣瑗聽了大吃一驚。子𦤎勸導他:“天雖崇高,也察知細小之事。你若能痛改前非,必能轉禍爲福,現在悔改還不算晚。”

  此後,蔣瑗一一改正生平的惡行,不到幾年,幾個孩子的病都漸次好了。

  可見“萬法唯心自現”,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心怎麼想就會怎麼顯現。願人得安樂,自己就會得安樂;願人受苦,最後只有自己受苦。蔣瑗過去的心態惡劣,願人失敗,不願人成功,這樣用心,對別人也沒有損害,只是害了自己。

  【如雲:“設怨有不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