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悭吝,善士所稱贊。”】
如月稱菩薩所說:所謂布施,即心中遠離悭貪,對于具戒律的法器和破戒等非法器,一律以平等心布施,如是布施乃清淨布施(未被貪嗔染汙)。以大悲布施的善根和布施的果報都施予乞者,此施不雜悭吝,是善士所稱贊的布施。
再引經證明對于苦田尤應安住悲憫。
【《無量功德贊》[18]雲:“若見諸貧劣,衆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余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無量功德贊》說:世尊!您往昔對淨不淨田都平等布施,但有些人布施卻是有選擇的。他們見到貧賤者來乞,明知來人有求助心,卻心無悲憫,認爲他們不是殊勝對境,布施他們後世得不到大果報,因此只尋找那些具有功德的對境。像這樣失壞了菩提心,雖然作布施,但以貪求異熟的緣故,其實和乞丐並無兩樣。因此,世尊您由大悲心對諸乞者平等布施。
“意壞”,即菩提心失壞了。發菩提心時承諾要將有情都安置于佛果,所緣境並非只是部分有情,而是所有高低、賢劣的有情。然而,現在衆生有困難前來乞求幫助,你卻棄之不顧,這是菩薩嚴重的衰損。
以自利心專求有功德者布施,是一種高級乞丐的做法。一般的乞丐是爲自己今生求取衣食,而高級乞丐是爲了自己來世求得異熟大果,在希求自利上並無差別。
一般初學者難免會有執著功德的心理,而且初學者也需要借助這種執著令心趣入善行。有了功德的觀念,自然會判別功德的勝劣、大小、暫時究竟等;有了這種分別,人們自然一心追求更大、更究竟的功德。暫時來說,這也很合理。
之所以會舍棄貧賤衆生,而一心尋求殊勝對境,是因爲認爲對下劣者布施遠不如對殊勝境布施的功德殊勝。
如果這種觀點絕對成立,則強求人做功德低的事也不合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以悲心布施可憐衆生,此悲田便成了與佛平等的福田。
佛世時,維摩诘居士曾將璎珞分成兩份,一份布施給法會中最下賤的乞丐,另一份供養最尊貴的如來。維摩诘居士說:“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賤的乞丐,則等同如來福田之相,在福田上無有差別。”《優婆塞戒經》也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憫,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若能從內心深處起大憐憫心布施畜生,這與一心恭敬供養諸佛的福德相等。)以真誠的心憐憫衆生,確實與恭敬諸佛的功德平等。
《大智度論》中記載:
一天,舍利弗供養佛一缽飯,佛隨手把飯施給了狗。
佛問舍利弗:我們倆誰得到的福德多?
舍利弗說:按我的理解,佛布施狗的福德多。
雖然從對境上比較,佛的功德勝過劣狗無數倍,但從意樂上比較,舍利弗的意樂遠不如佛的大悲。因此,由于意樂殊勝之故,佛得福德多。
有人想:我布施給下劣境,而沒有供養佛,佛是否會不歡喜呢?
答:不必有此顧慮。《普賢行願品》說:“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佛不是以形形色色的色法爲體,而是以大悲爲體,菩薩能安住大悲是真正令諸佛歡喜的事,因爲佛的心願無非是想令衆生生起大悲,與諸佛同體同心。因此,這是最好的法供養。
《普賢行願品》說:“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又說:“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大悲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必顧慮以悲心布施下劣衆生會讓你功德虧損。明白這些道理之後,應當努力平等饒益衆生。
總之,初學者需要依靠殊勝的資糧田,而菩薩出于悲心,不選擇淨不淨田而平等布施,比前者更殊勝。
《普賢行願品》說:“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木二、應斷的意樂分二:一、斷惡見取等七種 二、斷邪命意樂等七種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
水一、斷惡見取等七種分七:一、無惡見取意樂 二、無高舉意樂 叁、無依止意樂 四、無怯弱意樂 五、無背棄意樂 六、無望報意樂 七、無希望異熟意樂
火一、無惡見取意樂
【無惡見取意樂者,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爲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惟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
無惡見取意樂,即菩薩沒有以惡見而執取布施的意樂,不會認爲布施完全沒有果報,不會執著殺害衆生而布施是正法,不會執著瑞相、吉祥而布施,不會執著只要由布施圓滿,便能證得世間和出世間的離欲,而能了知布施只是離欲清淨的資糧。
“念殺害而行惠施”:殺害一類衆生供養另一類衆生。比如,在家菩薩殺害衆生給家人做肉食,就是不清淨的布施。
“計瑞相吉祥而施”,可作兩種理解:一、本不屬于瑞相、吉祥,心中妄執這是瑞相、吉祥而布施。二、執著只能在某些吉祥的時日中布施,其它時間不能布施。《六波羅蜜多經》說:“或擇日而施,謂白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叁日、八日、九日、十叁日、十四日、十五日,如是日施,余日不施,不名爲施。或擇時施,晨朝布施,午時不施,日暮余時亦複如是,如此施者,不名布施。”須知,此處並非遮止在吉祥的時日中大力布施,只是遮止不相應的邪執——不在余時布施。
火二、無高舉意樂
【當無高舉意樂者,謂不毀求者,不爲勝他,亦不施已而起驕慢,謂我能施余則不爾。】
“無高舉意樂”,即:菩薩應以謙下心布施,不毀罵乞求者,不應爲了與人競爭、勝過別人而布施,也不應布施後生起驕慢,認爲只有我能布施,我是施主,其他人不能如此布施。
《六波羅蜜多經》中說:如果布施時譏毀乞者說:你年輕力壯、六根健全,爲什麼不自己工作謀生而要乞討呢?這樣輕毀乞者而施舍,並不叫布施。菩薩也不應自恃持戒、多聞、禅定、智慧而行布施,也不應輕慢別人貪、嗔、愚癡、少聞、破戒而行布施,這些都不是清淨的布施。
【《清淨業障經》說:“若諸異生行布施時,于諸悭吝便生不信,他發憤恚而墮地獄,故于布施而爲障礙。”】
《清淨業障經》說:凡夫行布施時,若輕視悭吝者,使他不起信心、因憤怒而墮入地獄,由此會障礙修布施。
【又說:“守護戒時,毀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墮惡趣;住忍等時,毀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經中又說:自己守護戒律時,毀罵、指責犯戒者,而使很多有情不生信心,由于不信而墮入惡趣;安住忍辱等時,毀罵、指責住于忍辱違品(嗔恚等)的人。由此會障礙持戒、安忍等。
菩薩利他時,應慈愛衆生、護持他心,如果輕視、毀罵衆生,讓他傷心、起嗔以致墮入惡趣,則非菩薩所應爲,決定會障礙自己的菩薩行。所以,菩薩任何時候都應遠離高慢。
【故當如《無量功德贊》說而行。如雲:“汝聞慧大時,未嘗自贊歎,余少德衆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時,取自微惡行。”】
所以,應按照《無量功德贊》所說而行。贊中說:世尊!您聞慧廣博時,不曾贊歎過自己,對其他功德微少的衆生,您也高度恭敬。自己安住功德時,還取微小的惡行觀察、反省。
所以,菩薩待人宜寬厚,律己要嚴格。
火叁、無依止意樂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無依止意樂,即不求名聲而布施。
菩薩了達世間的名稱、聲譽只是由虛妄分別、文字音聲等顯現的,如同空谷回音,毫無實義。因此,菩薩不求名稱而布施。
《六波羅蜜多經》說:“若爲名聞而作師長行于布施,如商賈人,非真施也。(如果爲求名聞而作師長行持布施,如商人般沽名釣譽,則不是真布施。)”又說:“或希他贊歎,或怖惡名,如是施者,不名爲施。”
火四、無怯弱意樂
【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
無怯弱意樂,即布施前歡喜踴躍,布施時內心清淨,布施後心不後悔。聽到菩薩廣大的布施善行時,不應輕蔑、恐怖、退怯、軟弱,而應增長勇悍歡喜。
《六波羅蜜多經》說:“或施已追悔,而作是言:我爲愚癡,枉費財物。如是施者,不名爲施。”(若布施之後心生後悔,說:我真是愚癡,竟然布施這種人,白白浪費財物。這樣布施,不叫真布施。)
行善的心無論何時…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