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21

  ..續本文上一頁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阇黎語,皈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若沒有具相阿阇黎時,應如何受戒呢?在尊者所造的《發心儀軌》中說:“未得如是阿阇黎而自發菩提心的儀軌,即自己應以心觀想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于諸佛前修習禮敬、供養諸儀軌等,舍去祈請陳白及儀軌中“阿阇黎耶存念”等詞語,皈依等次第完全和上面一樣。”應這樣受願心戒。

  在何種情況下,才可以不依上師而在佛像前自誓受戒呢?即在受戒途中等時,將有生命危險或戒律方面的違緣,或找不到具相傳戒上師時。

  《集經論釋》中說:“若有身命梵行障難,近亦如無。若無彼難,縱遠處有,亦當往求。(如果有身命或者梵行方面的障難,即使附近有傳戒上師,也不能去受戒。若沒有這些障難,縱然上師在遠方,也應去求戒。)”叁律儀中,別解脫戒和密乘戒,最初若無上師則無法受戒;菩薩律儀,最初受戒時,若沒有遇到具相上師,則可在佛像前以受戒法清淨正受,如此也能産生圓滿德相之戒。

  

卯叁、完結儀軌

  【完結儀軌者,阿阇黎耶應爲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完結儀軌,即阿阇黎應爲弟子宣說諸願心學處。此後,弟子向上師供養供物、曼陀羅,師徒一起念誦回向偈、吉祥偈等。

  醜二、已得守護不壞分叁: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 叁、攝義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

  

寅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分四:一、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 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初中分四:一、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爲令今生發心不退,應在這四方面修持:一、修學憶念發心的利益,目的是爲了對發心增長歡喜;二、每日六次修習發心,目的是令所發的菩提心得以增長;叁、修學內心不舍棄有情,目的是爲利益有情而發心;四、修集福智二資糧。

  【今初

  

卯一、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分叁:一、教典中所說勝利 二、以聖言贊歎之理 叁、教誡諸佛菩薩觀見之故,應于發心增長勇悍歡喜
辰一、教典中所說勝利分叁:一、《華嚴經》所說 二、《菩薩地》所說 叁、《勇授問經》所說

  巳一、《華嚴經》所說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修學的方法,是自己閱讀經藏或從上師聽聞,之後,應思惟菩提心的殊勝利益。尤其《華嚴經》中有廣泛的宣說,故應多閱《華嚴經》中有關的章句。

  以下引《華嚴經》宣說二種最重要的發心利益。

  一、菩提心猶如種子,是成佛的不共因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

  如前面講述“發心是入大乘門”時,引《華嚴經》說:“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

  成就佛果的一切因緣中,菩提心是如種子般的不共因。由菩提心攝持的任何善根,都成爲佛果之因,若無則決定不能成佛。

  《八十華嚴》中說:“能生一切諸佛法故。”即菩提心能生一切諸佛功德法的緣故,猶如種子。

  二、菩提心總攝一切菩薩道的扼要

  【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謂若廣說,支分無邊,于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 p>《華嚴經》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的緣故,猶如總示。即若廣說菩薩的行願,則有無量支分,而在總示中能統攝這一切,故稱“總示”。

  比如,普賢菩薩的無量行願海,或者四弘誓願[42],都能以菩提心無余含攝。

  【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爲嗢柁南。

  經中又說“菩提心如嗢柁南”,即菩提心攝集了一切菩薩道法的扼要,故說是大綱要。

  《華嚴經》說:“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巳二、《菩薩地》所說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午一、略說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43]

  《菩薩地》中所說的勝利,是指願心的利益。菩薩最初發起堅固願菩提心時,有兩種利益:

  一、成就尊重福田:唐譯爲:“初發菩提心已,即是衆生尊重福田,一切衆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衆生父母。”

  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午二、廣說分二:一、成就尊重福田 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未一、成就尊重福田分四:一、成爲世間殊勝福田 二、映蔽聲聞緣覺 叁、作小福成大果 四、成爲世間依止

  【第一者。

  以下從四方面宣說願心成就尊重福田的道理。

  申一、成爲世間殊勝福田

  【如雲:“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44],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

  比如,《入行論》中說:“世間人天應禮敬”,即發心無間便成爲一切有情所供養的對境。

  申二、映蔽聲聞緣覺

  【又如說雲:“發心無間,由種性門[45],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

  又比如說:“發起菩提心的無間,以種性也能映蔽阿羅漢。”這是說,發心菩薩成爲超勝人天、二乘的尊上。

  比如,有一種叫平伽鳥的雛鳥,還在蛋殼內就能發出美妙音聲,因而勝過其它鳥類。同樣,初發心菩薩雖然仍被業惑束縛,但以其高貴的菩薩種性便已超勝一切二乘阿羅漢。

  《華嚴經》說:“善男子!如王子初生,即爲大臣之所尊重,以種性自在故。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于佛法中發菩提心,即爲耆宿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以大悲自在故。善男子!譬如王子,年雖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禮。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初發心修菩薩行,二乘耆舊皆應敬禮。善男子!譬如王子,雖于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與一切諸臣佐等,以生處尊勝故。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于一切業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與一切二乘齊等,以種性第一故。”

  申叁、作小福成大果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爲福田。”

  又說:即使只對發心菩薩稍作些許小福德,也能出生無邊大果報,因此是福田。

  比如《能入定不定契印經》中說,假如十方有情的眼睛都被惡人挖去,有人以慈憫心使他們全部複明,相比之下,若有人對能勝解大乘的菩薩,以淨信心瞻視及由淨信心歡喜瞻視,則此福德超過前者無量倍。因此,菩薩是大福田,對其稍作利益就會出生廣大福德。

  申四、成爲世間依止

  【“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衆生父母。

  “一切世間都應當依止,猶如大地”,是說發心菩薩猶如一切衆生的父母。

  菩薩初發堅固願菩提心時,猶如父母慈愛獨子般,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從發起願心開始,菩薩將會一直饒益有情的色身和法身,暫時將其安置于善趣,究竟安置于佛果。因此,願心堅固的菩薩猶如一切衆生的父母。

  未二、能攝受無惱害福分八:一、守護無害 二、易成咒等 叁、現住安樂 四、不感病苦 五、無不堪任 六、煩惱輕微 七、伏遣隨惑 八、難生惡趣、生亦速脫

  【第二者。

  以下所說的八種無惱害福,幾乎都是引用《菩薩地》原文。

  申一、守護無害

  【如說得倍輪王護[46]所守護,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47]、宅神[48]、非人不能娆害。

  因爲有二千名護法神的守護,發心菩薩不論睡眠、迷悶或放逸時,惡性藥叉、宅神、非人等都不能擾亂、傷害。

  申二、易成咒等

  【若余衆生爲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其余衆生爲了息滅疾病、災難所用的不靈驗的咒語,到了菩薩手中,菩薩尚且能使它靈驗,何況本來就靈驗的咒語。

  【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由此顯示:凡是息、增、懷、誅等事業,如果發心堅固,則容易成辦。各種共同成就,若有菩提心,也能速疾修成。

  申叁、現住安樂

  【隨所居處,于中所有恐怖、鬥诤、饑馑過失,非人損惱[49],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發心菩薩不論居住在城市、鄉村或者山林,凡是他所居住的地方,所有恐怖、鬥诤、饑荒等過失,非人所作的疾病、災難等,未生的不會生起,若已生起也會很快息滅。

  所以,發菩提心能給世界帶來和平安甯。凡是發心者所在之地都將平安吉祥。

  申四、不感病苦…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