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

  

  

  

上士道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安忍波羅蜜

  忍之差別

  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見講記十)

  思擇法忍

  

附錄 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部分

  

二:《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部分

  思考題

  

  

  上士道•布施波羅蜜

  

  卯叁、于此如何學習次第分二: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 二、特于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第叁,學此次第分二: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二、特于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首先講述學習總的菩薩萬行的道理,其次特別闡述學習後二度——靜慮度、般若度的道理,即廣講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辰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分二: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初中分二: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學習總的菩薩行,分爲學習六度和學習四攝兩部分。學習六度是爲了成熟自相續的佛法,學習四攝是爲了成熟其他有情。

  巳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學習布施 二、持戒 叁、忍辱 四、精進 五、靜慮 六、般若道理

  午一、學習布施分四:一、布施度性 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叁、布施差別 四、此等略義

  【初中分六:一、學習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道理。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叁、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未一、布施度性分二:一、布施度的自性 二、圓滿布施度之相

  【今初

  申一、布施度的自性

  布施的自性,即布施自身不同于其它法的體性。

  【《菩薩地》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1],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謂善舍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菩薩地》說:“什麼是布施的自性?即菩薩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所有財物,能夠施舍一切應施之物的無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發的能施一切無罪施物的身業和語業。”這是說,布施的自性即是善舍思以及由此意業所發起的身語諸業。

  《大智度論》中也說:“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爲檀。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爲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叁事和合時,心生舍法,能破悭貪,是名爲檀。”

  申二、圓滿布施度之相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衆生所有貧窮。若不爾者,現有衆多貧乏衆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爲主要,惟心爲主。

  “圓滿布施度”並非觀待對他人施舍所施物,除盡衆生所有貧窮而安立;否則,現在仍有許多貧窮的衆生,如此應成諸佛因地所行持的布施尚未究竟。因此,並非以身體和語言爲主,唯一以心爲主。

  如果以除盡衆生的貧窮來安立圓滿布施度,則地球上的窮人數以億計,十方世界的窮苦衆生更是無量無邊,由此應承許諸佛的布施度尚未圓滿,也就無法成立爲佛陀。因此,圓滿布施度唯一是觀待舍心究竟而安立的。

  【謂自所有身財善根[2],一切悭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惟此,即諸舍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爲何圓滿布施度唯一以心爲主呢?因爲:對于自己所擁有的身、財、善根,一切悭吝的執著全都破除了,而且至心施舍他人。不僅如此,連布施的果報也都施舍有情,由修舍心達到最圓滿,便是圓滿了布施度。

  換言之,對身體、財物、善根的粗細悭貪都破除了,無一不能施舍衆生,連布施的果報也盡施有情,舍心修到最徹底時,即是布施度圓滿之時。依據“舍心究竟便是布施度圓滿”這一點,可以了知布施度唯一以心爲主。

  【如《入行論》雲:“若除衆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衆生,昔佛如何度?”

  如《入行論》所說:如果除盡了衆生的貧窮才是布施到彼岸,而現在仍有貧苦衆生,怎麼能說往昔諸佛圓滿了布施度呢?

  【“一切有及果,心與諸衆生,說名爲施度,以是施即心。”

  一切所擁有的身、財、善根乃至布施的果報,無不誠心施舍有情,經中說這叫做布施度。因此,布施即是心(布施依賴于心)。

  【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于他,當由多門引發舍心,漸令增長。

  因此,修持布施度時,如果沒有財物可以布施他人,則應從多方面引發舍心,逐漸令舍心增長。

  《法苑珠林》中有一則“一月布施”的公案。

  以前,舍衛國有個窮人布施了一串葡萄給比丘。

  比丘說:“你已經布施一個月了。”

  窮人問:“我只布施了一串,怎麼說布施了一個月?”

  比丘說:“你在一個月前就有了布施葡萄的舍心,在這一個月中念念不斷,不是布施了一個月嗎?”

  由此可見,布施是以舍心安立的。若無資財布施也不要緊,關鍵在于按布施的修法引發舍心;引發舍心之後,還須串習使舍心漸次增長圓滿,這是在根本上用功。如何引發並增長舍心,將在下文中詳細講解。

  未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分二:一、真實 二、對此斷除疑惑

  【第二者。

  申一、真實分二:一、趣入布施的方便 二、依此方便趣入舍心之理

  酉一、趣入布施的方便分叁:一、連結 二、廣說 叁、攝義

  戍一、連結

  此段連結文宣說了兩個要點:一、僅僅遣除悭吝仍非布施度,還須發心施舍一切;二、而這又須依仗修習攝持的過患和布施的勝利,以便令心趣入。

  【唯盡破除身財悭吝,猶非布施波羅蜜多,悭是貪分,小乘羅漢並其種子無余斷故。故非惟除悭執施障,須由至心發心施他一切所有。

  僅僅破除了對身體和財物的悭吝,還不是布施度,因爲:悭吝屬于貪,而阿羅漢不但貪欲的現行就連貪欲的種子都無余斷盡了,如此應成阿羅漢也圓滿了布施度。所以,成就布施波羅蜜多,不只是遣除了布施障礙的悭執,還必須從內心深處發心把自己的一切都惠施有情。

  《大智度論》中有這樣一段問答:

  有人問:阿羅漢、辟支佛也能到彼岸,爲何不叫波羅蜜?

  答:阿羅漢、辟支佛的度彼岸和佛的度彼岸,名同實異。他們以生死爲此岸,以涅槃爲彼岸,但不能度布施的彼岸,因其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時、一切種而布施,縱能布施也無大心,或以無記心,或以有漏善心,或以無漏心布施,並無大悲心,不能爲了一切衆生而布施。

  此中說到:若無大悲心,不能爲一切衆生而布施一切,則不名布施波羅蜜多。

  因此,布施度必須具備“一切不悭”和“一切施他”兩種德相。

  【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故當宣說。

  而要趣入“一切不悭、一切施他”的布施度,就必須數數思惟攝持的過患和惠施的勝利。

  因爲:一方面,修習攝持的過患,能引生對攝持的厭離,厭離一旦增強,自然就能放下對身體和受用的悭執,從而遣除布施的障礙;另一方面,修習惠施的勝利,能引起對布施的歡喜,歡喜心增強了,自然會將身、財、善根施舍有情。因此,趣入布施的方便,即是數數思惟攝持的過患和惠施的勝利。

  戍二、廣說分五:一、思惟攝持色身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二、思惟攝持受用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叁、思惟攝持善根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四、斷除布施障礙的眷屬和財位 五、依止貪欲和攝持的對治因

  亥一、思惟攝持色身的過患及惠施的勝利

  【《月燈經》雲:“此腐爛色身,命亦動無主,如夢如幻化。愚夫由貪此,造極重惡業,而隨罪惡轉,不智被死乘,當往那洛迦。”

  《月燈經》說:色身腐爛不淨,命根也動搖無常,身、命隨業而轉,如迷夢幻化一般虛妄。愚人不知色身和壽命的真相,因爲貪著身命而造下極重的惡業,被罪惡控製;又不知淨罪的方法,故而被大力死魔擒走,送往痛苦無盡的地獄。

  “乘”即車乘,死主猶如車乘,貪執色身而造惡的愚人全被裝入死主的囚車上,紛紛運往地獄。

  【此說身不潔淨,命常動搖如懸岩水,身命俱是隨業自在,無我主宰,觀其虛妄猶如夢幻,滅除貪著。貪若未除,則隨貪轉,造大惡行而往惡趣。

  《月燈經》的偈頌是說:身體本來不淨,命根也常動搖,猶如懸崖飛瀉的瀑流,色身與命根都是隨業自在,並無主宰者的我,當觀身、命如夢幻般虛妄不實,從而滅除貪著。若未斷除貪著,則仍將隨貪而轉,造下大惡業而墮入惡趣。

  這一段是要我們認識貪執色身的危害。如果我們不斷除對身體的貪執,就會一直受貪欲驅使,爲了養護身體而造下無邊罪業。所以,耽著身體過患極大,而現在開…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