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舍當如何行;叁、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初中分四:一、惠施何田;二、何心惠施;叁、如何行施;四、施何等物。】
舍財的道理包括:一、布施的對象;二、布施的意樂;叁、布施的方法;四、布施的物品。
菩薩必須首先了解此處所說的道理。在世間要勝任一項工作,也要事先了解相關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若未在這些方面加強培訓,就無法做好工作。同樣,身爲菩薩已發大心要成佛度衆生,卻對六度的道理一無所知,豈不可笑。所以,應以殷重心學習。
【今初】
金一、惠施何田
“田”爲能生之義,將財物施舍給某對境能出生福德,此境即是生長福德之田。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于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叁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于己,七與自等,八勝于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布施的對境略有十種:
一、親友: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
二、怨敵:直接損害自己的人;
叁、中庸:與自己無恩無怨的人;
四、有德:具有戒律等凡聖功德之人;
五、有過:具有毀犯戒律等過失之人;
六、劣于己:功德、安樂等各方面比自己低劣的人;
七、與自等:各方面與自己平等的人;
八、勝于自:各方面超勝自己的人;
九、富樂:在功德、財富等方面富貴而安樂的人;
十、貧苦:在功德、財富等方面貧乏而可憐的人。
針對這十種布施田,應以不同的意樂對待。對親友,要遮止貪心;對怨敵,要以慈心對待;對中庸者,要以珍愛心對待;對具德者,要以信心、恭敬心對待;對有過者,要以悲憫心對待;對低劣者,要斷除傲慢心;對平等者,要斷除攀比心;對超勝者,要斷除嫉妒心;對富樂和貧苦者,應知他們以有漏五取蘊粗重而生起,又爲貪愛所逼惱,故應對其發起猛利的悲心而布施。
實際上,“十”代表圓滿,即不論對有恩、有害、中庸、有德、有過、低劣、相等、超勝、富人、窮人,都應當平等布施。等施怨親,等施賢愚,等施貧富,十方聖凡都是菩薩施供的對境。
大乘布施屬于行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德相是“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其利他方面的所緣境爲一切有情,只有對一切有情平等布施,才能和菩提心相應,否則就會失壞菩提心。因此,以偏袒心布施也是魔業。
金二、何心惠施分二:一、應具的意樂 二、應斷的意樂
木一、應具的意樂分二:一、總的應具叁種意樂 二、別說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
水一、總的應具叁種意樂
【緣所爲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布施波羅蜜多。[15]】
緣所爲事的意樂,即想:我將依靠這次布施來圓滿無上菩提的資糧——布施波羅蜜多。
【緣所施物,謂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
緣所施物的意樂:要把自己的財物看成是別人的,就像歸還他人的寄存物一樣,應想:我所有的一切早已布施給有情,因此完全屬于衆生。否則,口中雖說:“我的身、財、善根無余普施一切有情”,但到了布施時又認爲這屬于自己,如此豈不相違?所以要緣所施物作他物想。
如第七世觀音上師嘉瓦仁波切說:“我雖是個國王,但是我的東西只有出家叁衣而已,其它都是衆生的。”
【緣行施田[16],爲善知識,謂于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
緣行施田的意樂:不論對前來乞討或未來乞討的諸田,都要觀想他們是圓滿我布施度的善知識。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開示菩薩布施時應有的心態:
見乞者來時,應和顔悅色、口無譏毀。聽到乞求聲時,就像孝子忽然聽見離家五十年的父母回家,心中的喜悅無法抑製。
菩薩請乞者到家中,應如請佛應供一般,發起此心:“我的善知識今天接受我的供養,他是來遣除我悭貪等惡趣過失,是以無量利益莊嚴我的相續,是以無上菩提瑩飾我。他外現乞丐相、身穿破衣爛衫、和顔軟語,實際是出于悲憫而前來利益我的。這是我的善知識,因爲是他拔除了我相續中悭貪的過失。這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仆,一切應聽從他的吩咐。”
發起這樣的意樂之後,菩薩從座位上起身,雙手捧著所施之物,右膝著地,歡歡喜喜地奉獻給乞者。同時祈願給予一切衆生利益安樂,回向無上菩提,並對乞者起饒益心。
佛說:“如是之人即是能行天如意樹,若無是者,如何得度生死曠野,不乏資糧達于人天涅槃彼岸。以是當知,人天安樂、無上解脫,皆因乞者而得成就。”
學習大乘之後,應知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豈有菩提?所以應視衆生爲善知識,尊重承事衆生。《普賢行願品》說:“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當具如是叁種意樂。】
即應作如是叁種想:目的,應作圓滿菩提資糧想;所施物,應作他物想;對象,應作善知識想。
【《攝波羅蜜多論》雲:“乞者現前諸佛子,爲增菩提資糧故,當于自物住他想,于他應起知識想。”】
《攝波羅蜜多論》說:乞者來到眼前時,佛子爲了增長菩提資糧,應將自己的東西看成是他物,安住在他物想中,又應視乞者爲自己的善知識。
水二、別說分二:一、別說緣所爲事的意樂 二、別說緣田的意樂
火一、別說緣所爲事的意樂
【施一一物,念爲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爲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布施每一件物品時,心中應想爲了如是如是的目的而布施,緣所爲事的意樂,詳細如《妙手請問經》和《攝波羅蜜多論》所說,應按那樣了解。
以下從《六波羅蜜多經》中摘錄一段,說明如何藉事引發意樂。完整的經文請參閱附錄。
經中說:“若施醫藥,願與一切衆生得六度藥,療生死病,悉得痊除,獲涅槃樂。若施衣服,願與一切衆生得慚愧服以覆其身,離諸陋形,端嚴殊妙,獲金色身,最勝無比。若施叁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願與一切衆生得一切智眼。若施音樂,願與一切衆生得真天耳,十方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
總之,布施何物,就藉此物引起相應的意樂。當知布施以心爲主,布施時真正引發、增上菩提願心,才是重點。否則,只發起芝麻許微小的意樂,並不屬于大乘意樂。
經中說:“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又說:“若行施時,不能普爲一切有情回向無上正等菩提,設以寶聚如妙高山而用布施,利益甚少,猶如芥子易可窮盡,亦如片雲,風飄即滅。”(布施時,若不能普爲一切有情回向無上菩提,則即使以七寶堆成須彌山而布施,利益也很微少,就像芥子般極易窮盡,又似一片雲,風一吹就會散消。)所以,以自利行施,遠不如發大心利他的善根。學大乘一定要懂得著重利他的大乘特色。
火二、別說緣田的意樂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于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
上面所說的緣田意樂——作善知識想,對一切境都應當發起,故是總意樂。
對善于修行的人來說,衆生都是老師,有的從正面引導,有的則從反面教誡,總之,都是成就波羅蜜多的老師。若有“衆生皆我師”的意樂,便能與大乘相應。
【別意樂者,于諸怨害以慈意樂,于諸有苦以悲意樂,于諸有德以喜意樂,于諸有恩以舍[17]意樂,而行惠施。】
別意樂,即針對不同有情所采取的不同意樂。若以慈悲喜舍對應,即對怨敵應以慈心布施,對苦難者應以悲心布施,對具德者應以喜心布施,對有恩者應以平等心布施。
“有恩者”,即對自己有利益的衆生——親人、善友等。對有恩者應遠離貪執,以平等舍心布施。
我們布施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有情,對待不同有情要有適合的意樂,如果意樂適合,就能相應。
【又于諸田當住舍心,行善施果,亦當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當住悲愍。】
此外,對于諸田應安住平等心中,行善布施的果報也應回向施予乞丐等有情。尤其對苦田,應安住悲憫心。
“于一切田住平等心”如何理解呢?譬如,大地上有園林、草木、藥物等,其根莖、枝葉、花果可以用來服食、佩戴。地上生存的有情都能從大地上獲取自己的所需,但大地從不分別:我可以施舍這些人,我不願施舍那些人。同樣,菩薩的布施心如同大地一般,平等饒益一切有情。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注釋》中說:“聲聞和世間規以功德田爲主,菩薩有悲心的緣故,以苦田爲主。……苦田越卑賤,痛苦越深重,作爲布施境便越殊勝。譬如:布施多位富人,不如布施一位窮人;布施一般窮人,不如布施窮人中的悲慘者。如是與上面相比,布施餓鬼更殊勝,而布施餓鬼中的悭吝者功德尤爲殊勝。……利他重于自利的諸菩薩尤其著重對具有苦因、苦果的布施境作布施,因爲他是殊勝田的緣故。”
以下引聖言證明“對于諸田應安住平等心”,行善和施果都應一並布施。
【如月稱雲:“施謂離悭貪,于諸器非器,平等心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