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亲菩萨的解释,“清净殊胜”指佛位时的布施方便,是由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所集起的缘故。
世人和声缘的布施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染污,大乘布施才是清净中的最殊胜。
【此是《摄大乘论》所说。】
此句标明出处:以上六殊胜是出自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
问:对一切所依身宣说布施正行时,为何要说六殊胜?
答:为了显示大乘布施以哪些相超越世人和声缘,而称为波罗蜜多,故决定应宣说六种殊胜。世亲菩萨的注释中说:“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是故决定应说其相,谓六最胜为施等相。”
欲修大乘布施度,不论出家、在家,都必须具足这些殊胜;否则,无论如何修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当然,“善巧方便殊胜”、“清净殊胜”并非初学者所能具有,故初学者只需积集其资粮即可。
酉二、应具六度
【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
以法布施为例,法布施的自性是施舍正法,称为“布施的布施”。
【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
行法布施时,防止心中产生声闻、独觉自利的作意,称为“布施的持戒”。
发小乘心会让大乘善根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息灭,因此小乘的发心与无上菩提相违,是菩萨戒的违品。菩萨行法布施时,谨慎防护自心不让趣入小乘,这是持戒的体性。
【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
行法布施时,对佛的一切种智法深信忍可,心不动摇,这是法忍;能忍受、宽恕别人的毁骂等,这是耐怨害忍。此二者称为“布施的忍辱”。
【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
为了令法布施加倍增长而发起法施的欲乐,称为“布施的精进”。
【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
行法布施时,专一趣入而不夹杂小乘心,唯一把善根回向大菩提,称为“布施的静虑”。(这时由于远离了小乘作意的散乱,故是静虑的体性。)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
行法布施时,了知能施、所施、受者都如幻化一般,称为“布施的般若”。
【具足六种,力最强大,此是《八千颂广释》所说。】
具足这六种波罗蜜多,能使布施的力量最极强大,这是狮子贤论师在《般若八千颂广释》中所说的。
以上以法布施为例,说明修布施时应具六度,即要求布施时,在舍心的状态中远离违品、心不动摇、欢喜勇悍、专注一缘、了知三轮如幻而不著相,如此修力最大,对修其它五度也都有增胜的作用。
申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第二者,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
修布施的所依身有在家和出家两种,经中说在家菩萨应修财布施,出家菩萨应修法布施。
即观待别别所依身各自的特点,主要应行持与身份相应的布施。
【《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舍利子,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佛在《菩萨别解脱经》中告诉舍利子:假使有在家菩萨以充满恒河沙数诸佛刹土的金银等七宝供养如来,又有出家菩萨为众生开示宣说一个偈颂,后者所生的福德远远超胜前者。舍利子,如来未开许出家菩萨修财布施。
世尊校量法布施之功德远胜财布施,并教诫出家菩萨应当着重修法布施。
【《集学论》说: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
《集学论》说:此处的密意是以会障碍闻思修而遮止出家人作财布施,即遮止出家人特意积累财物而作布施。如果不会妨害自己闻思修的善行,由前世的福德力获得许多财富,则应当行财布施。
所以,这以是否障碍闻思修为标准:如果会障碍出家的闻思修,就不应刻意作财布施;如果是以自己的福德力无勤而获得财物,则应作财布施。
【霞惹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令其净戒多生疮尤[14]不喜之语。】
霞惹瓦说:“我不为你说布施的功德,我是说摄持财物的过患。”这是针对出家人辛勤追求、积累财富布施,导致清净戒多生染污而说的不欢喜的话。
出家人作财布施,容易使戒律不清净,如此则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所以为了护戒,对出家人不着重强调财布施。以上讲了布施差别中财布施的内容。
以下宣说法布施超胜财布施的原因。
《大智度论》中讲到,佛说财法二施以法布施更为殊胜,原因是:
一、财布施的果报在欲界中,法布施的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二、财布施有量,法布施无量。
三、财布施有尽,法布施无尽。
四、财布施果报清净少、染污多,法布施果报染污少、清净多。
五、做大财施要观待很多力量,法布施只要从心中流现,不必观待其它,所以,极为方便。
六、财布施能让四大诸根增长,法布施能令具足无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七、财布施不论佛陀是否出世,世间常有,而法布施唯佛出世才有。因此法布施难得。怎么难得呢?即上至辟支佛也不能说法,他在乞食时,以飞腾变化来度人。从法布施中能出生财布施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果位。况且,若有法布施,则能分别诸法——有漏法、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这林林总总的诸法略说是八万四千法藏,广说无量无边。这些法都是从法布施而分别了知。故说法布施殊胜。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告诉慈氏菩萨,法布施有三事超过财布施:
一、财布施有尽,法布施增长无尽,故法布施殊胜。
二、财布施,受者仅限于现在得利益;法布施,受者现在、未来都得利益,无量世中恒时随逐,无人能夺,乃至无上菩提常不舍离。
三、财布施,施者得利益,受者无利益;法布施,施、受双方都得利益,即受者通过闻法、发心,能速证无上菩提。
以这三种意义,法布施更为殊胜。再者,修行法布施,名称远闻,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缘,首先宣说法布施。
《优婆塞戒经》说:“众生闻法断嗔,由此法师来世色相上妙;众生闻法慈心不杀,由此法师来世获得长寿;众生闻法不盗财物,由此法师来世资财丰裕;众生闻法欢喜布施,由此法师来世身具大力;众生闻法远离放逸,由此法师来世身体安乐;众生闻法遣除嗔心和愚痴,由此法师来世辩才无碍;众生闻法生信除疑,由此法师来世信心明了。”如果能教化他人,则具足布施、持戒、多闻、智慧,应当依此类推。
总之,法布施是能含摄无量利益、无限深远利益的大总集布施。成办一切暂时、究竟利乐的方法都在佛法中,若能不颠倒并以清净意乐对有情布施圣法,则一个法布施中就能实现无量的自他二利,因此法布施最殊胜。
申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分三:一、法施 二、无畏施 三、财施
【施性差别有三。】
布施自性的差别分三:一、法施;二、无畏施;三、财施。
酉一、法施
【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
法布施从三方面宣说:
一、无颠倒开示正法
法布施的条件是“无颠倒开示”,即:意义不颠倒,如理如实;动机不颠倒,不求利养恭敬、不求回报、不求异熟、不求小乘涅槃。
意义上,若不随顺真理而颠倒开示,则坏乱正法、瞎人眼目;动机上,若不以菩提心摄持,则非大乘的布施度。因此必须远离这两种颠倒。
二、如理教诲工巧明等世间无罪的事业
众生若想学习无罪过的世间作业,菩萨可以称合道理为他讲解。(所讲的意义必须正确。)
三、让有情受学学处
让有情受戒、学戒、持戒。
当然,并非只有坐在高大的法座上对人说法,才是法施。在和别人闲谈或者在某些非正式的情况下,能让众生的心转入正法,都算法施。古大德说:如果没有直接说法的对象,可以观想为众生说法而念诵经典,也能产生法施的功德。
酉二、无畏施
【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
无畏施,即从一切怖畏中救护有情,让众生脱离恐怖。
怖畏可以归摄为三类:人间怖畏、非人怖畏、大种怖畏。人间怖畏,指遭遇王难、瘟疫、盗贼、战争、交通事故等怖畏。非人怖畏,指遇到狮虎、鲸鱼或恶鬼、魔众干扰等怖畏。大种怖畏则是对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大火、台风等的怖畏。
吃素放生、救死扶伤、祈祷世界和平、发愿让众生远离恐惧,都是无畏施。
酉三、财施分二:一、实舍财施 二、唯意乐施
【财施分二:一、实舍财施;二、唯意乐施。】
财施分两种,即实际施舍财物和仅以意乐施舍。
戍一、实舍财施分三:一、舍财道理 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 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
亥一、舍财道理分四:一、惠施何田 二、何心惠施 三、如何行施 四、施何等物
【初中分三:一、舍财道理;二、若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