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5

  ..續本文上一頁世親菩薩的解釋,“清淨殊勝”指佛位時的布施方便,是由解脫煩惱障和所知障所集起的緣故。

  世人和聲緣的布施有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染汙,大乘布施才是清淨中的最殊勝。

  【此是《攝大乘論》所說。

  此句標明出處:以上六殊勝是出自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

  問:對一切所依身宣說布施正行時,爲何要說六殊勝?

  答:爲了顯示大乘布施以哪些相超越世人和聲緣,而稱爲波羅蜜多,故決定應宣說六種殊勝。世親菩薩的注釋中說:“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羅蜜多?由諸世間及聲聞等亦有施等,是故決定應說其相,謂六最勝爲施等相。”

  欲修大乘布施度,不論出家、在家,都必須具足這些殊勝;否則,無論如何修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當然,“善巧方便殊勝”、“清淨殊勝”並非初學者所能具有,故初學者只需積集其資糧即可。

  酉二、應具六度

  【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

  以法布施爲例,法布施的自性是施舍正法,稱爲“布施的布施”。

  【防止聲聞獨覺作意,是名持戒。

  行法布施時,防止心中産生聲聞、獨覺自利的作意,稱爲“布施的持戒”。

  發小乘心會讓大乘善根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息滅,因此小乘的發心與無上菩提相違,是菩薩戒的違品。菩薩行法布施時,謹慎防護自心不讓趣入小乘,這是持戒的體性。

  【于種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罵。

  行法布施時,對佛的一切種智法深信忍可,心不動搖,這是法忍;能忍受、寬恕別人的毀罵等,這是耐怨害忍。此二者稱爲“布施的忍辱”。

  【爲令法施倍複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

  爲了令法布施加倍增長而發起法施的欲樂,稱爲“布施的精進”。

  【心專一趣不雜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靜慮。

  行法布施時,專一趣入而不夾雜小乘心,唯一把善根回向大菩提,稱爲“布施的靜慮”。(這時由于遠離了小乘作意的散亂,故是靜慮的體性。)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

  行法布施時,了知能施、所施、受者都如幻化一般,稱爲“布施的般若”。

  【具足六種,力最強大,此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具足這六種波羅蜜多,能使布施的力量最極強大,這是獅子賢論師在《般若八千頌廣釋》中所說的。

  以上以法布施爲例,說明修布施時應具六度,即要求布施時,在舍心的狀態中遠離違品、心不動搖、歡喜勇悍、專注一緣、了知叁輪如幻而不著相,如此修力最大,對修其它五度也都有增勝的作用。

  申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第二者,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

  修布施的所依身有在家和出家兩種,經中說在家菩薩應修財布施,出家菩薩應修法布施。

  即觀待別別所依身各自的特點,主要應行持與身份相應的布施。

  【《菩薩別解脫經》雲:“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于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佛在《菩薩別解脫經》中告訴舍利子:假使有在家菩薩以充滿恒河沙數諸佛刹土的金銀等七寶供養如來,又有出家菩薩爲衆生開示宣說一個偈頌,後者所生的福德遠遠超勝前者。舍利子,如來未開許出家菩薩修財布施。

  世尊校量法布施之功德遠勝財布施,並教誡出家菩薩應當著重修法布施。

  【《集學論》說:此中密意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

  《集學論》說:此處的密意是以會障礙聞思修而遮止出家人作財布施,即遮止出家人特意積累財物而作布施。如果不會妨害自己聞思修的善行,由前世的福德力獲得許多財富,則應當行財布施。

  所以,這以是否障礙聞思修爲標准:如果會障礙出家的聞思修,就不應刻意作財布施;如果是以自己的福德力無勤而獲得財物,則應作財布施。

  【霞惹瓦雲:“我不爲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14]不喜之語。

  霞惹瓦說:“我不爲你說布施的功德,我是說攝持財物的過患。”這是針對出家人辛勤追求、積累財富布施,導致清淨戒多生染汙而說的不歡喜的話。

  出家人作財布施,容易使戒律不清淨,如此則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所以爲了護戒,對出家人不著重強調財布施。以上講了布施差別中財布施的內容。

  以下宣說法布施超勝財布施的原因。

  《大智度論》中講到,佛說財法二施以法布施更爲殊勝,原因是:

  一、財布施的果報在欲界中,法布施的果報或在叁界或出叁界。

  二、財布施有量,法布施無量。

  叁、財布施有盡,法布施無盡。

  四、財布施果報清淨少、染汙多,法布施果報染汙少、清淨多。

  五、做大財施要觀待很多力量,法布施只要從心中流現,不必觀待其它,所以,極爲方便。

  六、財布施能讓四大諸根增長,法布施能令具足無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七、財布施不論佛陀是否出世,世間常有,而法布施唯佛出世才有。因此法布施難得。怎麼難得呢?即上至辟支佛也不能說法,他在乞食時,以飛騰變化來度人。從法布施中能出生財布施和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聖果位。況且,若有法布施,則能分別諸法——有漏法、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爲法、無爲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一切諸法實相清淨不可破不可壞,這林林總總的諸法略說是八萬四千法藏,廣說無量無邊。這些法都是從法布施而分別了知。故說法布施殊勝。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告訴慈氏菩薩,法布施有叁事超過財布施:

  一、財布施有盡,法布施增長無盡,故法布施殊勝。

  二、財布施,受者僅限于現在得利益;法布施,受者現在、未來都得利益,無量世中恒時隨逐,無人能奪,乃至無上菩提常不舍離。

  叁、財布施,施者得利益,受者無利益;法布施,施、受雙方都得利益,即受者通過聞法、發心,能速證無上菩提。

  以這叁種意義,法布施更爲殊勝。再者,修行法布施,名稱遠聞,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緣,首先宣說法布施。

  《優婆塞戒經》說:“衆生聞法斷嗔,由此法師來世色相上妙;衆生聞法慈心不殺,由此法師來世獲得長壽;衆生聞法不盜財物,由此法師來世資財豐裕;衆生聞法歡喜布施,由此法師來世身具大力;衆生聞法遠離放逸,由此法師來世身體安樂;衆生聞法遣除嗔心和愚癡,由此法師來世辯才無礙;衆生聞法生信除疑,由此法師來世信心明了。”如果能教化他人,則具足布施、持戒、多聞、智慧,應當依此類推。

  總之,法布施是能含攝無量利益、無限深遠利益的大總集布施。成辦一切暫時、究竟利樂的方法都在佛法中,若能不顛倒並以清淨意樂對有情布施聖法,則一個法布施中就能實現無量的自他二利,因此法布施最殊勝。

  申叁、布施自性所有差別分叁:一、法施 二、無畏施 叁、財施

  【施性差別有叁。

  布施自性的差別分叁:一、法施;二、無畏施;叁、財施。

  酉一、法施

  【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

  法布施從叁方面宣說:

  一、無顛倒開示正法

  法布施的條件是“無顛倒開示”,即:意義不顛倒,如理如實;動機不顛倒,不求利養恭敬、不求回報、不求異熟、不求小乘涅槃。

  意義上,若不隨順真理而顛倒開示,則壞亂正法、瞎人眼目;動機上,若不以菩提心攝持,則非大乘的布施度。因此必須遠離這兩種顛倒。

  二、如理教誨工巧明等世間無罪的事業

  衆生若想學習無罪過的世間作業,菩薩可以稱合道理爲他講解。(所講的意義必須正確。)

  叁、讓有情受學學處

  讓有情受戒、學戒、持戒。

  當然,並非只有坐在高大的法座上對人說法,才是法施。在和別人閑談或者在某些非正式的情況下,能讓衆生的心轉入正法,都算法施。古大德說:如果沒有直接說法的對象,可以觀想爲衆生說法而念誦經典,也能産生法施的功德。

  酉二、無畏施

  【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無畏施,即從一切怖畏中救護有情,讓衆生脫離恐怖。

  怖畏可以歸攝爲叁類:人間怖畏、非人怖畏、大種怖畏。人間怖畏,指遭遇王難、瘟疫、盜賊、戰爭、交通事故等怖畏。非人怖畏,指遇到獅虎、鯨魚或惡鬼、魔衆幹擾等怖畏。大種怖畏則是對自然災害——地震、洪水、大火、臺風等的怖畏。

  吃素放生、救死扶傷、祈禱世界和平、發願讓衆生遠離恐懼,都是無畏施。

  酉叁、財施分二:一、實舍財施 二、唯意樂施

  【財施分二:一、實舍財施;二、唯意樂施。

  財施分兩種,即實際施舍財物和僅以意樂施舍。

  戍一、實舍財施分叁:一、舍財道理 二、若不能舍當如何行 叁、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亥一、舍財道理分四:一、惠施何田 二、何心惠施 叁、如何行施 四、施何等物

  【初中分叁:一、舍財道理;二、若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