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第二者,由其財物極鮮阙故,不生舍心。】
第二障礙——匮乏,即:因爲財物極度缺乏的緣故,而生不起舍心。
【能治此者,應作是念:我于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系屬他,于他人所未能饒益,令我具受衆多難忍饑渴等苦。設由利他,于現法中發生衆苦乃至殒殁,此施于我猶爲善哉。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匮乏苦而行惠施。】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應思惟:我在生死中流轉之時,或者由于宿業的過失,或者因爲資財缺乏、系屬于他人,而對有情不能饒益,自己也因此備受饑渴等苦。
如果我今天因爲饒益他人,而要在今生中感受諸般痛苦乃至失去生命,這樣的布施對我來說,仍是最殊勝、最有意義的。因此,我不能讓乞者空手而返,縱然我將一貧如洗,但仍有菜葉等可以活命,我爲何不攝取珍貴的菩提資糧?
這樣思惟後,菩薩安忍匮乏之苦,毅然放下執著而行持布施。
以上實際是思惟業果而對治悭貪:
一、思惟造作等流果(同行等流果),即思惟:因爲前世沒有串習,才導致今生不歡喜布施,今生再不串習,來世將更不歡喜行施,如此永遠無法成就布施度,而且將因悭貪的惡業墮入惡道。如是思惟之後,便不能再容忍讓惡習相續,而將心引入布施。
二、思惟領受等流果(感受等流果):正是由于前世不布施,才導致今生資財匮乏,今生再不布施,來世將更加貧窮下賤。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勉強自己克服困難而布施。
《阿育王經》中有一則公案:
古印度的阿育王虔誠信仰叁寶,常常迎請僧衆到王宮應供。
當時,宮中有個女仆,非常貧窮下賤。見國王廣修福業,她便自責說:“國王因爲前世供養佛陀一掬土,竟感得今生的大富大貴,今生又這樣廣修福德,來世的福報必定更不可思議。而我因前世的罪業,今生才如此貧窮下賤,無力修福,將來仍會轉爲貧賤之身,要到何日才能出頭?”她想到此處,不禁痛哭流涕。
僧衆應供之後,女仆在掃地時撿到了一枚銅錢,便立即把錢供養給僧衆,並且心中無比歡喜。
不久,女仆得了重病,她死後投生爲阿育王的女兒,容貌端正殊妙,舉世無雙,但女孩的右手始終緊握著。
女孩年滿五歲時,夫人對國王說:“我生的這個女兒,一只手總是緊握著。”
國王便把女兒叫來,抱在膝上,並親手按摩女兒的手。當她松開手掌時,只見掌中有一枚金幣,取下之後又生出一枚,隨取隨生無有窮盡,不久金錢就裝滿了倉庫。
國王感到驚奇,便詢問夜奢尊者:“我的女兒前世作了什麼福業,竟能從手掌中生出金錢,而且取之不盡?”
尊者回答:“您這位女兒前世是宮中的仆女,因爲將掃地時撿到的一枚銅錢供養了僧衆,以此善根而轉爲王女。她是以一枚銅錢布施僧衆的善緣,而感得手中常握金錢,取之不盡。”
【第叁者,貪可施物極爲悅意、最上勝妙,于來求者不能生起舍與之心。】
第叁障礙——耽著,即:菩薩見乞者來時,因爲貪著可施物極爲悅意、最上勝妙,而對求者不能生起施舍之心。
我們觀察産生這種耽著的原因,就是執著財物爲悅意殊勝,以樂顛倒而産生貪執。其能對治的方法,自然是從反面觀察財物的苦性。
【能治此者,應速了達耽著過失,我今于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衆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菩薩應以智慧迅速了達,這是由自己的耽著所造成的過失,我現在對苦性的財物生起虛妄的顛倒樂想,由此能産生將來的許多痛苦。這樣了知後,遣除耽著,即以此物而行布施。
譬如施身時,應想:此身前際不來、後際無去,但由父母和合的不淨種子,才有這個身體,猶如以樹種等因緣和合而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我的身體也是如此。以苦爲樹枝,憂悲爲樹葉,欺诳爲樹花,愚癡爲根本,嗔恚的羅刹棲息于樹中,惡業的虎狼等將樹團團包圍,我現在只是在樹下暫時休息,爲何要愛惜這棵毒樹?
我願意將此身奉獻給衆生,終究沒有吝惜之心。因爲這有毒之身被叁種惡法纏繞,一是不清淨,二是極苦,叁是無恩德。(即身體本來汙穢,是行苦、壞苦、苦苦性,無論如何養護它,它終究不會報恩,因此是被叁種惡法纏繞的有毒身。)
若有人在這羅刹毒害、猛獸圍繞之中救護我,應知他對我有大恩德,是對我做大利益,我尚且應對他的恩德永念不忘,哪裏還會對此身吝惜不舍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爲了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應恒時了知耽著五欲的過患。自己心中常常思惟:叁有妙欲無常,如同浮雲閃電,如果貪執它,則會成爲諸苦生處,就像毒蛇、火坑、刀刃和蛇穴,無有堅實,猶如夢幻。”
【第四者,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勝利,觀見廣大資財勝利而發施心。】
第四障礙——未見大果,即:並未見到布施能引生無上菩提之最大利益,而僅僅觀見能得廣大資財之利益而發起布施心。
此處應知,第四障礙是對布施的果報——廣大的資財勝利見爲殊勝,唯獨對這樣的異熟果生起欣求心,而不希求無上菩提。這是以邪果見而不希求菩提。其對治法即是觀察異熟果無常壞滅、無有實義。
【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回向廣大菩提。】
能對治此礙障者,即:菩薩應當以智慧速疾了達,這是由邪果見所造成的過失。因此,總的應當如實觀察一切諸行都不堅牢、一切諸行念念壞滅,特別應當觀察所受用的資財也是速疾滅盡、速疾離散。這樣觀察時,就能斷除引生欣樂邪果的惡見,一切所施都應回向廣大菩提。
【若惟顧視財等異熟,則惟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如諸商賈爲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吝惜舍與于他,此惟得利,非能得福。】
如果只重視財物等異熟果,就只能獲得廣大財位,而不能獲得解脫。就像商人爲了賺錢,而毫無吝惜地把所有資財拿給顧客,這樣只能獲得利潤,並不能得到福報。
“商人只追求利潤”,比喻只求異熟果報,只能得到廣大財富;“商人不能獲得福報”,比喻只求異熟果而行施,不能得到解脫。
【《四百頌》曰:“雲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爲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四百論》說:認爲今生行施,將來能産生大果報,爲了獲取果報而布施,這就像商人施舍物資只是爲了追求利潤一樣,理應受到聖者呵責。
戍二、唯意樂施分叁:一、修法 二、修者 叁、修的階段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
亥一、修法
【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在遠離喧鬧、安靜的房中,摒除雜念,由清淨的意樂、淳厚的淨信心,分別化現各種廣大無量的財富,並以勝解力普施一切有情,如此以少少功用就能産生無量福德,稱爲“菩薩巧慧布施”。這是《菩薩地》中所說的。
亥二、修者
【《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
雖然《妙手請問經》中說,這是沒有資財者所應修學的,但並非是說有財者不應修學。
也就是不論有財、無財,都應當修學這樣的布施意樂。
亥叁、修的階段
【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爲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匮乏。】
這種“無資財時的巧慧布施”,是在尚未證得增上清淨意樂的初地——極喜地之前所應修學的內容。如果證得極喜地,資財必定不會匮乏的緣故。
【如《菩薩地》雲:“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此如《菩薩地》說:“如是菩薩現無財寶,以巧慧方便而作布施,這是指乃至未證得增上清淨意樂期間。如果菩薩已證得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出惡趣,生生世世必將獲得無盡的財寶。”
未四、此等略義
【第四,此等略義者,正受菩薩律儀已,學習大地布施道理,發願修學。】
正式受了菩薩戒之後,學習初地以上菩薩布施的道理,自己要發願修學。
【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特于悭吝身財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舍之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應生憂惱。】
以上細致地講解了布施度各方面的道理,對此首先應當知道目前進修時哪些該行持、哪些該遮止,然後遵照學處勤奮學習。
特別是自己在身、財、善根哪方面有悭吝,就要針對性地予以對治,同時努力增廣自己的施舍心。(布施的根本是舍心,修布施時重點在于意樂上,故應著重引發舍心,並令舍心逐漸增廣。)若能這樣修持,自己應當歡喜慶幸,即對自己所作的布施修隨喜心,由此能讓布施的善根增長;如果不能這樣熏修,則應生憂惱心。
【若如是者,則如《妙手請問經》說:于當來世,少用功力能滿布施波羅蜜多。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于現法亦當恒爲重過所染,于當來世心不趣入,極難趣入諸菩薩行。】
若能這樣修持,則如《妙手請問經》所說,來世稍用功力,就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以今生的努力爲因,來世的成就將會非常圓滿。)
如果舍棄了這一切修行,即便今生也會恒…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