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安忍波罗蜜

  忍之差别

  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见讲记十)

  思择法忍

  

附录 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部分

  

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部分

  思考题

  

  

  上士道•布施波罗蜜

  

  卯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 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三,学此次第分二: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首先讲述学习总的菩萨万行的道理,其次特别阐述学习后二度——静虑度、般若度的道理,即广讲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辰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分二: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初中分二: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学习总的菩萨行,分为学习六度和学习四摄两部分。学习六度是为了成熟自相续的佛法,学习四摄是为了成熟其他有情。

  巳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学习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静虑 六、般若道理

  午一、学习布施分四:一、布施度性 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三、布施差别 四、此等略义

  【初中分六:一、学习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道理。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别;四、此等略义。

  未一、布施度性分二:一、布施度的自性 二、圆满布施度之相

  【今初

  申一、布施度的自性

  布施的自性,即布施自身不同于其它法的体性。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1],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菩萨地》说:“什么是布施的自性?即菩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和所有财物,能够施舍一切应施之物的无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发的能施一切无罪施物的身业和语业。”这是说,布施的自性即是善舍思以及由此意业所发起的身语诸业。

  《大智度论》中也说:“檀名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名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

  申二、圆满布施度之相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惟心为主。

  “圆满布施度”并非观待对他人施舍所施物,除尽众生所有贫穷而安立;否则,现在仍有许多贫穷的众生,如此应成诸佛因地所行持的布施尚未究竟。因此,并非以身体和语言为主,唯一以心为主。

  如果以除尽众生的贫穷来安立圆满布施度,则地球上的穷人数以亿计,十方世界的穷苦众生更是无量无边,由此应承许诸佛的布施度尚未圆满,也就无法成立为佛陀。因此,圆满布施度唯一是观待舍心究竟而安立的。

  【谓自所有身财善根[2],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惟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为何圆满布施度唯一以心为主呢?因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身、财、善根,一切悭吝的执著全都破除了,而且至心施舍他人。不仅如此,连布施的果报也都施舍有情,由修舍心达到最圆满,便是圆满了布施度。

  换言之,对身体、财物、善根的粗细悭贪都破除了,无一不能施舍众生,连布施的果报也尽施有情,舍心修到最彻底时,即是布施度圆满之时。依据“舍心究竟便是布施度圆满”这一点,可以了知布施度唯一以心为主。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

  如《入行论》所说:如果除尽了众生的贫穷才是布施到彼岸,而现在仍有贫苦众生,怎么能说往昔诸佛圆满了布施度呢?

  【“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一切所拥有的身、财、善根乃至布施的果报,无不诚心施舍有情,经中说这叫做布施度。因此,布施即是心(布施依赖于心)。

  【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

  因此,修持布施度时,如果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他人,则应从多方面引发舍心,逐渐令舍心增长。

  《法苑珠林》中有一则“一月布施”的公案。

  以前,舍卫国有个穷人布施了一串葡萄给比丘。

  比丘说:“你已经布施一个月了。”

  穷人问:“我只布施了一串,怎么说布施了一个月?”

  比丘说:“你在一个月前就有了布施葡萄的舍心,在这一个月中念念不断,不是布施了一个月吗?”

  由此可见,布施是以舍心安立的。若无资财布施也不要紧,关键在于按布施的修法引发舍心;引发舍心之后,还须串习使舍心渐次增长圆满,这是在根本上用功。如何引发并增长舍心,将在下文中详细讲解。

  未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分二:一、真实 二、对此断除疑惑

  【第二者。

  申一、真实分二:一、趣入布施的方便 二、依此方便趣入舍心之理

  酉一、趣入布施的方便分三:一、连结 二、广说 三、摄义

  戍一、连结

  此段连结文宣说了两个要点:一、仅仅遣除悭吝仍非布施度,还须发心施舍一切;二、而这又须依仗修习摄持的过患和布施的胜利,以便令心趣入。

  【唯尽破除身财悭吝,犹非布施波罗蜜多,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惟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

  仅仅破除了对身体和财物的悭吝,还不是布施度,因为:悭吝属于贪,而阿罗汉不但贪欲的现行就连贪欲的种子都无余断尽了,如此应成阿罗汉也圆满了布施度。所以,成就布施波罗蜜多,不只是遣除了布施障碍的悭执,还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心把自己的一切都惠施有情。

  《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有人问:阿罗汉、辟支佛也能到彼岸,为何不叫波罗蜜?

  答:阿罗汉、辟支佛的度彼岸和佛的度彼岸,名同实异。他们以生死为此岸,以涅槃为彼岸,但不能度布施的彼岸,因其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时、一切种而布施,纵能布施也无大心,或以无记心,或以有漏善心,或以无漏心布施,并无大悲心,不能为了一切众生而布施。

  此中说到:若无大悲心,不能为一切众生而布施一切,则不名布施波罗蜜多。

  因此,布施度必须具备“一切不悭”和“一切施他”两种德相。

  【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惠施胜利,故当宣说。

  而要趣入“一切不悭、一切施他”的布施度,就必须数数思惟摄持的过患和惠施的胜利。

  因为:一方面,修习摄持的过患,能引生对摄持的厌离,厌离一旦增强,自然就能放下对身体和受用的悭执,从而遣除布施的障碍;另一方面,修习惠施的胜利,能引起对布施的欢喜,欢喜心增强了,自然会将身、财、善根施舍有情。因此,趣入布施的方便,即是数数思惟摄持的过患和惠施的胜利。

  戍二、广说分五:一、思惟摄持色身的过患及惠施的胜利 二、思惟摄持受用的过患及惠施的胜利 三、思惟摄持善根的过患及惠施的胜利 四、断除布施障碍的眷属和财位 五、依止贪欲和摄持的对治因

  亥一、思惟摄持色身的过患及惠施的胜利

  【《月灯经》云:“此腐烂色身,命亦动无主,如梦如幻化。愚夫由贪此,造极重恶业,而随罪恶转,不智被死乘,当往那洛迦。”

  《月灯经》说:色身腐烂不净,命根也动摇无常,身、命随业而转,如迷梦幻化一般虚妄。愚人不知色身和寿命的真相,因为贪著身命而造下极重的恶业,被罪恶控制;又不知净罪的方法,故而被大力死魔擒走,送往痛苦无尽的地狱。

  “乘”即车乘,死主犹如车乘,贪执色身而造恶的愚人全被装入死主的囚车上,纷纷运往地狱。

  【此说身不洁净,命常动摇如悬岩水,身命俱是随业自在,无我主宰,观其虚妄犹如梦幻,灭除贪著。贪若未除,则随贪转,造大恶行而往恶趣。

  《月灯经》的偈颂是说:身体本来不净,命根也常动摇,犹如悬崖飞泻的瀑流,色身与命根都是随业自在,并无主宰者的我,当观身、命如梦幻般虚妄不实,从而灭除贪著。若未断除贪著,则仍将随贪而转,造下大恶业而堕入恶趣。

  这一段是要我们认识贪执色身的危害。如果我们不断除对身体的贪执,就会一直受贪欲驱使,为了养护身体而造下无边罪业。所以,耽著身体过患极大,而现在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