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见积累而施的布施有罪,见随有随施的布施无罪。原因是:一、积集之后再顿时布施,福德并未增多;二、在积累期间,拒绝了许多乞求资具的众生,而使他们心生怨恨,对菩萨不生信心;三、最后布施给并未希求的人,意义不大。
【《菩萨地》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护等劬劳,障多善行,多于中间发生损失,不能毕竟惠施事故。】
《菩萨地》中所说的内容非常重要,因为见到积集财物时,将会产生并且增长悭吝等许多烦恼以及守护等的辛劳,又会障碍众多善行,中间产生很多损失,最终布施也不成功的缘故。
木二、当以何等加行布施分四:一、自作加行如理布施及其果报 二、善巧助他加行及其果报 三、现无资财而修布施的方便 四、择胜妙物布施、圆满惠施
【当以何等加行而舍者。】
水一、自作加行如理布施及其果报
【谓舒颜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此句含有六个内容:
一、“舒颜平视、含笑先言而施”:表情和蔼可亲,容颜舒展、眼睛平视、面带微笑,首先问来人:你需要什么?
二、“随对何田皆应恭敬而施”:不论对谁作布施,态度都要恭敬。
《菩萨地》说:“菩萨对卑贱者作布施时,尚且不会不恭敬地把东西丢过去给他,何况对具功德者。”所以,布施时的体态、威仪、语言都要恭敬,不应有轻蔑的态度和讥讽的语言。
三、“亲手施”:亲手布施,不因懈怠而让人代为。
四、“应时施”:不耽搁、拖延,众生一求取便立即布施。
五、“于他无损而施”:不损恼他人而布施。比如,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仆人、亲戚、眷属,不强迫、扰乱他们而布施来求者。
六、“耐难行苦而行惠施”:《菩萨地》中讲了三种菩萨难行施:(一)菩萨财物虽少,却自受贫苦而把仅有的资财施舍给有情;(二)菩萨所喜爱、或者深深爱著、或者长时串习、或者有上品恩德、或者最上等之物,对这些菩萨虽然很耽著,但菩萨能说服自己割舍给有情;(三)菩萨付出了极大辛苦才得到的财物,也布施给有情。
菩萨布施时能安忍难行之苦,难舍能舍,以圆满自己的菩提资粮。
【此等果者,如《谛者品》云:“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又云:“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
以上各种布施的等流果:
如《谛者品》所说:由恭敬施,感得亲友等恭敬尊重;由舒手施,感得别人承事;由应时施,感得一切事应时成办。又说:不损恼他而施,感得坚固资财;安忍劳苦而施,感得知心眷属。
【《俱舍论》说:“舒手惠施得广大财。”】
《俱舍论》说:舒手布施,能获得广大资财。
【坚固资财者,如《俱舍释》说:“他于资财不能障难,火等无毁。”】
“坚固资财”,按《俱舍论自释》所说,就是他人无法障难、水火等无法毁坏的资财。
水二、善巧助他加行及其果报分二:一、善巧化导悭吝之家 二、安处同梵行者
【又助他施加行者。】
火一、善巧化导悭吝之家
【谓若自有可施财物,见有悭吝,曾未少施,应往其家,欢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现有广大资财,我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与汝会过,莫令空返,可取我财惠施彼等,或是将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当生随喜。”彼财无减,即便欢喜。】
如果自己有可布施的财物,见到某人悭吝,不曾做过少许布施福业,则应前往他家,欢喜安慰之后,告诉他:“我不让你的财物减少,又能让你成就大功德。我家现在有很多财物可以布施,我为了圆满布施度,希望有乞者来。若有乞者到你这里,切记不要让他空返。你可以到我家取财物布施给他,或者领他到我这里,我布施时,你应当在一旁随喜。”
如此悭吝者自己的财物没有减少,又能做到布施和随喜,内心便会欢喜。
以下宣说如是行持的结果。
【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渐种能除悭垢种子,由渐修习,自施少财,依下无贪进得中品,依中无贪进得上品。】
菩萨若能这样行持,就能让悭吝者逐渐种下将来能调伏悭吝的种子,即让他种下布施的习气。通过逐渐串习之后,他自己也开始能布施少许财物,渐次依于下品的无贪进步到中品的无贪,又由中品的无贪上进到上品的无贪。
这样善巧帮助悭吝的众生,让他不知不觉中进入布施的加行,这是菩萨巧慧布施。
火二、安处同梵行者
【如是若自亲教、轨范、弟子、助伴是悭贪性,不能惠施,或虽非悭然无资财,与彼资财,令于三宝树修布施,自己不作。】
如果自己的亲教师、轨范师、共住的弟子、同梵行者性格悭贪而不能布施,或者虽不悭贪但无资财可作布施,菩萨就给他资财,让他在三宝福田中修布施福业,而自己不作。
如是行持之利益:
【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弥更弘多,令余一类调伏烦恼,圆满一类善法乐欲,摄受有情、成熟有情。】
菩萨以这样的善巧方便能让自己得福更加广大,又能令一类同梵行者调伏悭贪的烦恼,又圆满一类有善法欲者行善的心愿,菩萨从而得以摄受有情、成熟有情。因此,这是自他兼利的巧慧施。
水三、现无资财而修布施的方便分四:一、由自工巧集财布施 二、由说正法劝他布施 三、教他转乞富家布施 四、善为协助他人布施
火一、由自工巧集财布施
【如是若自现无资财,应以工巧事业之处集财惠施。】
如果菩萨自己现无资财,则应以自己擅长的工巧技能,少用功力、多集财物而行布施。
譬如,某人急需钱财周济,但菩萨没有钱,就以自己的技术赚钱来周济他。
火二、由说正法劝他布施
【或于他所宣正法语,令诸贫者及悭吝者悉乐惠施。】
或者,菩萨以各种美妙、善巧的言词宣说正法,而让贫困及悭吝之人全都乐于行施,更不必说本来富贵以及好施的人。
火三、教他转乞富家布施
【或诸求者教往具[21]信富饶之家。】
或者,有些人家对菩萨有信心,而且财物丰饶、好行布施,菩萨就教乞者前往这些人家求乞。
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个穷人常常在城门边磨镜子,见到有沙门乞食,他就举右手为沙门指示能化到斋饭的地方。后来,他转为树神时,能从指端化现饮食,周济同伴。
火四、善为协助他人布施
【躬诣其所,随力随能助其惠施。】
有施主布施修福时,菩萨亲自到他那里,随自己的能力欢喜地协助施主布施。
总之,没有资财布施时,可以以自己的技能集财布施,或劝人布施,或介绍别人到富家求乞,或协助他人布施。
水四、择胜妙物布施、圆满惠施
【又于施物择胜妙施,及将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
菩萨对所施之物,应当选择最殊胜妙好的饮食、衣服、车乘等,用来布施。而且,菩萨将所有可布施的财物,随来者所好而圆满地布施。
金四、施何等物分二: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物 二、广释
【第四,施何等物分二: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物;二、广释。 今初】
木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物
【谓由施此物,能令现前离恶趣因、引生乐受,究竟利益,能令断恶或立善处,又于现前虽无安乐,然于究竟能生义利,是则菩萨当施于他。若由施此,现生逼恼后亦无义,或虽现乐于后有害,不应施他。】
内外所施之物对众生所起的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作乐作利;二、不作乐作利;三、不作乐不作利;四、作乐不作利。(“乐”,指暂时引生乐受;“利”,指究竟能让有情断恶或安立于善趣。)若究竟能对有情产生利益,则不论暂时能否引生安乐,都应当布施;若究竟不能对有情产生利益,则不论暂时能否引生安乐,都不应布施。
论中说:如果由布施此物能让对方暂时远离恶趣之因、引生乐受,究竟也有利益,即能令他断恶或将他安立于善处,或者暂时虽然不能引生安乐,但究竟能产生利益,这两种情况下,菩萨都应当对他布施。如果由布施此物,暂时会产生逼恼,往后也没有义利,或者暂时能为他引生安乐,但将来对他有损害,则都不应对他布施。
因此,菩萨并非丝毫不加以鉴别,就将一切内外施物都布施众生。菩萨应以“能否究竟利益众生”为标准,而对种种内外布施物安立应施和不应施的差别。
木二、广释分二:一、广释内物可舍不舍 二、广释外物可舍不舍
【第二分二:一、广释内物可舍不舍;二、广释外物可舍不舍。 今初】
水一、广释内物可舍不舍分二:一、内物不舍的道理 二、内物应舍的道理
火一、内物不舍的道理分三:一、就时门不应舍 二、就所为门不应舍 三、就求者门不应舍
【若知不舍内物道理,与此相违知是应舍,故当先说不舍道理。】
如果了解了有关内物不应施舍的道理,反之,就知道是所应施舍之物,所以先讲不舍内物的道理。
【此中分三。…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