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P9

  ..續本文上一頁>

  菩薩見積累而施的布施有罪,見隨有隨施的布施無罪。原因是:一、積集之後再頓時布施,福德並未增多;二、在積累期間,拒絕了許多乞求資具的衆生,而使他們心生怨恨,對菩薩不生信心;叁、最後布施給並未希求的人,意義不大。

  【《菩薩地》中所說此等極爲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悭等衆多煩惱、護等劬勞,障多善行,多于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菩薩地》中所說的內容非常重要,因爲見到積集財物時,將會産生並且增長悭吝等許多煩惱以及守護等的辛勞,又會障礙衆多善行,中間産生很多損失,最終布施也不成功的緣故。

  木二、當以何等加行布施分四:一、自作加行如理布施及其果報 二、善巧助他加行及其果報 叁、現無資財而修布施的方便 四、擇勝妙物布施、圓滿惠施

  【當以何等加行而舍者。

  水一、自作加行如理布施及其果報

  【謂舒顔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于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此句含有六個內容:

  一、“舒顔平視、含笑先言而施”:表情和藹可親,容顔舒展、眼睛平視、面帶微笑,首先問來人:你需要什麼?

  二、“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而施”:不論對誰作布施,態度都要恭敬。

  《菩薩地》說:“菩薩對卑賤者作布施時,尚且不會不恭敬地把東西丟過去給他,何況對具功德者。”所以,布施時的體態、威儀、語言都要恭敬,不應有輕蔑的態度和譏諷的語言。

  叁、“親手施”:親手布施,不因懈怠而讓人代爲。

  四、“應時施”:不耽擱、拖延,衆生一求取便立即布施。

  五、“于他無損而施”:不損惱他人而布施。比如,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仆人、親戚、眷屬,不強迫、擾亂他們而布施來求者。

  六、“耐難行苦而行惠施”:《菩薩地》中講了叁種菩薩難行施:(一)菩薩財物雖少,卻自受貧苦而把僅有的資財施舍給有情;(二)菩薩所喜愛、或者深深愛著、或者長時串習、或者有上品恩德、或者最上等之物,對這些菩薩雖然很耽著,但菩薩能說服自己割舍給有情;(叁)菩薩付出了極大辛苦才得到的財物,也布施給有情。

  菩薩布施時能安忍難行之苦,難舍能舍,以圓滿自己的菩提資糧。

  【此等果者,如《谛者品》雲:“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爲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又雲:“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

  以上各種布施的等流果:

  如《谛者品》所說:由恭敬施,感得親友等恭敬尊重;由舒手施,感得別人承事;由應時施,感得一切事應時成辦。又說:不損惱他而施,感得堅固資財;安忍勞苦而施,感得知心眷屬。

  【《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

  《俱舍論》說:舒手布施,能獲得廣大資財。

  【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他于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

  “堅固資財”,按《俱舍論自釋》所說,就是他人無法障難、水火等無法毀壞的資財。

  水二、善巧助他加行及其果報分二:一、善巧化導悭吝之家 二、安處同梵行者

  【又助他施加行者。

  火一、善巧化導悭吝之家

  【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悭吝,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現有廣大資財,我爲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彼財無減,即便歡喜。

  如果自己有可布施的財物,見到某人悭吝,不曾做過少許布施福業,則應前往他家,歡喜安慰之後,告訴他:“我不讓你的財物減少,又能讓你成就大功德。我家現在有很多財物可以布施,我爲了圓滿布施度,希望有乞者來。若有乞者到你這裏,切記不要讓他空返。你可以到我家取財物布施給他,或者領他到我這裏,我布施時,你應當在一旁隨喜。”

  如此悭吝者自己的財物沒有減少,又能做到布施和隨喜,內心便會歡喜。

  以下宣說如是行持的結果。

  【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悭垢種子,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菩薩若能這樣行持,就能讓悭吝者逐漸種下將來能調伏悭吝的種子,即讓他種下布施的習氣。通過逐漸串習之後,他自己也開始能布施少許財物,漸次依于下品的無貪進步到中品的無貪,又由中品的無貪上進到上品的無貪。

  這樣善巧幫助悭吝的衆生,讓他不知不覺中進入布施的加行,這是菩薩巧慧布施。

  火二、安處同梵行者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悭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悭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于叁寶樹修布施,自己不作。

  如果自己的親教師、軌範師、共住的弟子、同梵行者性格悭貪而不能布施,或者雖不悭貪但無資財可作布施,菩薩就給他資財,讓他在叁寶福田中修布施福業,而自己不作。

  如是行持之利益:

  【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令余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

  菩薩以這樣的善巧方便能讓自己得福更加廣大,又能令一類同梵行者調伏悭貪的煩惱,又圓滿一類有善法欲者行善的心願,菩薩從而得以攝受有情、成熟有情。因此,這是自他兼利的巧慧施。

  水叁、現無資財而修布施的方便分四:一、由自工巧集財布施 二、由說正法勸他布施 叁、教他轉乞富家布施 四、善爲協助他人布施

  火一、由自工巧集財布施

  【如是若自現無資財,應以工巧事業之處集財惠施。

  如果菩薩自己現無資財,則應以自己擅長的工巧技能,少用功力、多集財物而行布施。

  譬如,某人急需錢財周濟,但菩薩沒有錢,就以自己的技術賺錢來周濟他。

  火二、由說正法勸他布施

  【或于他所宣正法語,令諸貧者及悭吝者悉樂惠施。

  或者,菩薩以各種美妙、善巧的言詞宣說正法,而讓貧困及悭吝之人全都樂于行施,更不必說本來富貴以及好施的人。

  火叁、教他轉乞富家布施

  【或諸求者教往具[21]信富饒之家。

  或者,有些人家對菩薩有信心,而且財物豐饒、好行布施,菩薩就教乞者前往這些人家求乞。

  過去迦葉佛時代,有個窮人常常在城門邊磨鏡子,見到有沙門乞食,他就舉右手爲沙門指示能化到齋飯的地方。後來,他轉爲樹神時,能從指端化現飲食,周濟同伴。

  火四、善爲協助他人布施

  【躬詣其所,隨力隨能助其惠施。

  有施主布施修福時,菩薩親自到他那裏,隨自己的能力歡喜地協助施主布施。

  總之,沒有資財布施時,可以以自己的技能集財布施,或勸人布施,或介紹別人到富家求乞,或協助他人布施。

  水四、擇勝妙物布施、圓滿惠施

  【又于施物擇勝妙施,及將所備可施財物圓滿惠施。

  菩薩對所施之物,應當選擇最殊勝妙好的飲食、衣服、車乘等,用來布施。而且,菩薩將所有可布施的財物,隨來者所好而圓滿地布施。

  金四、施何等物分二:一、略示應舍不應舍物 二、廣釋

  【第四,施何等物分二:一、略示應舍不應舍物;二、廣釋。 今初

  木一、略示應舍不應舍物

  【謂由施此物,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又于現前雖無安樂,然于究竟能生義利,是則菩薩當施于他。若由施此,現生逼惱後亦無義,或雖現樂于後有害,不應施他。

  內外所施之物對衆生所起的作用,可歸納爲四種:一、作樂作利;二、不作樂作利;叁、不作樂不作利;四、作樂不作利。(“樂”,指暫時引生樂受;“利”,指究竟能讓有情斷惡或安立于善趣。)若究竟能對有情産生利益,則不論暫時能否引生安樂,都應當布施;若究竟不能對有情産生利益,則不論暫時能否引生安樂,都不應布施。

  論中說:如果由布施此物能讓對方暫時遠離惡趣之因、引生樂受,究竟也有利益,即能令他斷惡或將他安立于善處,或者暫時雖然不能引生安樂,但究竟能産生利益,這兩種情況下,菩薩都應當對他布施。如果由布施此物,暫時會産生逼惱,往後也沒有義利,或者暫時能爲他引生安樂,但將來對他有損害,則都不應對他布施。

  因此,菩薩並非絲毫不加以鑒別,就將一切內外施物都布施衆生。菩薩應以“能否究竟利益衆生”爲標准,而對種種內外布施物安立應施和不應施的差別。

  木二、廣釋分二:一、廣釋內物可舍不舍 二、廣釋外物可舍不舍

  【第二分二:一、廣釋內物可舍不舍;二、廣釋外物可舍不舍。 今初

  水一、廣釋內物可舍不舍分二:一、內物不舍的道理 二、內物應舍的道理

  火一、內物不舍的道理分叁:一、就時門不應舍 二、就所爲門不應舍 叁、就求者門不應舍

  【若知不舍內物道理,與此相違知是應舍,故當先說不舍道理。

  如果了解了有關內物不應施舍的道理,反之,就知道是所應施舍之物,所以先講不舍內物的道理。

  【此中分叁。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