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受菩薩戒,謂壞意樂、壞加行。”雖然具有聰慧能通達儀軌內容,但失壞意樂與加行的菩薩,不能作爲傳戒上師。
“壞意樂”,即無淨信,對菩薩律儀最初沒有勝解,其次也不趣入,又不思惟或不精進。
“壞加行”,即失壞六度加行。
一、布施方面:如果是對身體、財物有悭貪心,心隨悭貪而轉、被貪壓製,未得時貪欲強烈、已得後卻不知足、忍受布施違品的人,不應依他受戒。
二、持戒方面:如果是違犯根本罪、律儀無余毀壞(沒有戒體),或者有剩余律儀但造惡作罪,對學處不恭敬、放逸的人,不應依他受戒。
叁、忍辱方面:如果是遇逆緣不能堪忍、現前惱亂心的忿勃者,憶念怨害數數惱亂的懷恨者,對他人的惡罵、嗔怒、捶打、尋過失等不堪忍受者,不應依他受戒。
四、精進方面:如果是不喜愛善法的懶惰者,歡喜惡法的懈怠者,即多分耽著日夜睡樂、倚樂、臥樂,喜愛談論、以猥雜言語空耗時間的失壞精進者,不應依他受戒。
五、靜慮方面:如果是心不能安住奢摩他等的散亂者,下至不能在擠牛奶的短暫時間內對一善所緣修持住心者,不能依他受戒。
六、般若方面:(一)現行惡慧,即自己不能了知真實的暗昧者,或縱然爲他宣說也不能理解的愚癡類者,或性情愚蒙、心極怯弱者;(二)持惡慧因,即毀謗菩薩經藏、菩薩論藏者。不應依此二者受戒。
午二、受法差別
一、受者受法的差別
先應頂禮傳戒者雙足,並如勝敵論師、無畏論師所說,首先供獻曼陀羅,其次請白說:“我今欲于善男子所,乞受菩薩淨戒律儀,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
受者應頂禮並主動求受,因爲:若不恭敬則不會生戒,若不求受也不會生戒。
二、境受法的差別
有能力傳授淨戒的菩薩,應當爲求戒菩薩廣說菩薩律儀的廣大利益,之後爲他宣說學處的諸輕罪和重罪。又爲了使他發起勇悍心,應告訴他:“善男子!谛聽!汝今爲欲令諸有情,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出者出,未涅槃者令般涅槃,紹繼佛種令不斷否?汝當于此發堅固心,立堅固誓。”
巳二、修集資糧
別解脫戒,只需對僧衆生起恭敬心就能獲得,而菩薩律儀則更爲殊勝,所以首先必須供養一切諸佛菩薩,之後才能獲得。總的先應灑掃地基,善加嚴飾處所,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像及諸聖像,猶如十方諸佛菩薩親自現前一般。求受菩薩律儀者,應偏袒右肩,于佛像前專心憶念:叁世諸佛及現前安住十方已入大地獲得甚深智慧、廣大威力之諸菩薩衆的不共功德,都是因爲成就如是律儀而獲得,從而生起殷重的信心。
其次,迎請尊長坐于獅子座上。按儀軌所說,于尊長應作佛想,並且陳設衆多上妙的花香、燈燭。上師引弟子于叁寶和上師前,首先禮贊,並以曼陀羅和供物恭敬供養。
菩薩律儀須由最殊勝的善淨意樂才能生起,故應至心隨自己現在的功用能力及宿因力,生起殷重清淨的信心,或者由這些因緣力,生起少許淨心恭敬供養。
巳叁、勸速授戒
此後求戒菩薩應謙恭作禮,右膝著地或蹲跪而坐,如是祈請:“大德(上師若是在家身,則稱其“善男子”;上師若是出家身,戒臘幼,則稱“具壽”,戒臘高,就稱“大德”),惟願哀愍,傳授我菩薩淨戒律儀。”
阿底峽尊者說,應再次祈請說:“惟願速授。”如是請求叁次。
巳四、修勝歡喜
祈請阿阇黎傳戒之後,自己應專心憶念一境,長養清淨心,即思惟:“我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的大福德藏。”接著思惟此義而生起歡喜心,恭敬合掌默然安住。
巳五、诘問障難
有智慧、有能力的傳戒者,或安坐或站立,以無亂心對受戒者說:“某某善男子聽!(或法弟子聽!)汝是菩薩否?”
受戒者應答:“是。”
“汝發了菩提大願否?” 應答:“已發。”
傳戒上師诘問這兩個問題有二目的:一、爲了醒覺種性堪能;二、爲了堅固願心。(诘問“你是菩薩嗎”,是令受戒者種性的功能力醒覺;诘問“你發了菩提願嗎”,是讓他堅固願心。)
辰二、正行法
上師首先應善加開曉受戒儀軌的文義,其次應這樣說:“汝如是名善男子,過去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未來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從我受否?”如此重複說叁遍。每說一遍時,受戒者都回答“受”。
所謂學處,即所應修學之處;所謂淨戒,即于學處修學的自性。
此段儀軌中,首先顯示叁世菩薩共同的修學,其次說到學習之相,即過去菩薩已完成這個修學,未來菩薩即將進入這一修學,現在菩薩正在修學。最後將一切學處、淨戒歸攝爲叁聚淨戒,這是所正受的菩薩律儀。
辰叁、結行法分四:一、請證 二、贊揚勝利 叁、禮謝供養 四、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巳一、請證
傳戒菩薩在佛像前,向十方現在一切諸佛菩薩頂禮雙足,並合掌說:某菩薩現在于我某菩薩面前,乃至叁說求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爲某某菩薩作證,正受菩薩戒。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的諸佛菩薩第一真聖,對于一切時處不現的一切有情悉能現量知覺的您們,也來爲這位菩薩作證。(此處“不現”是針對凡夫而說隱蔽不見,諸佛菩薩則無不現見。諸佛菩薩了然現見當下傳戒、受戒者表白的情況,故請諸佛菩薩作證。)
此處傳承的作法是:弟子不起立,自己應以勝解觀想頂禮十方刹土中諸佛菩薩的雙足,向每一方均禮叁拜,散花供養。之後起立合掌,首先祈請諸佛菩薩存念說:“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然後祈請作證。
頂禮上、下方的作法:觀想上、下,同時向東方頂禮及向西方頂禮。
巳二、贊揚勝利
受戒羯磨的當下,十方無邊世界中現在安住的諸佛及入大地的諸菩薩前,法爾顯現座位震動等瑞相,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取了菩薩律儀。此後對于在何地、于誰前、是誰求受律儀等,諸佛菩薩生起憶念。由于憶念的緣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名爲某某的菩薩在某菩薩前正受淨戒律儀。諸佛將這位受戒菩薩視爲愛子,菩薩視其爲胞弟,生親善心,眷念憐憫,願他無有災難、衆義成就。因爲諸佛菩薩眷念之故,使得這位菩薩諸善增廣、無有退減。
與其它所受的淨戒律儀相比,菩薩受取淨戒律儀具有以下四種殊勝,故而最爲殊勝。
一、再無超出菩薩律儀之上故,稱爲無上。
二、受菩薩律儀攝集無量福德果利之故,稱爲無量大福德藏之所隨逐。
叁、普爲利樂一切有情以增上意樂所發起故,稱爲第一善心意樂之所發起。
四、普能對治一切有情身口意叁業所起一切惡行。
受別解脫戒相比于受菩薩戒的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計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邬波尼沙昙分亦不及一。
巳叁、禮謝供養
師徒均起立,如前一樣供養十方無邊世界中的諸佛菩薩,頂禮諸佛菩薩雙足。
巳四、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諸菩薩雖于受菩薩律儀的儀軌能夠持文解義,但對嗔恚、毀謗菩薩藏而無信心的有情,終究不應輕率、不觀察法器,便爲其宣說文句、開曉儀軌的意義。
因爲:此類有情聽聞後不能信解,由于被大無知障覆蔽而將誹謗儀軌不善、不清淨、無意義。如同安住菩薩律儀能成就無量大福德藏,由誹謗之故,誹謗者也將被無量罪障隨逐。
卯二、無師法
雖然想受菩薩戒,但又未能值遇具備上述功德的傳戒上師時,應在佛像前自受菩薩戒。
即:應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以蹲跪坐而說:“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于尊等前我亦誓受。”如是重複說叁遍後,其余一切均如前而作。
寅叁、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叁:一、何所學處 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叁、于此如何學習次第
【第叁分叁: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叁、于此如何學習次第。 今初】
卯一、何所學處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于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若廣說菩薩學處的差別,雖然無有邊際,但若按大類簡要歸納,則在六度中無余含攝了菩薩所應修學的學處。因此,六度是總攝菩薩道一切扼要的大綱要。
這是說,菩薩道的要點都含攝在六度中。
【四攝亦即于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四攝也含攝在六度中,顯然,布施度中含攝了布施攝。其它叁種攝中,愛語是依六度法教誡所化,利行是將他人安立于所教導的六度中,同事是自己也和所化一同行持六度。
換言之,“愛語”是演說六度的教誡,“利行”即將他人安立于六度,“同事”是和衆生一同修行六度,皆與六度相關,只是爲了顯示成熟有情的道理,而另外安立了四攝。其必要是針對“成熟有情”這一主題,顯示其中的道理。
【又二資糧及叁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余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爲能攝事最爲第一。】
“六度所引解了”:六度是一種菩薩行的歸類法,由此歸類所引生多方面的了解,稱爲“六度所引…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