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34

  ..續本文上一頁解了”。“能攝事”:能統攝之事。比如,把人類按行業歸爲士、農、工、商四類,這四類即是能統攝人類之事。或將有情歸爲聖、凡兩類,聖凡即是能攝有情之事。

  雖然以福慧二資糧、戒定慧叁學等,也能攝盡菩薩的一切正道,但卻不能如六度那樣引生許多不共的了解,因此在各種能統攝菩薩道的能攝事中,以六度最爲第一。

  

卯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分二:一、正義數量決定 二、兼說次第決定

  【第二分二:一、正義[95]數量決定;二、兼說[96]次第決定。 今初

  辰一、正義數量決定分二:一、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對佛說六度總綱密意的開解 二、獅子賢論師對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觀點的解釋

  巳一、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對佛說六度總綱密意的開解分六:一、觀待增上生數量決定 二、觀待引發二利數量決定 叁、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 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量決定 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 六、觀待叁學數量決定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97]如佛密意而爲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

  對于佛陀略說的六度總綱,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依佛密意開顯、解釋了六度之所以重要的理由,目的是爲了引發他人不可奪的智慧,其內容即是六度數量決定之理。

  【若于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爲勝教授故,當得定解。

  如果對“六度數量決定之理”獲得了殊勝定解,就會將修持六度執爲殊勝教授,因此必須力求取得此定解。

  換言之,只要對以下的道理思惟透徹,就會生起感受,而將六度執爲殊勝教授,即對原先並不重視的六度,執爲極殊勝的實修教授。

  本論所具有的“一切聖言現爲教授”及“速能獲得勝者密意”之殊勝,在此又一次得到了體現。

  以上是點明,彌勒菩薩論中所開顯的六度數量決定之理,並不是與修行無關的空頭理論。實際上,這本是需要觀察修的重要內容,要求學者自己作一番思考。爲了能有堅定的志力,如理如量、如次第地投入六度修持,先要在認識上生起“六度是極殊勝教授”的深刻定解。學者若能遵循這些正理反複思惟,一旦引生定解,必定會執六度爲殊勝教授。從此,不須他人勸勵,將主動致力于六度的修行。否則,若無勝解攝持,則很難對修持六度矢志不渝。

  【其中分六。

  午一、觀待增上生數量決定分叁:一、增上生圓滿的必要性 二、增上生圓滿的內容 叁、增上生圓滿的正因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

  未一、增上生圓滿的必要性

  【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複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圓滿菩提的廣大修行,必須輾轉經曆無量生世。在這進道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德相圓滿的所依身,如同現在的所依身僅有少許功德相,則縱然精勤修行,也難以增長進步,因此所依身各方面的功德必須圓滿。

  未二、增上生圓滿的內容

  增上生圓滿的內容,包括財富、身體、眷屬、事業、不隨煩惱而轉和無顛倒取舍。

  先講前四,再講後二。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爲了來世能夠修持廣大菩薩行,必須具備四種圓滿:所受用的財富圓滿、能受用的身體圓滿、一同受用的眷屬圓滿、所作事業都能成辦的事業圓滿。

  前叁者是圍繞受用而說,所受用的是財富,能受用的是身體,一同受用是眷屬。譬如,擁有住宅,所受用的住宅是財,能受用者是身,一同受用者是眷屬。

  以下宣說須不隨煩惱轉和無顛倒取舍。

  【又此盛事亦多變爲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

  再者,這些圓滿之事也多半會變成引生煩惱的因緣,因此務必不隨煩惱的勢力而轉。

  【此猶非足,尚須對于諸取舍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

  這仍然不足夠,還必須對諸取舍處有能力善加分辨,無顛倒地取舍。

  【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爲害故。

  否則,就像竹子、芭蕉結子之後就會枯槁,騾子因懷孕而導致死亡,即依靠這些圓滿反而將會損害自己之故。

  “芭蕉結子”、“騾子懷孕”比喻享用盛事,“便枯”、“自死”比喻其後果是毀壞自己。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如果具有智慧,了知這些圓滿都是往昔善業的果報,就會更加勤修正因,使它逐漸增長;如果沒有智慧,只是享盡先前善業的福果,而不能創造新的福報,則在前福享盡之時,後苦便會開始現前。

  因此,有沒有智慧所造成的結果截然不同。有智慧的人,享福一分,修福十分,福德綿綿輾轉增上;無智慧者,享福即是消福、造罪,前福享盡,後苦立即産生。

  未叁、增上生圓滿的正因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爲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爲六度。故于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因此,來生感得上述圓滿六事並非無因,亦非源于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必定是六度。所以,此生應修、應習、應多修習六度,以殊勝因必能感得如是殊勝果之故。

  譬如,來生財富圓滿,並不是無因無緣所能獲得,以偷盜等不平等因也不會産生,其等流因必定是布施。因此,爲了來世受用圓滿,一定要多修布施,今生有一分耕耘,來世就有一分收獲。

  又如,來生獲得善妙人身,這並非是由不持戒或壞戒、破戒所成辦,其等流因必是持戒。發心持戒、多持戒、善護戒,來世必得妙身,而且持戒越清淨,人身越殊勝。

  依此類推,爲了來世眷屬圓滿,應勤修安忍;爲了來世事業圓滿,應勤修精進;爲了來世享福時有定力不隨煩惱轉,應勤修靜慮;爲了來世能明辨取舍,善用因緣而輾轉增上,應勤修智慧。總之,創造未來各種圓滿的方法盡在六度中。今生若能修好六度,未來必有善妙的增上生,由殊勝因必感殊勝果之故。

  以下是簡別。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惟佛地有。

  這是指暫時的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的增上生,唯一在佛地時才有。佛之色身、眷屬、淨土、事業,即是究竟增上生。

  【如《莊嚴經論》雲:“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受用、身、眷屬、事業四種圓滿增上生事,是由前四度——施、戒、忍、進所成辦;恒時不隨煩惱流轉,于諸事無顛倒取舍,是由後二度定、慧所成辦。

  小結:

  圓滿的增上生(有法),須以六度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增上生圓滿之量安立爲增上生的四種圓滿、不隨煩惱而轉和能無誤辨別而無倒取舍,對此,能成就的正因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歸攝的緣故。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所受用的財富圓滿,須依布施成就;受用者的身體圓滿,須依持戒成就;一同受用者的眷屬圓滿,須依忍辱成就;所作的事業圓滿,須依精進成就;恒時不隨煩惱而轉,須依靜慮成就;于所作諸事無顛倒了知,須依智慧成就。若無六度,則無法成就此六種圓滿的增上生事,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二、觀待引發二利數量決定分二:一、成辦利他須依前叁度 二、成辦自利須依後叁度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惟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菩薩依靠增上生圓滿之身修學菩薩行,只有兩種所作之事,即引發自利和利他。因此,若觀見引發自他二利所應修的正因不多不少恰好是六度,就可以決定:引發二利唯一應修六度。

  未一、成辦利他須依前叁度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98]及所依事[99],利他極大,故須屍羅。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100],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複,能免衆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以修持利他而言,首先須以財物饒益有情。對此若邊損惱有情邊行布施,也無助益,若能遮止損害衆生的行爲和意樂,則利他極大,因此必須護戒。若不能安忍他人的損害,報一報二,則戒律也難以清淨,所以持戒要達到究竟又須依靠耐怨害忍。由于不報複,就能讓他人避免造下許多罪業,如果他人信樂,就能令他行善,因此是最大的利他。

  要成辦利他:首先應以財物布施饒益有情,故須布施;爲使利他廣大,必須不損惱有情,故須持戒;不能安忍,則戒律不得清淨,故須忍辱。因此,欲成辦最大的利他,必須修持布施、持戒、安忍。

  未二、成辦自利須依後叁度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

  所謂自利,即是以智慧力獲得解脫的安樂。如果內心散亂,則不能獲得解脫,所以必須由靜慮令心安住叁摩地,堪能按自己的意願安住于所緣境。若有懈怠則不能引生靜慮,所以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