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34

  ..续本文上一页解了”。“能摄事”:能统摄之事。比如,把人类按行业归为士、农、工、商四类,这四类即是能统摄人类之事。或将有情归为圣、凡两类,圣凡即是能摄有情之事。

  虽然以福慧二资粮、戒定慧三学等,也能摄尽菩萨的一切正道,但却不能如六度那样引生许多不共的了解,因此在各种能统摄菩萨道的能摄事中,以六度最为第一。

  

卯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分二:一、正义数量决定 二、兼说次第决定

  【第二分二:一、正义[95]数量决定;二、兼说[96]次第决定。 今初

  辰一、正义数量决定分二:一、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对佛说六度总纲密意的开解 二、狮子贤论师对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观点的解释

  巳一、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对佛说六度总纲密意的开解分六:一、观待增上生数量决定 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 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量决定 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量决定 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 六、观待三学数量决定

  【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97]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决定道理。

  对于佛陀略说的六度总纲,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依佛密意开显、解释了六度之所以重要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发他人不可夺的智慧,其内容即是六度数量决定之理。

  【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

  如果对“六度数量决定之理”获得了殊胜定解,就会将修持六度执为殊胜教授,因此必须力求取得此定解。

  换言之,只要对以下的道理思惟透彻,就会生起感受,而将六度执为殊胜教授,即对原先并不重视的六度,执为极殊胜的实修教授。

  本论所具有的“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及“速能获得胜者密意”之殊胜,在此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以上是点明,弥勒菩萨论中所开显的六度数量决定之理,并不是与修行无关的空头理论。实际上,这本是需要观察修的重要内容,要求学者自己作一番思考。为了能有坚定的志力,如理如量、如次第地投入六度修持,先要在认识上生起“六度是极殊胜教授”的深刻定解。学者若能遵循这些正理反复思惟,一旦引生定解,必定会执六度为殊胜教授。从此,不须他人劝励,将主动致力于六度的修行。否则,若无胜解摄持,则很难对修持六度矢志不渝。

  【其中分六。

  午一、观待增上生数量决定分三:一、增上生圆满的必要性 二、增上生圆满的内容 三、增上生圆满的正因

  【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

  未一、增上生圆满的必要性

  【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圆满菩提的广大修行,必须辗转经历无量生世。在这进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德相圆满的所依身,如同现在的所依身仅有少许功德相,则纵然精勤修行,也难以增长进步,因此所依身各方面的功德必须圆满。

  未二、增上生圆满的内容

  增上生圆满的内容,包括财富、身体、眷属、事业、不随烦恼而转和无颠倒取舍。

  先讲前四,再讲后二。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

  为了来世能够修持广大菩萨行,必须具备四种圆满:所受用的财富圆满、能受用的身体圆满、一同受用的眷属圆满、所作事业都能成办的事业圆满。

  前三者是围绕受用而说,所受用的是财富,能受用的是身体,一同受用是眷属。譬如,拥有住宅,所受用的住宅是财,能受用者是身,一同受用者是眷属。

  以下宣说须不随烦恼转和无颠倒取舍。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

  再者,这些圆满之事也多半会变成引生烦恼的因缘,因此务必不随烦恼的势力而转。

  【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

  这仍然不足够,还必须对诸取舍处有能力善加分辨,无颠倒地取舍。

  【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

  否则,就像竹子、芭蕉结子之后就会枯槁,骡子因怀孕而导致死亡,即依靠这些圆满反而将会损害自己之故。

  “芭蕉结子”、“骡子怀孕”比喻享用盛事,“便枯”、“自死”比喻其后果是毁坏自己。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如果具有智慧,了知这些圆满都是往昔善业的果报,就会更加勤修正因,使它逐渐增长;如果没有智慧,只是享尽先前善业的福果,而不能创造新的福报,则在前福享尽之时,后苦便会开始现前。

  因此,有没有智慧所造成的结果截然不同。有智慧的人,享福一分,修福十分,福德绵绵辗转增上;无智慧者,享福即是消福、造罪,前福享尽,后苦立即产生。

  未三、增上生圆满的正因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

  因此,来生感得上述圆满六事并非无因,亦非源于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必定是六度。所以,此生应修、应习、应多修习六度,以殊胜因必能感得如是殊胜果之故。

  譬如,来生财富圆满,并不是无因无缘所能获得,以偷盗等不平等因也不会产生,其等流因必定是布施。因此,为了来世受用圆满,一定要多修布施,今生有一分耕耘,来世就有一分收获。

  又如,来生获得善妙人身,这并非是由不持戒或坏戒、破戒所成办,其等流因必是持戒。发心持戒、多持戒、善护戒,来世必得妙身,而且持戒越清净,人身越殊胜。

  依此类推,为了来世眷属圆满,应勤修安忍;为了来世事业圆满,应勤修精进;为了来世享福时有定力不随烦恼转,应勤修静虑;为了来世能明辨取舍,善用因缘而辗转增上,应勤修智慧。总之,创造未来各种圆满的方法尽在六度中。今生若能修好六度,未来必有善妙的增上生,由殊胜因必感殊胜果之故。

  以下是简别。

  【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惟佛地有。

  这是指暂时的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的增上生,唯一在佛地时才有。佛之色身、眷属、净土、事业,即是究竟增上生。

  【如《庄严经论》云:“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受用、身、眷属、事业四种圆满增上生事,是由前四度——施、戒、忍、进所成办;恒时不随烦恼流转,于诸事无颠倒取舍,是由后二度定、慧所成办。

  小结:

  圆满的增上生(有法),须以六度成办,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增上生圆满之量安立为增上生的四种圆满、不随烦恼而转和能无误辨别而无倒取舍,对此,能成就的正因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归摄的缘故。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所受用的财富圆满,须依布施成就;受用者的身体圆满,须依持戒成就;一同受用者的眷属圆满,须依忍辱成就;所作的事业圆满,须依精进成就;恒时不随烦恼而转,须依静虑成就;于所作诸事无颠倒了知,须依智慧成就。若无六度,则无法成就此六种圆满的增上生事,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分二:一、成办利他须依前三度 二、成办自利须依后三度

  【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惟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

  菩萨依靠增上生圆满之身修学菩萨行,只有两种所作之事,即引发自利和利他。因此,若观见引发自他二利所应修的正因不多不少恰好是六度,就可以决定:引发二利唯一应修六度。

  未一、成办利他须依前三度

  【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98]及所依事[99],利他极大,故须尸罗。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100],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以修持利他而言,首先须以财物饶益有情。对此若边损恼有情边行布施,也无助益,若能遮止损害众生的行为和意乐,则利他极大,因此必须护戒。若不能安忍他人的损害,报一报二,则戒律也难以清净,所以持戒要达到究竟又须依靠耐怨害忍。由于不报复,就能让他人避免造下许多罪业,如果他人信乐,就能令他行善,因此是最大的利他。

  要成办利他:首先应以财物布施饶益有情,故须布施;为使利他广大,必须不损恼有情,故须持戒;不能安忍,则戒律不得清净,故须忍辱。因此,欲成办最大的利他,必须修持布施、持戒、安忍。

  未二、成办自利须依后三度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

  所谓自利,即是以智慧力获得解脱的安乐。如果内心散乱,则不能获得解脱,所以必须由静虑令心安住三摩地,堪能按自己的意愿安住于所缘境。若有懈怠则不能引生静虑,所以必…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