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35

  ..续本文上一页须日夜不断地激励自己精进,毫无疲倦地修持。精进即是这一切(指静虑和智慧)的根本。

  自利是以智慧获得解脱,智慧要依静虑产生,而静虑又依精进引生,因此成办自利必须依赖智慧、静虑、精进三度。

  【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因此,修持自他二利决定要依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之时,修习施舍饶益他人;又以持戒不损害有情,远离杀生、不与取等恶业;他人损害也不报复,仍然以安忍而作利益。因此,成办利他必须依赖前三度。修习静虑,令心安住所缘;依定修持智慧,令心解脱;二者的根本或所依即是精进,因为依靠精进便能令心入定而修持胜观。因此,须以后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

  【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101],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所说的“住”和“脱”,应当辨别其各是何者的结果:心安住所缘是修习静虑的结果,解脱生死是修习智慧的结果。若能辨明这二者的差别,就不致于把寂止误认为胜观。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护持心的程度很深,其实这也只是静虑的一部分。因此,应对六度圆满之体求得定解。

  若对六度圆满的体性获得定解,则不会产生各类修行上的偏差,即不会把寂止当成胜观,不会以智慧而舍弃方便,不会偏于自利,也不会忽视前前而只重视后后等等,有很多必要。

  小结:

  自他二利(有法),须以六度成办,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布施而不损恼他人并且达到究竟的缘故,而成办他利;依靠不倦的精进,令心安住所缘并以智慧修习解脱之故,而成办自利。能成办二利的正因在六度之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对此成立的理由:

  要成就利他,最初将有情摄受为眷属,须依惠施财物的布施;其次,行持远离损恼的布施,须依持戒;持戒要达究竟,须依遭人损害而不报复的忍辱。要成就自利,须依能解脱二障的智慧,智慧又须依赖堪能如欲安住所缘的静虑引发,而定慧二者的所依即是精进。若无六度,则不能成办二利,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量决定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依于静虑以神通等”:静虑是引发神通等的正因,引摄众生必须依靠神通等方便。

  首先通过惠施财物遣除有情的匮乏,其次不损恼有情,并且忍受怨敌伤害而不报复,对饶益有情的事业发起精进、心无疲厌,依靠静虑运用神通等引摄众生的心,使他生起信心,一旦堪为法器,便以智慧为他说法断除疑惑,使其解脱。因此,从引发圆满的利他而言,须依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以无贪施舍有情所需的物资,令其受用不匮乏;以持戒不损害有情;以忍辱遭受有情伤害时不生嗔心,堪能忍耐怨害;以精进对行持利他之事心无疲厌;以静虑显现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并且欢喜;以智慧能为所化善说圣法,由此成办他利。如此精勤利他,暂时也能自然成办自利,究竟能让自己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依靠六度能任运产生自他二利。

  小结:

  圆满利他(有法),须以六度成办,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既以布施财物遣除他的贫穷,又不对他作损害,又在他损害自己时能够安忍,又对行持利他之事心无疲厌,又以神通使他生信,又以佛的善说解脱他的相续,由此必能圆满成就他利。对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要做到让所化不匮乏,需要布施;要做到不损恼他人,需要持戒;要做到他人损害时安然忍受,需要忍辱;要做到行持利他事业何时也不厌离,需要精进;要做到以神通等令他人信服,需要静虑;要做到相应法器而善说开导,需要智慧。因此,若无六度则不能圆满利他,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以下是对于前二种观待道理总的教诫。

  【此二颂[102]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这两颂说到修持自他二利不可不依仗六度,如果对六度能引发自他二利的道理获得定解,就能殷重修习六度。

  午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量决定

  【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103],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一、对于已获的财位无所贪著,对于未获的财位心无希求,由此便能不顾恋财位。

  二、不贪财位,则能守护好学处,受持戒、恭敬戒。

  三、依靠有情和无情所引生的众苦都能安忍,故而不起厌离。

  四、修持善法内心勇悍无有厌倦。

  五、六、修持奢摩他的无分别瑜伽和毗钵舍那的无分别瑜伽。

  以这六事摄尽了一切能趣入大乘的行为,这些是由六度依次引发的,此外不需更多。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惟此。”

  “不乐著受用”:对内外一切受用不欢喜、不贪著。

  “极敬”:对戒律极其恭敬,连微小的恶作罪也不造作。

  “二无厌”:对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不生厌离,以及修持善法无有疲厌,即是安忍和精进。也就是,依靠安忍而能忍受有情的损害与种种苦行,依靠精进饶益一切有情,任何难行都能行持,心无疲厌,并且发起无量精勤。

  “无分别瑜伽”:以静虑一缘专注而安住的无分别瑜伽,及以智慧对诸法都无分别的瑜伽。

  “诸大乘唯此”:一切菩萨的行为唯一是此六者,大乘行为尽在其中。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由于趣入大乘的行为唯一是六度,因此,欲趣入大乘却舍弃六度,实际是自相矛盾。

  小结:

  一切大乘道(有法),以六度能归摄,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不贪著受用而恭敬学处,安忍依有情、无情所生之苦,于一切大乘道心不舍离,从而修行止观所摄的一切圣道,由此将圆满一切大乘。对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对受用不欢喜、不贪著,须依布施;恭敬学处而如理守护,须依持戒;对于依靠有情和无情所生之苦不生厌离,须依安忍;作任何善法加行不生厌离,须依精进;以寂止不分别,须依静虑;以胜观不分别,须依智慧。若无六度,则不能圆满一切大乘道,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大乘庄严经论》中用的是“道”字,此处解释为方便。以下依次解释每一度分别是何者的方便。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对已获得的境界受用心无贪欲的方便(道),即是行持布施,通过修布施便能舍离对受用的贪欲之故。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104],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为了追求未得到的境界受用,而引起勤作的散乱。能防止这些散乱的方便,即是持戒。因为若能安住比丘律仪,一切事业的散乱都不会产生。

  凡夫散乱习气严重,分别心没有约束时,会不断向外攀缘、散乱。佛制定戒律,禁止了一切导致散乱的因缘,若能安住佛制学处,就不会趣向散乱、行持无意义之事。比丘戒断行的学处圆满、广大,若能安住比丘律仪,一切无意义的散乱都可以遮止。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不舍弃有情的方便,即是能堪忍,因为修习安忍便能不厌离怨敌损害等一切苦恼之故。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增长善根的方便即是精进,由发起精进能令善根辗转增长之故。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

  净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后二度——静虑和般若,因为以静虑能压伏烦恼障、以般若主要能净除所知障之故。

  【故六度决定。

  一切种类的方便,都包含在六度中,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105],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不贪五欲境界的正道即是布施,因为舍与贪相违,施舍了一切所有,心也就无贪无执了;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内心散乱的正道,即是持戒,因为持戒可以约束自心,不令心趣入追求、经营世间琐事的散乱中;当有情以各种邪行损害自己时,能够不舍弃有情的正道,唯一是安忍;令善根不断增长的正道,即是精进;剩…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