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P36

  ..续本文上一页余的静虑和般若能清净二障,大乘静虑是压伏二障的正道,般若为根断二障的正道。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

  不随已产生的欲尘散乱,自在而转的方便,即是无贪的布施。

  【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

  尚未产生之前,若要预先遮止、息灭,则须以戒律防止无有实义及具有邪义的散乱。

  【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

  行为恶劣的有情数量众多而且容易值遇,菩萨往往因此退失或舍弃利他,对此能对治的方便,即是修习有力量的安忍。

  【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

  对于众多清净的善法,要由长期修持使其增长,必须依靠思惟此善法的利益等,以发起恒常猛利的勇猛精进。(思惟胜利等,能让修善的欢喜心持续不断而且力量强猛。)

  【暂伏烦恼,须修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

  暂时压伏烦恼,须依修习静虑。摧灭烦恼种子和所知障,须依修习般若。

  【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思惟这些道理,能给予学人应修六度的最大定解。

  当今时代,五欲的诱惑力极大,处在迷乱的欲尘中,要使心不贪著五欲的方法,即是修布施。要防止心随五欲外散的方法,即是持戒。于此浊世之中,不免会遇到许多恶行有情,而让自己不退失利他的方法,是修忍辱。要在各种违缘、苦受之中坚持修行,必须依靠思惟善行的利益等,从而发起猛利、恒常的欢喜心。压伏烦恼的方法是修静虑,灭除二障的方法是修般若。所以,到彼岸的一切方便即是六度,大乘行者应当昼夜勤修六度;若离开六度,就会中途退转,无法圆满菩提。

  小结:

  大乘一切方便(有法),以六度能含摄,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大乘的一切方便完全摄于六种方便之中,即:对已得的身体和受用遮止贪著的方便,对未得的欲尘防止因追求而散乱的方便,内心不舍有情的方便,增长善法的方便,净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心要不随五欲流转,须依不贪著欲境的布施;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功用散乱,须依防止散乱的持戒;不因有情恶劣、数量众多而退舍利他,要依内心不舍的忍辱;对于数量众多的善法,需经长时修行使其增长,要能对此不生疲厌并增上欢喜,须依精进;压伏烦恼障,须依静虑;坏灭二障种子,须依般若。若无六度,必不能如是成就,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六、观待三学数量决定

  【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既正受已,由他骂不报骂等[106]忍耐守护,忍是眷属。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戒学的自性是持戒度,这又要有布施、不顾恋资财才能真正受戒,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资粮;受戒之后,要由他骂不还骂等的忍耐心守护戒律,故安忍是持戒的眷属。静虑是心学,般若为慧学,精进则通于戒定慧三学。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

  如云:针对戒定慧三学,佛陀无颠倒地宣说了六度。戒学中包含施、戒、忍前三度,后二者心学、慧学中含摄静虑、般若后二度,精进一度通于三学,属于三学所摄。

  小结:

  三学(有法),以六度能归摄,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圆满三学必须依赖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戒学的体性,即是持戒;为了不贪受用而真正受戒,需要布施;持戒时要做到不违越沙门四法,需要安忍。故前三度摄于戒学。静虑是心学的自性,般若是慧学的自性,精进通于三学。因此,以六度能使三学究竟圆满,若无六度则不能圆满成就三学。

  以下总的教诫应重视六度数量决定的道理。

  【如是当以何等胜身、圆满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几种方便之相、修行何学,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蜜。

  此句实际是上述六种观待道理的总结。

  如是应当以何等殊胜之身、圆满哪些自利他利、安住何种大乘中、由具备哪几种方便之相、修行何种学处,能圆满如是身、如是二利、如是大乘,能统摄如是方便、如是三学的妙法,须知即是六波罗蜜多。

  【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

  对这总摄菩萨一切修要的大总纲,乃至没有获得广大定解之前,应当不断思惟,直到获得决定为止。

  “广大定解”,是学习这一科所应达到的目标。“广大”,是指认识到一切菩萨的修要全都含摄在六度中,犹如百川同归大海,由此方知六度是菩萨万行的总纲。

  总的必须认识“万行归六度”、“六度开万行”。“万行归六度”,是由思惟以上内容,而认识到菩萨万行的关要完全摄于六度中;“六度开万行”,即由此广大定解积极趣入六度,开展菩萨道的无量修行,此内容将在下一科判中广说。

  巳二、狮子贤论师对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观点的解释分三:一、就断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数量决定 二、就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量决定 三、就随顺成熟有情数量决定

  午一、就断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数量决定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谓施及戒。

  最初不让我们出离生死的主因有两个,即贪著资财与贪著家室。其能对治即是布施和持戒。以布施能远离对资财的贪执,以持戒能远离对家室的贪执。

  【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能治此者,谓忍及进。

  虽然暂时出离了,但修道不能究竟而中途退堕的因素也有两个,即由于遭遇有情的邪行和众苦而生厌离,以及由于长期修持善法而生厌离。其能对治即是安忍和精进。

  【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

  依靠忍耐众多勤苦和他人的损害,经历无量时间犹如一日,善能了知并修习勇悍之法,如果多修多炼而发起安忍、精进,便能对治退堕之因,此极为扼要!

  【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

  不仅长劫修持菩萨诸行,即便现在修一些善行时,由于对少许艰辛忍耐力薄弱,对所修之道没有大的勇悍心,以致最初趣入的人虽然很多,但中途能不退转的实为罕见,这些都是由于没有修习忍辱和精进的教授所导致的。

  【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107]。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

  另外,在修道中间虽然没有退转,但有二种失坏修道的因素,即内心散乱不安住于善所缘以及颠倒取舍的恶慧。此二者的能对治,即是静虑和般若。

  以下说明为何散乱和恶慧是失坏善法之因。

  【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

  佛说以散乱心修习念诵等没有大的义利之故。

  这是以散乱会失坏善法的理由。即以散乱心行善,势力薄弱,杂诸妄念,利益极小。

  【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

  如果对内明三藏法义不具备简择的智慧,即使对粗大、明显的取舍处,也会错误颠倒而行持之故。这是以恶慧失坏善法的理由。即没有智慧而颠倒行善,不但无益而且有损。

  因此,只是修忍辱、精进使自心不退转还不足够,还必须修习静虑、般若,才能保证善行不失坏。

  【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108],数量决定。

  以上是依断除所对治品的能治法,说明六度数量决定。

  小结:

  断除所对治品的能对治法(有法),需要六度,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最初障碍超出生死、中间退堕、最后失坏的因缘决定只有六个,其能对治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贪著资财而不能超出生死,须以布施对治;贪著家室而不能超出生死,须以持戒对治;虽已出离资财和家室,但因众生的邪行及众苦而生厌离,致使中途退堕,须以忍辱对治;由于长期修持善法加行而生起厌离,以致退堕,须以精进对治;虽无退堕,但以散乱心不能安住善所缘而失坏善法,须以静虑对治;虽无退堕,但以邪慧失坏,须以般若对治。若无六度,则不能如是对治,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二、就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量决定

  【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谓初四度是定资粮,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

  从能成办一切佛法的根本扼要——止观来衡量,六度数量决定。因为:前四度为定资粮,依靠这四度能成办不散乱的静虑度;又依此静虑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

  小结:

  一切佛法的根本扼要(有法),以六度能成办,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以静虑体性的寂止和智慧体性的胜观堪能成办…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广论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