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的靜慮和般若能清淨二障,大乘靜慮是壓伏二障的正道,般若爲根斷二障的正道。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
不隨已産生的欲塵散亂,自在而轉的方便,即是無貪的布施。
【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屍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
尚未産生之前,若要預先遮止、息滅,則須以戒律防止無有實義及具有邪義的散亂。
【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舍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
行爲惡劣的有情數量衆多而且容易值遇,菩薩往往因此退失或舍棄利他,對此能對治的方便,即是修習有力量的安忍。
【淨善衆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常猛利勇進。】
對于衆多清淨的善法,要由長期修持使其增長,必須依靠思惟此善法的利益等,以發起恒常猛利的勇猛精進。(思惟勝利等,能讓修善的歡喜心持續不斷而且力量強猛。)
【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
暫時壓伏煩惱,須依修習靜慮。摧滅煩惱種子和所知障,須依修習般若。
【此于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思惟這些道理,能給予學人應修六度的最大定解。
當今時代,五欲的誘惑力極大,處在迷亂的欲塵中,要使心不貪著五欲的方法,即是修布施。要防止心隨五欲外散的方法,即是持戒。于此濁世之中,不免會遇到許多惡行有情,而讓自己不退失利他的方法,是修忍辱。要在各種違緣、苦受之中堅持修行,必須依靠思惟善行的利益等,從而發起猛利、恒常的歡喜心。壓伏煩惱的方法是修靜慮,滅除二障的方法是修般若。所以,到彼岸的一切方便即是六度,大乘行者應當晝夜勤修六度;若離開六度,就會中途退轉,無法圓滿菩提。
小結:
大乘一切方便(有法),以六度能含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大乘的一切方便完全攝于六種方便之中,即:對已得的身體和受用遮止貪著的方便,對未得的欲塵防止因追求而散亂的方便,內心不舍有情的方便,增長善法的方便,淨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心要不隨五欲流轉,須依不貪著欲境的布施;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功用散亂,須依防止散亂的持戒;不因有情惡劣、數量衆多而退舍利他,要依內心不舍的忍辱;對于數量衆多的善法,需經長時修行使其增長,要能對此不生疲厭並增上歡喜,須依精進;壓伏煩惱障,須依靜慮;壞滅二障種子,須依般若。若無六度,必不能如是成就,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六、觀待叁學數量決定
【觀待叁學,數決定者。】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106]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心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戒學的自性是持戒度,這又要有布施、不顧戀資財才能真正受戒,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資糧;受戒之後,要由他罵不還罵等的忍耐心守護戒律,故安忍是持戒的眷屬。靜慮是心學,般若爲慧學,精進則通于戒定慧叁學。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如雲:“依叁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叁,後二攝後二,一通叁分攝。”】
如雲:針對戒定慧叁學,佛陀無顛倒地宣說了六度。戒學中包含施、戒、忍前叁度,後二者心學、慧學中含攝靜慮、般若後二度,精進一度通于叁學,屬于叁學所攝。
小結:
叁學(有法),以六度能歸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圓滿叁學必須依賴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戒學的體性,即是持戒;爲了不貪受用而真正受戒,需要布施;持戒時要做到不違越沙門四法,需要安忍。故前叁度攝于戒學。靜慮是心學的自性,般若是慧學的自性,精進通于叁學。因此,以六度能使叁學究竟圓滿,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成就叁學。
以下總的教誡應重視六度數量決定的道理。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蜜。】
此句實際是上述六種觀待道理的總結。
如是應當以何等殊勝之身、圓滿哪些自利他利、安住何種大乘中、由具備哪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種學處,能圓滿如是身、如是二利、如是大乘,能統攝如是方便、如是叁學的妙法,須知即是六波羅蜜多。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對這總攝菩薩一切修要的大總綱,乃至沒有獲得廣大定解之前,應當不斷思惟,直到獲得決定爲止。
“廣大定解”,是學習這一科所應達到的目標。“廣大”,是指認識到一切菩薩的修要全都含攝在六度中,猶如百川同歸大海,由此方知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總綱。
總的必須認識“萬行歸六度”、“六度開萬行”。“萬行歸六度”,是由思惟以上內容,而認識到菩薩萬行的關要完全攝于六度中;“六度開萬行”,即由此廣大定解積極趣入六度,開展菩薩道的無量修行,此內容將在下一科判中廣說。
巳二、獅子賢論師對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觀點的解釋分叁:一、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 二、就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量決定 叁、就隨順成熟有情數量決定
午一、就斷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數量決定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最初不讓我們出離生死的主因有兩個,即貪著資財與貪著家室。其能對治即是布施和持戒。以布施能遠離對資財的貪執,以持戒能遠離對家室的貪執。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複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衆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雖然暫時出離了,但修道不能究竟而中途退墮的因素也有兩個,即由于遭遇有情的邪行和衆苦而生厭離,以及由于長期修持善法而生厭離。其能對治即是安忍和精進。
【以耐衆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爲扼要。】
依靠忍耐衆多勤苦和他人的損害,經曆無量時間猶如一日,善能了知並修習勇悍之法,如果多修多煉而發起安忍、精進,便能對治退墮之因,此極爲扼要!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于少艱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于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不僅長劫修持菩薩諸行,即便現在修一些善行時,由于對少許艱辛忍耐力薄弱,對所修之道沒有大的勇悍心,以致最初趣入的人雖然很多,但中途能不退轉的實爲罕見,這些都是由于沒有修習忍辱和精進的教授所導致的。
【又于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107]。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
另外,在修道中間雖然沒有退轉,但有二種失壞修道的因素,即內心散亂不安住于善所緣以及顛倒取舍的惡慧。此二者的能對治,即是靜慮和般若。
以下說明爲何散亂和惡慧是失壞善法之因。
【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
佛說以散亂心修習念誦等沒有大的義利之故。
這是以散亂會失壞善法的理由。即以散亂心行善,勢力薄弱,雜諸妄念,利益極小。
【若于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于粗顯取舍之處,亦起錯誤顛倒行故。】
如果對內明叁藏法義不具備簡擇的智慧,即使對粗大、明顯的取舍處,也會錯誤顛倒而行持之故。這是以惡慧失壞善法的理由。即沒有智慧而顛倒行善,不但無益而且有損。
因此,只是修忍辱、精進使自心不退轉還不足夠,還必須修習靜慮、般若,才能保證善行不失壞。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108],數量決定。】
以上是依斷除所對治品的能治法,說明六度數量決定。
小結:
斷除所對治品的能對治法(有法),需要六度,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最初障礙超出生死、中間退墮、最後失壞的因緣決定只有六個,其能對治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貪著資財而不能超出生死,須以布施對治;貪著家室而不能超出生死,須以持戒對治;雖已出離資財和家室,但因衆生的邪行及衆苦而生厭離,致使中途退墮,須以忍辱對治;由于長期修持善法加行而生起厭離,以致退墮,須以精進對治;雖無退墮,但以散亂心不能安住善所緣而失壞善法,須以靜慮對治;雖無退墮,但以邪慧失壞,須以般若對治。若無六度,則不能如是對治,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二、就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量決定
【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從能成辦一切佛法的根本扼要——止觀來衡量,六度數量決定。因爲:前四度爲定資糧,依靠這四度能成辦不散亂的靜慮度;又依此靜慮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
小結:
一切佛法的根本扼要(有法),以六度能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以靜慮體性的寂止和智慧體性的勝觀堪能成辦…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