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佛法功德,而成就止觀須依六度,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以施、戒、忍、進四者成就不散亂的靜慮,故爲叁摩地資糧;依于靜慮體性的寂止成就勝觀,故是智慧資糧。若無六度則不能如是成就。
午叁、就隨順成熟有情數量決定
【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叁義同。】
“第叁義”指“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
從隨順成熟有情的方面衡量,六度數量決定,此與上面所說的第叁義相同。
【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對于六度引發定解,最爲切要。】
以上是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所承許的觀點,本論按照獅子賢論師在《般若八千頌與現觀莊嚴論對照廣釋》中的安立而解說,這段內容對于六度引發定解最爲切要。
辰二、兼說次第決定分叁:一、生起次第 二、勝劣次第 叁、粗細次第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叁。】
巳一、生起次第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屍羅善防惡行,則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于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六度生起的次第:若能布施,對資財不顧戀、不貪著,便能受戒;若具足戒律,防護叁門惡行,便能安忍怨敵的損害;若有安忍,心不厭舍一切難行,修道退轉的因緣微少,便能引發精進;若能晝夜勤奮精進,便能引發正定,內心堪能安住善所緣;若心一緣專注而不散亂,便能如實通達真實。
從反面觀察:以貪著受用之故,便無法舍家受戒;以不能禁止身口意諸惡行之故,便無法安忍損害及衆苦;以不能安忍衆苦之故,便無法發起精進;以不能恒時精進行善之故,便無法成辦一緣安住的靜慮;以不能一緣安住之故,便無法生起通達真實的智慧。因此,六度以前前爲因便能生起後後,若無前前則無法成辦後後。
因此,以前因後果排列次第,決定是從布施排至般若。
巳二、勝劣次第
【勝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六度勝劣之次第,即:依次前前比後後微劣,後後較前前殊勝,因此先說微劣者再說殊勝者。
世間雖有布施者,但能嚴禁自己身語意造惡者更爲稀有,因此布施爲下品,持戒爲上品;嚴禁惡行雖難,但受傷害時心能安忍不動更難;安忍雖難,但恒時于善法發起精進更難;恒時精進雖難,但以叁摩地令心調柔更難;成就四禅、四無色界心雖難,但以智慧證悟真谛更難。所謂易修,即煩惱粗重時也能修;所謂難修,即要求煩惱微薄、功德廣大。因此,以劣勝排列次第,一定是從布施排至般若。
此外須知,此處的勝劣只是針對同一人的事、意樂、所依而說。如果身份不同,則後後超勝前前並不決定,比如,資糧道菩薩的持戒不如登地菩薩的布施殊勝。而且,這只是從大體上安立,如果事相不同,則六度不決定前劣後勝。比如,斷不與取不如布施身命殊勝,稍稍精進行善不如安忍大的損害殊勝。
巳叁、粗細次第
【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爲微細。】
粗細的次第:“粗”指前前比後後容易趣入、容易行持,所以行相粗顯;“細”是後後較前前難以趣入、難以行持,因此較前前微細。
比如布施,上至總統下到屠夫都能趣入,所以容易了知也容易行持,其行相最爲粗顯。相比之下,持戒則較微細,而安忍又比持戒更細,如此越往後者自性越微細,最後的般若最爲微細。因此,若以粗細程度排列次第,決定是從布施排到般若。
【《莊嚴經論》雲:“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大乘莊嚴經論》說:依前前而引生後後的緣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的緣故,以前前粗顯、後後微細的緣故,而宣說如是次第。
世上最善妙的話語,佛陀皆已說盡;世上最准確的法相,佛陀都已善爲安立。佛語字字句句都體現了大智慧。佛以盡所有智照見一切差別相、一切緣起、一切道,因此宣說了六度總綱。我們學習四谛,從最初的鹦鹉學舌,到學習大論之後,知道僅僅“苦集滅道”四字,就包含了如海般深廣無量的法義。同樣,此處佛說六度,具有種種數量決定、次第決定的道理,成爲攝盡一切菩薩道修要的大總綱。對此,越往後面越能充分體現。
附錄 一: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一百一十苦文
此中菩薩于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于諸有情修悲無量。何等名爲百一十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
複有二苦。一欲爲根本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二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于自體執我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
複有叁苦。一苦苦,二行苦,叁壞苦。
複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二斷壞苦,謂由棄舍衆同分死所生之苦。叁相續苦,謂從此後數數死生展轉相續所生之苦。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複有五苦。一貪欲纏緣苦,二瞋恚纏緣苦,叁昏沈睡眠纏緣苦,四掉舉惡作纏緣苦,五疑纏緣苦。
複有六苦。一因苦,習惡趣因故。二果苦,生諸惡趣故。叁求財位苦,四勤守護苦,五無厭足苦,六變壞苦。如是六種總說爲苦。
複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複希求而不得苦。
複有八苦。一寒苦,二熱苦,叁饑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惱苦,謂無系等諸外道類,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虻等觸,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複有九苦。一自衰損苦,二他衰損苦,叁親屬衰損苦,四財位衰損苦,五無病衰損苦,六戒衰損苦,七見衰損苦,八現法苦,九後法苦。
複有十苦。一諸食資具匮乏苦,二諸飲資具匮乏苦,叁騎乘資具匮乏苦,四衣服資具匮乏苦,五莊嚴資具匮乏苦,六器物資具匮乏苦,七香鬘塗飾資具匮乏苦,八歌舞伎樂資具匮乏苦,九照明資具匮乏苦,十男女給侍資具匮乏苦。
當知複有余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叁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
一切苦中複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現緣所生苦。
廣大苦中複有四苦。一長時苦,二猛利苦,叁雜類苦,四無間苦。
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叁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攝苦。
邪行苦中複有五苦。一于現法中犯觸于他他不饒益所發起苦,二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發起苦,叁即由現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五由多發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所受當來諸惡趣苦。
流轉苦中複有六種輪轉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叁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六財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謂先爲王後爲仆隸。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爲父母乃至親屬。後時輪轉反作怨害及惡知識。財位不定者,謂先大富貴後極貧賤。
不隨欲苦中複有七苦。一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二欲求端正不隨所欲生醜陋苦,叁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五欲求大力不隨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七欲求勝他不隨所欲反爲他勝而生大苦。
違害苦中複有八苦。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叁饑儉逼惱之所生苦,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五曠野崄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六系屬于他之所生苦,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八殺縛斫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
隨逐苦中複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叁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一切種苦中複有十苦。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叁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是名五苦。複有五苦。一逼迫苦,二衆具匮乏苦,叁界不平…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