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P35

  ..續本文上一頁須日夜不斷地激勵自己精進,毫無疲倦地修持。精進即是這一切(指靜慮和智慧)的根本。

  自利是以智慧獲得解脫,智慧要依靜慮産生,而靜慮又依精進引生,因此成辦自利必須依賴智慧、靜慮、精進叁度。

  【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因此,修持自他二利決定要依六度,數量決定。

  【如雲:“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菩薩精勤利益有情之時,修習施舍饒益他人;又以持戒不損害有情,遠離殺生、不與取等惡業;他人損害也不報複,仍然以安忍而作利益。因此,成辦利他必須依賴前叁度。修習靜慮,令心安住所緣;依定修持智慧,令心解脫;二者的根本或所依即是精進,因爲依靠精進便能令心入定而修持勝觀。因此,須以後叁度修持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

  【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迹[101],解脫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則于寂止不致誤爲毗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于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所說的“住”和“脫”,應當辨別其各是何者的結果:心安住所緣是修習靜慮的結果,解脫生死是修習智慧的結果。若能辨明這二者的差別,就不致于把寂止誤認爲勝觀。比如,有人認爲自己護持心的程度很深,其實這也只是靜慮的一部分。因此,應對六度圓滿之體求得定解。

  若對六度圓滿的體性獲得定解,則不會産生各類修行上的偏差,即不會把寂止當成勝觀,不會以智慧而舍棄方便,不會偏于自利,也不會忽視前前而只重視後後等等,有很多必要。

  小結:

  自他二利(有法),須以六度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布施而不損惱他人並且達到究竟的緣故,而成辦他利;依靠不倦的精進,令心安住所緣並以智慧修習解脫之故,而成辦自利。能成辦二利的正因在六度之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對此成立的理由:

  要成就利他,最初將有情攝受爲眷屬,須依惠施財物的布施;其次,行持遠離損惱的布施,須依持戒;持戒要達究竟,須依遭人損害而不報複的忍辱。要成就自利,須依能解脫二障的智慧,智慧又須依賴堪能如欲安住所緣的靜慮引發,而定慧二者的所依即是精進。若無六度,則不能成辦二利,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叁、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先以財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爲損惱,且忍怨害,于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于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依于靜慮以神通等”:靜慮是引發神通等的正因,引攝衆生必須依靠神通等方便。

  首先通過惠施財物遣除有情的匮乏,其次不損惱有情,並且忍受怨敵傷害而不報複,對饒益有情的事業發起精進、心無疲厭,依靠靜慮運用神通等引攝衆生的心,使他生起信心,一旦堪爲法器,便以智慧爲他說法斷除疑惑,使其解脫。因此,從引發圓滿的利他而言,須依六度,數量決定。

  【如雲:“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以無貪施舍有情所需的物資,令其受用不匮乏;以持戒不損害有情;以忍辱遭受有情傷害時不生嗔心,堪能忍耐怨害;以精進對行持利他之事心無疲厭;以靜慮顯現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並且歡喜;以智慧能爲所化善說聖法,由此成辦他利。如此精勤利他,暫時也能自然成辦自利,究竟能讓自己獲得無上菩提。因此,依靠六度能任運産生自他二利。

  小結:

  圓滿利他(有法),須以六度成辦,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既以布施財物遣除他的貧窮,又不對他作損害,又在他損害自己時能夠安忍,又對行持利他之事心無疲厭,又以神通使他生信,又以佛的善說解脫他的相續,由此必能圓滿成就他利。對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要做到讓所化不匮乏,需要布施;要做到不損惱他人,需要持戒;要做到他人損害時安然忍受,需要忍辱;要做到行持利他事業何時也不厭離,需要精進;要做到以神通等令他人信服,需要靜慮;要做到相應法器而善說開導,需要智慧。因此,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利他,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以下是對于前二種觀待道理總的教誡。

  【此二頌[102]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這兩頌說到修持自他二利不可不依仗六度,如果對六度能引發自他二利的道理獲得定解,就能殷重修習六度。

  午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量決定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衆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103],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一、對于已獲的財位無所貪著,對于未獲的財位心無希求,由此便能不顧戀財位。

  二、不貪財位,則能守護好學處,受持戒、恭敬戒。

  叁、依靠有情和無情所引生的衆苦都能安忍,故而不起厭離。

  四、修持善法內心勇悍無有厭倦。

  五、六、修持奢摩他的無分別瑜伽和毗缽舍那的無分別瑜伽。

  以這六事攝盡了一切能趣入大乘的行爲,這些是由六度依次引發的,此外不需更多。

  【如雲:“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惟此。”

  “不樂著受用”:對內外一切受用不歡喜、不貪著。

  “極敬”:對戒律極其恭敬,連微小的惡作罪也不造作。

  “二無厭”:對依有情和無情所生的衆苦不生厭離,以及修持善法無有疲厭,即是安忍和精進。也就是,依靠安忍而能忍受有情的損害與種種苦行,依靠精進饒益一切有情,任何難行都能行持,心無疲厭,並且發起無量精勤。

  “無分別瑜伽”:以靜慮一緣專注而安住的無分別瑜伽,及以智慧對諸法都無分別的瑜伽。

  “諸大乘唯此”:一切菩薩的行爲唯一是此六者,大乘行爲盡在其中。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棄舍六度,實爲相違。

  由于趣入大乘的行爲唯一是六度,因此,欲趣入大乘卻舍棄六度,實際是自相矛盾。

  小結:

  一切大乘道(有法),以六度能歸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爲:不貪著受用而恭敬學處,安忍依有情、無情所生之苦,于一切大乘道心不舍離,從而修行止觀所攝的一切聖道,由此將圓滿一切大乘。對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爲:對受用不歡喜、不貪著,須依布施;恭敬學處而如理守護,須依持戒;對于依靠有情和無情所生之苦不生厭離,須依安忍;作任何善法加行不生厭離,須依精進;以寂止不分別,須依靜慮;以勝觀不分別,須依智慧。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一切大乘道,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大乘莊嚴經論》中用的是“道”字,此處解釋爲方便。以下依次解釋每一度分別是何者的方便。

  【謂于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舍離彼貪故。

  對已獲得的境界受用心無貪欲的方便(道),即是行持布施,通過修布施便能舍離對受用的貪欲之故。

  【諸未得境爲得彼故功用散亂[104],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刍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爲了追求未得到的境界受用,而引起勤作的散亂。能防止這些散亂的方便,即是持戒。因爲若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事業的散亂都不會産生。

  凡夫散亂習氣嚴重,分別心沒有約束時,會不斷向外攀緣、散亂。佛製定戒律,禁止了一切導致散亂的因緣,若能安住佛製學處,就不會趣向散亂、行持無意義之事。比丘戒斷行的學處圓滿、廣大,若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無意義的散亂都可以遮止。

  【不舍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不舍棄有情的方便,即是能堪忍,因爲修習安忍便能不厭離怨敵損害等一切苦惱之故。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增長善根的方便即是精進,由發起精進能令善根輾轉增長之故。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

  淨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後二度——靜慮和般若,因爲以靜慮能壓伏煩惱障、以般若主要能淨除所知障之故。

  【故六度決定。

  一切種類的方便,都包含在六度中,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如雲:“不貪諸境道,余防爲得散[105],不舍有情增,余二能淨障。”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不貪五欲境界的正道即是布施,因爲舍與貪相違,施舍了一切所有,心也就無貪無執了;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內心散亂的正道,即是持戒,因爲持戒可以約束自心,不令心趣入追求、經營世間瑣事的散亂中;當有情以各種邪行損害自己時,能夠不舍棄有情的正道,唯一是安忍;令善根不斷增長的正道,即是精進;剩…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