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病人,我認爲是母親嗎?看見病人臥床呻吟,我是見母親受苦而于心不忍嗎?我是恭敬承事護理母親嗎?
或者你是一位老總,在你眼裏,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親還是下賤的傭人呢?如果都是母親,爲什麼沒有體貼、關懷之心呢?
再看,家裏的老鼠、門外的大黃狗,眼前最討厭、最瞧不起的人,你認爲是母親嗎?
所以,要先從自己身邊做起,一邊思惟,一邊改變觀念。假如對周遭的人都不認爲是母親,又說一切有情是我母,這不是相違嗎?如果認爲這是壞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棄,還說要擔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擔,豈不是自相矛盾?
既已了知須在心上串習,就應當從自己的家人、同事、身邊的道友開始,切切實實地修心。推而廣之,須知一個團體的人都是母親,其次,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人都是母親,地球上六十多億人都是母親。不僅是地球上的有情,事實上,浩瀚無際虛空界中還有無量世界,每個世界都有無量有情,緣此思惟:無數世界中的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這樣,從心裏真正認定有情都是慈母,遣除有情不是母親的邪執。
當真正生起“知母”定解時,即使只是布施旁生一口飯,但想的是普天下所有母親,由于意樂是緣無量法界衆生,就有等同法界衆生數量的功德。所以,修持大乘道時,有情是和諸佛同等重要的所緣,這非常關鍵!
假如見到每一位衆生,都能從心底深處認爲“他是大恩母親”,則自然容易發起“我要爲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來,不論任何有情,下至一頭豬、一只狗,都會執爲是自己“最珍愛的母親”,如此不僅不會舍棄他,而且會以他爲所緣境來成就佛道。
未二、修習念恩分六:一、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二、今生也救護之理 叁、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四、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五、總攝要義的修法 六、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二、修念恩者。】
申一、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于現世母修,速疾易生。】
修好了一切有情都是母親之後,如果首先緣今生的母親而修習,就容易迅速産生念恩之心。
如果起初,就緣前世母親觀修,則因時間久遠,我們無法回憶起前世母親的形象與將護,如此則不易生起念恩的感受。然而,今世母親與自己關系最近,母親從小到大如何慈愛自己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心前時,便會生起強烈的感受。以此爲基礎,再轉緣其他老母有情而修,則較易生起念恩之心。
【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惟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爲我母過諸數量。】
按照博朵瓦認可的方法來修持,即首先在心前明顯地觀想今生母親的相貌,然後多次思惟:不只是今生,而是從無始生死以來,就曾經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
申二、今生也救護之理
【如是此母爲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而且,這位母親多世做母親時,我們的一切損害,她都千方百計去救護,我們的一切利樂,她都盡力去成辦。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
特別是在今生,母親自從懷了我們,十個月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我們。她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爲,讓我們不受損害,飲食、起居、身體的活動等都異常小心。
《心地觀經》說:“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于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臥受諸苦。(從我們受胎直到十月胎滿降生期間,母親行住坐臥所受的苦惱,不是用語言所能描述。即使得到五欲之樂、飲食、衣服,母親也不生愛念,而時時刻刻憂念我們。爲了不讓我們在子宮裏受苦,她在吃喝、穿衣、走路時處處注意。)”
【次産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
我們剛誕生時,像黃毛小猴一樣難看,但在母親眼裏,卻是天底下最可愛的孩子,把我們抱在溫暖的懷裏,捧在手心,百看不厭。
《心地觀經》說:“若産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生産之時,母親遭受巨大的産難,猶如百千利刃屠割身體,心識迷惑,不辨東西南北,此時母親全身疼痛難忍。一旦孩子産下,母子平安,母親就像貧女獲得如意寶一般歡喜無比。孩子發出聲音時,母親就像聽到妙音一樣喜悅。)”
【哺以奶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母親以乳汁養育我們,一調羹、一調羹地喂我們吃飯,親手爲我們擦鼻涕、屎尿,以種種方便毫不厭煩地精心養育我們。
《心地觀經》說:“以母胸臆而爲寢處,左右膝上常爲遊履,長養之恩,彌于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我們幼時常常在母親懷裏安然休息,在母親的左右膝蓋上爬來爬去。母親的雙乳就像甘泉一樣,及時地養育我們,從沒有枯竭之時。母親長養之恩,充滿天空;母親憐愍之德,廣大無比。)”
申叁、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當我們饑渴時,母親會趕緊准備飲食,即便在餐桌上,她還是全心全意地愛護我們,總把好菜夾到我們碗裏,自己不肯吃。看到我們飯量減少,她就憂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爲我們做保暖的棉衣。我們缺錢時,就給我們錢。尤其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爲了供我們上學,她省吃儉用,甚至爲我們將來成家,還要存一大筆錢,這些都是母親自己不舍得受用的。
申四、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予。】
而且,我們成長所需的衣服、飲食等資具,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從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飯菜、交多少學費、買多少書本,而這些都是母親受盡千辛萬苦得到後,才給予我們的。
從我們能站立開始,母親一步步扶著我們走路。從我們會叫“媽媽”時,母親就開始教我們說話。她看著我們長大,憂心我們的教育,經常親自教導我們寫字、算數、讀書。每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母親總是那個可以依靠、盡心盡力幫助我們的人。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甯肯自死,較其子病甯肯自病,較其子苦甯肯自苦,出于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
如果孩子有生病等的痛苦,母親真心願代孩子受苦。孩子身體稍有不適,母親就焦急萬分,恨不得把孩子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若孩子有個叁長兩短,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
總之,母親對孩子的一切痛苦,都真心願意代受,只要有可能,就會想盡辦法遣除孩子的痛苦。
申五、總攝要義的修法
【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
總之,母親用盡自己的知識、能力,只要有利樂,無不爲我們成辦;凡是有損害、痛苦,無不爲我們遣除。對這個道理,應當專一思惟。
我們若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親還在前世無數次做過母親。甚至在我們做小雞時,她也曾是用雙翼保護過我們的母親;在我們做小鳥時,爲了撫養我們,不管路有多遠、有多危險,哪怕勞累至死都會爲我們覓食。
如是思惟母親在前世對我們的慈愛,會使觀修變得更加寬廣。
申六、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惟虛言真實生者,次于父等諸余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親心,則于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于怨敵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爲先,漸廣修習。】
如是修持之後,若念恩心並非虛言,而是真實生起了,則繼而對父親等其他親友,也應如上所說一般修習知母。其次,再對一般人觀修知母,若也能生起如對母親般的念恩心後,就可轉緣怨敵觀修。若對怨敵也生起了如待母親之心,接下來就緣十方有情觀修,首先知母,然後漸次推廣修習。
此處須知:對母親的念恩不可與貪執混淆。即便修到眼淚不斷流淌,仍須不斷觀修。關于知母,若精通理論後再觀修,則修力更強。
未叁、修習報恩分四:一、若舍諸母則無有慚愧 二、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叁、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四、呵斥不報恩贊歎報恩
【叁、修報恩者。】
修悅意相的第叁步,是修報恩。
申一、若舍諸母則無有慚愧
【如是惟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
除了因爲轉世,而彼此不能認識之外,實際衆生是前世對我有大恩的慈母。
“轉生死”是不能相識的原因。凡夫都有健忘症,從小一起讀書的同學,事隔幾十年,對方的名字、相貌都會在記憶中消失。何況彼此經曆一次次轉世,改頭換面之後,就更認不出是自己前世的母親。
雖沒有宿命通,見不到前世,但佛語證實衆生是母親,不能因爲自己忘記,就否認他們曾做過母親的事實。
【彼等受苦無所依怙,舍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于此?】
這些前世的母親正沈溺在苦海中無依無靠,若舍棄無量母親不管,只求自己解脫,則沒有比這更無慚無愧的了!
我們不能因爲母親改變了形相就不報恩。比如,今世的母親年老時,面貌已非,但誰會不認母親而舍棄呢?
有人說:今生的母親不論形相如何改變,我都能認識,但前世的母親根本記不起來,爲什麼要報恩呢?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