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學論》說:當一切心[38]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集學論》中說:應以一切心思惟《金光明經》中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下至以讀誦詞句來修。
按照寂天菩薩的開示,上等修行者須一切心思惟修習慈心,下等者則應讀誦詞句而修。
【其文爲“以此金光勝鼓音,遍于叁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匮乏苦苦願息滅”等。】
《金光明經》中這段經文有一段不可思議的來曆。
當年,妙幢菩薩在佛前聽法之後,歡喜踴躍,他專心致志地思惟,回到自己的住處。
當晚,他夢見一面巨大的金鼓,如太陽般金光燦爛。在大光明中,他目睹了十方無量諸佛安詳端坐在寶樹下的琉璃寶座上,無量百千大衆圍繞,諸佛正在演說妙法。
這時,有一位婆羅門用木棒擊打金鼓,發出巨大音聲,演說微妙偈頌,闡述忏悔之法。
妙幢菩薩聽後,都銘記在心,系念而住。
天亮後,他在無量百千大衆圍繞下,帶著各種供品走出王舍城,登上靈鹫山,來到世尊的住處。頂禮佛足後,布置各種香花,右繞叁匝。
妙幢菩薩合掌恭敬,陳白佛言:“世尊!我夢見婆羅門手拿木棒擊打金鼓,發出洪亮音聲,演說微妙偈文,闡明忏悔妙法。我能一一憶持,唯願世尊慈悲,聽我訴說。”
然後,妙幢菩薩複述夢中所聞偈頌,演出一段《夢見金鼓忏悔品》,慈悲偈文就是其中的一段。
未二、引經文具體解釋分二:一、祈願衆生獲得世間安樂 二、祈願衆生獲得出世安樂
以下解釋慈悲偈文的意義。念誦時,應隨文發願,不要有口無心。邊念誦,邊依經文發起給予衆生安樂的慈心,功德不可思議。
在二十頌中,前十六頌是祈願衆生獲得世間安樂,後四頌是祈願衆生獲得出世安樂。
申一、祈願衆生獲得世間安樂分二:一、祈願衆生獲得現世善果 二、祈願衆生獲得未來善果
酉一、祈願衆生獲得現世善果分二:一、願令衆生遠離痛苦 二、願令衆生獲得安樂
戍一、願令衆生遠離痛苦
一切世界諸衆生,悉皆離苦得安樂。
這是總的普願有情衆生都能離苦得樂。
邊念邊誠摯地祈願:無邊世界中的任何衆生,不論何種形態、相貌、根性、壽量,不論崇高或是卑賤,平等祈願他們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以下是從不同側面別別發願,這樣讓慈心具體化極有必要。
1、拔根缺之苦
所有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圓滿。
真切地觀想衆生六根殘缺的痛苦,發願:一切衆生諸根殘缺的痛苦都無余消盡,讓他們身相圓滿。
2、拔諸病苦
若有衆生遭病苦,身形羸瘦無所依,
鹹令病苦得消除,諸根色力皆充滿。
真切地觀想衆生的病苦,發願:若有衆生遭受病苦折磨,身體虛弱無依無靠之時,願我令這一切病苦消除,讓他們諸根重新充滿活力。
3、拔刑罰苦
若犯王法當刑戮,衆苦逼迫生憂惱,
彼受如斯極苦時,無有歸依能救護。
若衆生觸犯王法,即將遭受刑法誅戮,面臨死亡,惶恐驚怖,在如此極度痛苦之時,無有依怙,願我從極苦中救度他們。
若受鞭杖枷鎖系,種種苦具切其身,
無量百千憂惱時,逼迫身心無暫樂。
若衆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鎖,被各種刑具摧殘身體,充滿無量憂惱之時,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甯。
皆令得免于系縛,及以鞭杖苦楚事,
將臨刑者得命全,衆苦皆令永除盡。
願我能讓他們脫免系縛,不受皮鞭、木杖鞭撻之苦,即將臨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願令一切痛苦永遠消盡。
4、令離饑渴苦
若有衆生饑渴逼,令得種種殊勝味。
若有衆生被饑餓、幹渴逼迫,內心希求飲食,願我能給予他們美味佳肴、甘甜淨水,讓他們獲得飽足。
5、令離不具諸根苦
盲者得視聾者聞,跛者能行痖能語。
誠摯祈願:願盲者複明,看見五彩缤紛的世界;願聾者複聰,聽聞悅耳動聽的聲音;願跛者能自在無礙地行走;願啞者能以語言表達心聲。
6、令離貧窮苦
貧窮衆生獲寶藏,倉庫盈溢無所乏。
願貧窮衆生獲得大寶藏,倉庫裏充滿資具,應有盡有,無所匮乏。
以下總結。
皆令得受上妙樂,無一衆生受苦惱。
總之,願普天下的衆生,都能感受上妙安樂,不讓一位衆生受一分苦惱。
觀想之後,虔誠地祈願。
戍二、願令衆生獲得安樂
1、令得人天敬愛樂
受人歧視、輕蔑是一種心苦。觀察自己,別人冷眼相待都不願接受,稍被恭敬也心生喜歡,將此心推而廣之,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愛戴,永遠不受歧視之苦。
一切人天皆樂見,容儀溫雅甚端嚴。
願一切衆生都成爲所有人天喜聞樂見的對境。願他們能禮儀端雅,受人敬愛。
2、令得諸豐珍玩樂
悉皆現受無量樂,受用豐饒福德具。
祈願衆生現在都能受用無量快樂,一切受用豐裕滿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
只要有情歡喜,願我給予他們這些安樂,教導他們積聚安樂之因。願發願如是成就。
3、令得伎樂隨念樂
隨彼衆生念伎樂,衆妙音聲皆現前。
願衆生心想音樂,隨念便能現前美妙樂章。
4、令得池沼隨心樂
念水即現清涼池,金色蓮花泛其上。
願衆生心想淨水時,眼前即出現清涼水池,水面上漂浮著朵朵金蓮。
5、令得四事隨念樂
隨彼衆生心所念,飲食衣服及床敷。
願衆生無論心想何種飲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隨心所欲地獲得。
6、令得七寶珠璎嚴具樂
金銀珍寶妙琉璃,璎珞莊嚴皆具足。
願衆生希求的金、銀、珍寶、琉璃、璎珞等莊嚴飾品,都能具足。
7、令得美名和睦樂
勿令衆生聞惡響,亦複不見有相違,
所受容貌悉端嚴,各各慈心相愛樂。
祈願:一切時處不讓衆生聽到下至一句惡名,也不讓他們彼此産生矛盾。願衆生常獲美名,與人和睦相處。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莊嚴,彼此以慈心互相愛樂。
我們應當如是祈願世界祥和、沒有诤論。
8、令得資具隨心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隨心念時皆滿足。
祈願:衆生需要各種世間資生的安樂具時,都能隨心所欲得到滿足。
9、令得無貪樂施樂
所得珍財無悋惜,分布施與諸衆生。
祈願:人人不吝珍財,都能慷慨施予衆生分享。
大乘經論中常說施者遠比受者安樂,普願衆生都能獲得這種安樂。
10、令得香花隨意樂
燒香末香及塗香,衆妙雜花非一色,
每日叁時從樹墮,隨心受用生歡喜。
祈願:不論是焚燒的燒香、香末,以及塗抹的塗香,或者每天叁時從枝頭上飄落的衆妙雜花,衆生都能隨意受用,恒時歡喜。
11、令得供養叁寶樂
普願衆生鹹供養,十方一切最勝尊,
叁乘清淨妙法門,菩薩獨覺聲聞衆。
普願衆生都能虔誠普供十方諸佛、叁乘微妙聖法以及聲緣菩薩聖僧。
供養叁寶,以叁寶不可思議加持力、供養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議緣起力,可以獲得殊勝安樂。但願一切信不信佛的衆生,都能皈依叁寶,獲得此上妙安樂。
酉二、祈願衆生獲得未來善果
不僅要祈願諸母有情現世安樂,還要祈願他們來世安樂。修習慈心時,不必限製,應盡量擴展心量,才盡性稱性。譬如,要善待某人,把善心推至無限,應是所有暫時、究竟的安樂都願給予他,若只願給予部分,心量就不圓滿。
1、令得不生八難樂
“八難”即八無暇。衆生處在八無暇中,沒有機會修學佛法,這是真正的苦難,故名“八難”。
試想:今生若不解脫,來世又不得暇滿人身,則無法成辦任何暫時、究竟的利益。所以,普願天下諸母有情來世都能得到暇滿人身。
常願勿處于卑賤[…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