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全都是诳。
總之,若破不了名利關,诳在在處處都會現行。究其根源,都是被虛榮所害,如果爲人正直,淡泊名利,這個诳又從何而起?
8、雲何爲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
什麼是谄?以蒙騙他人爲動機,外現各種恭敬、柔順的儀表,作各種體貼、承事的行爲,以險曲[80]爲性。此句當中,“爲罔他故”是動機,“矯設異儀”是手段。
能障不谄,教誨爲業。
谄的作用是能障礙不谄媚和接受教誨。
謂谄曲者,爲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爲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谄曲者爲了如漁夫捕魚、獵人籠鳥般網帽他人,便放低自己而隨順當時的情況,見機行事,矯設很多身口意的方便,目的就是爲了取悅對方或者隱藏自己的過失,以心地不正直的緣故,不能受持良師益友的教誨。
谄曲是教育學的一大難題,人心如果谄曲,會障礙直心流露,而無法忠實受持清淨的教誨。
谄是討好的心理,專門吹捧對方的優點。怎麼會有這種心態、行爲呢?就是因爲人有私心,人若無私,必定不會滋生谄媚。此谄媚如何而來?就是“爲罔他故”,比如,想博取好感、騙取信任、求得寬恕、遮掩己過、贏得青睐時,就會揣摩對方的心意,以各種方式投其所好,取媚于他。究其根源,還是以我執和我所執才生起險曲的心態,其實“網帽他”最終還是爲了滿足自我,保全自我,所以谄是自私的心理。在各種求名、求利、求取異性的場合,凡夫谄媚的一面會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爲了討好首長,求得升遷,他就獻媚說:“這些小事不用您操心,我們有義務爲您效勞。”見到首長消瘦,就說:“您爲人民嘔心瀝血,應當保重身體,人民需要你。”接待有權勢者時,總是低頭哈腰、滿臉堆笑、端茶遞水、“是是”連連,谄相可掬,這就是“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目的就是取悅對方,並非出于真誠。凡夫的面目就是如此醜陋,若不修解脫道,出離煩惱,我們就會墮在這種完全雜染的境界之中。
9、雲何爲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
什麼是害?對有情心無悲愍,以損惱他人爲性。缺乏悲愍是害心所的起因。《顯揚聖教論》說:“害者,謂逼惱有情、無悲、無愍、無哀、無憐、無恻爲體。”
能障不害,逼惱爲業,謂有害者,逼惱他故。
以害能障礙不害,而且會生起逼惱,即心存害心者會以手、石塊、刀杖或者各種製造痛苦的方式,壓迫惱害有情。
例如,隨意宰殺雞鴨等;系縛、鞭打牛馬等;對怨敵恐嚇、貼大字報、關押、批鬥、遊街等;以現代各種恐怖主義的行爲——綁架、謀殺、襲擊等,傷害他人。
如此多種的迫害、損惱,到底從何而來?這都是源于害心所。換句話說,一個人若對有情缺乏慈悲哀憐的善心,以冷酷的害心所推動就會生起此等損惱的惡劣行爲。人類一直祈盼和平、安甯,如何才能實現呢?其方法必定是推行慈悲的教育,對治人類內心的害心所,如此才會止息人類相互的傾軋迫害,否則,和平、安甯不可能真正實現。
10、雲何爲驕?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
什麼是驕?對自己所擁有的圓滿之事,比如,世間方面的年輕、健康、長壽、勇敢、富裕、具有權勢、出身高貴等,修行方面的持戒、修定、有聞思智慧、善于辯論等,深深地生起染著,以醉傲爲性。
經雲:“無正聞愚夫,見少年、無病,壽命等暫住,而廣生驕逸。”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習氣,稍有長處就好表現,非常陶醉,根源就是我執,執著我相,以“我”與“我所有法”的圓滿,而深深地染著,不由自主地緣著自己的高相而陶醉隨轉。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自盛事”是所緣,即能令自我榮耀的法,就是自我的功德相。對具有功德的我染著,就是驕,即一種貪炫自德的心理。以所緣不同,驕可以分爲六種,即無病驕、少年驕、族姓驕、色力驕、富貴驕、多聞驕。廣義而言,凡是內心染著自己的所長,就是驕心。
現代女性如果容貌姣好、嗓音優美、有財富權勢、有體面的丈夫、學曆高、能說流利的外語、寫得一手好字,都會成爲可驕之處。比如,有些相貌稍爲出色的女性,常會攬鏡自照,自我欣賞半天,外出時常常趾高氣揚,神情高傲,好似萬花叢中的牡丹,自我陶醉,一直隨著高相而轉,這就是驕煩惱猛利的現行。當自己具足某種圓滿、功德或一技之長時,應觀察自己緣著能展示自我的法時,是何種心態?若是深生染著,自我感覺良好,輕飄飄、醉醺醺,這就是驕,一定要殲滅這種驕敵。
能障不驕,染依爲業,謂驕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驕的作用是能障礙不驕,而且成爲一切雜染法的依處,換言之,一個陶醉在良好自我感覺中的人,必定會生長一切雜染法。對此如何認識呢?請觀察自己處在醉傲的狀態時,最愛什麼人?是否最愛自己?如此強烈地愛執自我,肯定是生長雜染法之因,以我執是雜染法之因的緣故。
酉二、二種中隨煩惱
11、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
什麼是無慚?不顧及自己人格,並且輕視和拒絕賢善,是它的體相。
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無慚的作用是能障礙慚恥之心,能生長一切惡行。
不但對自己的人格無所顧忌,而且對賢善有德之人無所畏懼地隨意輕蔑,對賢善之法也輕視不敬重,絲毫不知慚恥和悔改以往的惡業,由此就會障礙慚恥,生長一切惡行。孟子說:“恥之于人大矣。”人一旦喪失恥心,就會淪爲禽獸。
《阿毗昙論》說:“何謂無慚?若自作惡內心不悔,是名無慚,複次無慚,若人無慚,于可恥法不恥,于惡不善法不恥,是名無慚。(什麼是無慚?如果自己造惡之後,心裏不追悔,這名無慚,而且,如果對可恥之法不恥,對不善法不恥,就名無慚。)”
12、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
什麼是無愧?即不顧及世間的公衆輿論以及他人的非議與責備,崇拜尊重暴惡之行。諸如崇尚迷亂、腐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崇尚暴力,都是無愧。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無愧的作用是障礙愧,生長一切惡行,即對世間輿論無所顧忌,崇重暴惡,對自己的罪過毫無羞恥感,由此障礙羞愧,生長一切惡行。
《阿毗昙論》說:“何謂無愧?若自作惡,不羞他人,是名無愧。複次無愧,若人不愧,于可羞法不羞,于惡不善法不羞,是名無愧。(什麼是無愧呢?如果自己造惡,在他人前不知害羞,就名無愧,而且若人不知慚愧,對應當羞恥之法不羞恥,對不善法不羞恥,也名無愧。)”
無慚與無愧此二煩惱,遍于一切不善心,一切不善業都是以無慚無愧而造就,其範圍比小隨大,比大隨小,所以名中隨煩惱。此二者的差別:無慚是不自羞恥,無愧是不羞于人。
酉叁、八種大隨煩惱
13、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什麼是掉舉?令心于所緣境不得寂靜,這就是掉舉。由于心不寂靜,所以能障礙內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的行舍與所修的奢摩他。
掉舉是浮躁不安的心理,修寂止需要內心寂靜,如果心浮氣躁,就會障礙奢摩他的成就。
14、雲何昏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
什麼是昏沈?令心對所緣境不堪能。比如,飽餐之後,身體沈重,頭腦混沌,坐著不願動,不堪能做任何事情,不久就會“呼噜呼噜”地鼓起風箱,沈沈入睡,這就是嚴重昏沈的相。
能障輕安,毘缽舍那爲業。
昏沈作用是能障礙輕安和毗缽舍那。
昏沈是一種昏昧沈重的心理狀態。我們修觀,必須要令所緣境明明曆曆地現前,才會有成就。而昏沈時所觀境不能明觀,所以能障毗缽舍那。
15、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
什麼是不信呢?對叁寶的真實事理、功德以及叁寶所具的能力,心裏不能忍可、不樂欲,以心穢爲體相。爲何不信以心穢爲性?因爲“不信”不但自己的體相是渾濁,而且能染汙其余的心心所,如同糞便自體汙穢而且能染汙其他法,所以“不信”是以心穢爲性。
能障淨信,惰依爲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不信的作用是能障礙淨信,成爲懈怠的所依,即若對叁寶不具信心,肯定會對善法,多有懈怠而不精進。
爲什麼不信者必定多懈怠呢?從反面觀察,信、欲、精進此叁者有因果關系,由信能生欲,由欲就能生起精進,法爾如此,如果數數思惟功德等,心裏忍可,自然就會生起欲,具有欲後,就能對善法勇悍歡喜。相反,若對叁寶的事實、功德、能力等,心中不具清淨的信心,也不可能生起希求心,內心自然産生懈怠的趨勢。因此,對治懈怠,應當在因上著手,找到能生起精進的方便——必須重視思惟叁寶的功德。比如《廣論》在引導學人進入每一道支之前,都是先說功德、過患,讓學人先緣功德、過患數數思惟,生起信、欲、精進,道理就在此中。《辨中邊論》說:“爲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16、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
什麼是懈怠?對所應修之善與所應斷之惡,懶惰不做爲性。
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懈怠的作用是能障礙精進,增長一切染汙,因爲懈怠者整天耽著睡眠、躺臥,如此串習成性,唯滋長懶惰而已,于聞思修行或者利他事業,很難生起勇悍之心。又由于懈怠而不修應修之善法,不斷應斷之惡法,如此必然會天天增長種種染汙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