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主要指第六意識。
午二、識之差別分二:一、受生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識”分爲因位識和果位識:造業之後第二刹那業習氣所熏的識,是因位識;由習氣成熟而受生時的識,是果位識。前者在種子位,後者在異熟位。
未一、受生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此複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而且,如果愚蒙不知從不善業起苦苦果(業果愚無明),由此造作增長諸不善業(墮惡趣行),此業習氣所熏的現法之識,即是因位識。
這是按照從無明起行、又由行生識的生起次第而作解釋的。其中,“無明”是指對“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這一法則愚蒙不知,以此愚蒙爲因,造作增長諸不善業,在造業的第二刹那,由業習氣所熏的現法之識,即是因位識。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于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依于此因位識中習氣成熟的勢力,而于來世在惡趣處結生的識,是果位識。
舉例說,某人在貪汙受賄時,蒙昧不知“此是不善業,必感惡趣苦”,是業果愚。雖然在造作貪汙受賄的第二刹那,業已息滅,但此業習氣熏在現前的識中,此時的識,即是因位識。臨終時此業習氣成熟,妄見有人送禮而收取,神識受拘礙生嗔,當即墮入餓鬼胎中,此時生起的識,是在餓鬼趣結生的果位識。
實際上,造作這一黑業的第二刹那,業習氣熏在因位識上,已經具有變現餓鬼根身器界的功能,次由識中業習氣成熟,便在果位轉成餓鬼的根身、器界。
以上講述了受生惡趣的因位識及果位識。下面認定受生善趣這二種識的相狀。重點應當觀察如何從無明起行,又如何由行在識中熏業習氣,及由識中習氣成熟而出現果位識的規律。
未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如是由于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爲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
受生善趣的根源是真實義愚。也就是,由不解無我義這一無明障蔽的力量,不能如實了知善趣實爲苦性,而妄執爲樂,隨著便造集福業或不動業。在造業的第二刹那,業習氣所熏的現法識,即是因位識。
可見,如果不認識欲界的欲樂和上界的樂受、舍受都是苦的自性,則無法遮除內心執取此受。由此造業會落在以下叁種情況中:一、希求後世欲界外五欲所生樂受,由此行善,造集福業;二、經由觀察五欲所生樂受短暫而無大義,便舍棄下界欲樂,尋求上界定生樂受,由此修習禅定,造集能感色界一至叁禅的不動業;叁、經由觀察定生樂受也只是壞苦自性而生起厭離,只尋求上界定生舍受,由此修習禅定,造集能感色界四禅及無色界的不動業。總之,受真實義愚蒙蔽而造集有漏業,在造作的第二刹那,便在識中熏下業習氣,能引將來善趣受生。
【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依于因位識中習氣成熟的勢力,而在欲界及上界善趣中結生的識,是果位識。
緣起圖中以猿猴表示識。如同猿猴不停地上下跳躍,識不斷地隨種種業習而在上下諸趣中輪轉。
巳四、名色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惟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余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名色當中,名是指受、想、行、識四種非色法的蘊,色是指色蘊,名色是指五蘊。色的方面,如果受生無色界,就只有色種子而沒有實際的色,此外在其它生處出現的羯羅藍、安部陀等色,應當按相應階段的體相而了知。
爲了表示名色,緣起圖中畫了一條船,上面載有許多乘客。船表示色蘊,衆乘客表示受、想、行、識四蘊。此圖還表示名與色的關系:船無人推動不能行,人不坐在船上也不能前進,二者互相起作用,缺一不可。比喻單有業識不依靠精血,並不能形成身體;而神識不加入,精血也不會形成具有眼等六根的身體。只有識與精血結合成名色時,才開始名、色互爲助緣,一方面由識的功能力,使精血逐步孕育成胎中五位,另一方面隨著色蘊演變,名也相繼出現受、想、行叁者。
巳五、六處分二:一、正義 二、斷疑
午一、正義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爲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于羯羅藍位而有。】
六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是胎生,在識進入精血而成爲羯羅藍之後,諸根將隨著名——受想行識而與日俱增,逐漸轉爲眼耳鼻舌四處,身、意二處早在羯羅藍位就已形成。
一粒種子看似微小,然而配上水、土、陽光等助緣,則會逐漸長出根、莖、枝、葉、花、果。內緣起也是如此,識與精血和合,成爲新生命的最初位。隨著時間及諸種因緣的變化,漸次長成六根圓滿的身體。在最初結生的第二刹那,已經具有身根與意根,但此時只是名色,只有經過胎藏五位,至眼、耳、鼻、舌四根成形之時,才稱爲六處。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若是不經母胎、又非卵生、濕生的化生,則在結生之時,就有諸根頓時生起,而不會有漸次長成的過程。比如,天人就是化生,這邊從人間死殁,那邊天人的六根就一時頓現。
【卵生濕生,惟除住胎,余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說。】
濕生是借助暖氣與濕的因緣受生,卵生則是蛋生,這二種生除了住胎之外,其余都與胎生相同。以上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所說。
午二、斷疑分二:一、斷除體性之疑 二、斷除界之疑
未一、斷除體性之疑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爲成就能受用者。】
若疑:名色是五蘊,六處也攝于五蘊中,二者有何差異?
答:有“得身自體”與“成身差別”的差異。比如,一粒花種在播入土地時,就獲得了花的自體,但並未形成花的差別。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花蕊、花瓣、花枝等支分,這時才成就了花的差別。同理,成就名色只是最初獲得新蘊身的自體,而成就六處則是形成了身的差別,也就是成就了色等六塵的能受用者(眼、耳、鼻、舌、身、意)。
未二、斷除界之疑
【五有色處者,于無色中無。】
五有色處,是指眼根乃至身根的五有色根。
問:無色界是否有六處呢?
答:無色界並沒有色蘊的實體,因此不顯現五有色處。此處,十二支中的六處支,主要是針對人道安立的,其它生命形態會有所差別。
緣起圖中以空屋表示“六處”。圖中畫了一間有六扇窗戶的屋子,空蕩蕩地沒有人,表示最初形成六處時,尚未生起六識,就像屋中沒有主人;而後一刹那,六識頓時生起,開始能了別外境,就像屋中住有主人了。
巳六、觸
【觸者,謂由根境識叁種和合,取[100]諸可意、非可意、中庸叁境。】
所謂觸,就是由根境識叁者和合而分判可意境、非可意境、中庸境。
《本地分》雲:“眼觸雲何,謂叁和所生,能取境界淨妙等義。”(眼觸如何呢?就是由根境識叁者和合所生,能取淨妙等的境界之義。)比如,出現一朵花,有好的眼根,又有眼識,叁者和合當即判別花的顔色、形狀,稱爲眼觸。其他耳觸乃至意觸,應隨各自的境界而了知。
緣起圖中,以男女交合表示“觸”。
【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所謂“由六處爲緣生觸”,只是一種省略的說法(因爲六處只是生觸因緣之一),完整的表達是:以根境識叁者和合爲緣而生起觸。
可以觀察叁方面:一、境不現前則不生觸,比如,不飲茶,則不會産生緣茶味塵所生的舌觸;二、根有損壞也不生觸,比如,盲人眼根已壞,雖然現前色境,也不産生緣此色塵的眼觸;叁、識不現行也不生觸,比如進入夢鄉之後,五根識暫不現行,即使在睡者耳邊響起音聲,也不生起緣此音聲的耳觸。可見,只有根境識叁者和合才生起觸。
巳七、受
【受者,謂觸取叁境[101],順生叁受,謂苦樂舍[102]。】
所謂受,是指以“根境識和合分別叁種境”爲因緣而生起的苦樂舍叁受。
緣起的涵義是“此有則彼有”,以取境爲因緣,受便隨即産生,而且取可意境則生樂受,取非可意境便生苦受,取中庸境現前舍受,毫不紊亂。
比如,近視眼看電影,在不戴眼鏡看不清銀幕光影時,由觸便産生苦受;戴上了眼鏡,能分別銀幕上精彩的表演情景時,樂受就隨之而生。又,藏人聽漢人說話,根境識和合時,不知語義,由此就生起不苦不樂的舍受,如果能判別是毀罵他的語言,當即生起苦受。又比如品嘗一道美食,舌根、舌識與味塵和合而分別味,則生起樂受;患重感冒,對味塵不敏感,樂受則不強。
總之,在現前境界的時候,由心分判了別,隨著就引生了受,而且隨著分判何種境,分判得是否清楚等,直接影響到受生起的狀況。以上講述了“以觸緣生受”的規律。
由前世種種惑業力,在凡夫身上不斷有受發生,觸可意境便…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