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P37

  ..續本文上一頁生樂受,觸不可意境就生苦受,觸中庸境則生舍受。比如,有人白天流浪街頭,夜晚睡在漏風的房子裏,這是由他自己的業力顯現了這種不悅意境界,對此境界以心分別,隨即生起苦受。觀察這一現象的前後因果,可以看到,這是由往昔無明起行在識中熏業習氣,至業習氣成熟時,就變現出這樣的觸和受。沒有宿世積下的無明、行及因位識爲因緣,則無從顯現這樣的受用。

  又如某人胃病發作時,他的身根、身識與體內境界和合而取境,當即生起疼痛。這份苦受唯一是先前自造業而自現境界、又緣境界自生分別而産生的,別人絲毫感受不到,純粹是由自身的因緣而生起受。

  緣起圖中,以箭刺入眼球表示受。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別強烈,由此表示受的行相。

  小結從果位識至受之間的緣起:

  按因果律衡量,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四支半是由前世業習氣所熏的識作爲因而感召的果報。投胎時,果位識攜帶了前世造業所播的種子,再由種子力量推動,在今生輾轉現前根身、受用等。其中,名色是身的自體,六處是身的差別,觸是境界受用,苦樂舍叁受是異熟受用,因此以身和受用二者代表一切果報內容。比如,身有高矮、美醜等差別,根有利鈍、具缺等差別;受用方面,前世造善業多,受用就如意,多有樂受;前世造惡業多,受用就不如意,多有苦受。凡此種種,都是由前世積下的無明、行、因位識爲因所變現的現世果報差別。總之,由觀察十二緣起,就能認識前世因緣和今世果報的關系。

  巳八、愛分叁:一、愛之體性 二、遣除愛因緣的疑惑 叁、愛之類別

  午一、愛之體性

  【愛者,謂于樂受起不離愛,于諸苦惱起乖離愛。

  所謂愛,就是心緣于樂受發起不離愛,緣于苦惱發起乖離愛。

  《本地分》雲:“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意即,在接觸境界而生起樂受時,就由受的力量對同類的境界欲求和合,想接觸它,享受到樂受(不離愛);而生起苦受時,就不願接觸同類境界,欲求脫離,避免苦受(乖離愛)。由此成立“以受爲緣生愛”這條規律。

  這裏要觀察,每當內心生起苦受和樂受時,是否隨即就生起乖離愛與不離愛?比如寒冬有兩間房供人使用,一間暖和,另一間冰冷。呆在溫暖的房中就不願離開,呆在冰冷的房中就想趕緊脫離。可見以受爲緣,立即就産生了愛。又比如與人接觸,能帶給你快樂的,就樂意接觸,而使你難受的,就一刻也不想接觸。

  生活中還有經驗,在觀賞了一部精彩的電視劇後,內心不斷回味。爲什麼會産生這種心理呢?就是因爲此前有過樂受的經驗,心就還想與此境和合不離。如果看到的是枯燥乏味的節目,就會立即轉頻道。像這類心理,都不是無故産生的,而是內心在按緣起律精確地運轉。總之,何處有樂受,心就不願舍離;何處有苦受,心就想盡快脫離。這是以受爲緣生愛的規律。

  只要仔細地去觀察由觸生受、由受生愛的過程,就能發現愛其實只是從因緣生的虛妄之法,並不真實。衆生由無明力妄執外境實有,隨著就對此産生感受,又由不同感受生起不同的愛。一般人的邏輯是:能帶給我樂受的,就是好的,我就喜歡;會帶給我苦受的,就是不好的,我就排斥。衆生的顛倒就在此處,完全是以主觀來評判好壞而引起貪嗔,始終不覺悟這只是由自心虛妄執著而起的煩惱。事實上,愛是迷亂的法,當愛生起時,要認清它是隨迷亂因緣而生起的,虛妄不實。切不可認以爲真,如果跟著它轉,就免不了有“取”和“有”隨之而來。

  午二、遣除愛因緣的疑惑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

  疑:是否以受爲緣都生起愛呢?

  答:不一定。“由受緣生愛”是說,只有在與無明和合時,由觸緣所生的受才産生愛,沒有無明和合進來,即使有種種受,也終究不生起愛。

  從愛這一支就開始有修行的主動權。由受是否生愛,生愛是強還是弱,都觀待于無明。在領受時生起非理作意,隨著就會生起愛;而生起如理作意,就能遮止愛的産生與增長。進一步,在領受苦樂時具有了達無我的智慧,即使由習氣力現行了愛,也能像強力製服弱小一樣速疾遮止。《入行論》雲:“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見此實性已,雲何愛不滅?”可見,現見受者空或受空而不與無明和合時,即使有受,也不生愛。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爲受用圓滿。

  因此,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如果圓滿了觸與受這二支,就是所謂的受用圓滿。

  “觸”是根境識和合分別諸境,因此是境界受用;“受”是由觸引生的苦樂舍叁種受,因此是異熟受用。二者中,只有異熟受用是真正的受用。比如,單單接觸美妙五欲,不決定有樂受。真正的樂受要觀待自心的感受,內心憂苦,即使住在舒適的天宮中,也爲苦所惱;而內心安樂,即使布衣蔬食,也是安樂感受。因此,應當尋求內心的安樂。

  午叁、愛之類別

  【其中叁界有叁種愛。

  按照叁界來劃分,愛有欲愛、色愛、無色愛叁種。

  《本地分》雲:“欲愛雲何?謂欲界諸行(諸有爲法)爲緣所生,于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雲何?謂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雲何?謂無色界諸行爲緣所生,于無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以欲愛爲例,從因相上說,是以欲界五欲爲緣所生;從自相上說,是對欲界五欲染汙希求;從果相上說,由此欲愛能生起欲界苦果。因此,欲愛的作用是能生欲界後有。色愛與無色愛依此類推。)

  緣起圖中,以酒鬼表示愛。當飲酒到一定量而生起樂受時,就會對酒耽著希求。凡夫如同酒鬼,觸到可意境生起樂受時,心就耽著其上,此即愛的相狀。

  巳九、取分二:一、取之體性 二、取之差別

  午一、取之體性

  【取者,于四種境起四欲貪。

  取,是取後有的意思。體性是對四種境起四種欲求貪著。

  午二、取之差別

  【謂欲著于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余諸惡見,惡見系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的四種差別:一、欲著在色聲等欲塵上,是欲取;二、欲著在除薩迦耶見之外的其余惡見上,是見取;叁、欲著在與惡見相連的惡戒惡禁上,是戒禁取;四、欲著在薩迦耶見上,是我語取。其中,所取是欲、見、戒禁、我語,能取是四種欲貪。

  緣起圖中畫了一只猴子企圖摘取樹上的美果,表示由貪愛引生的求取之心。

  比如,小孩每次和母親逛超市時,見到某悅意玩具,都愛不釋手。當愛加強到一定量時,就要求母親購買,母親不答應,就撒嬌哭鬧,不肯離開。這種想求取、占有的心,就是“取”。又比如,在吸毒生起樂受時,便引生愛;愛一再加強,就生起了取。在毒瘾強烈發作時,不惜傾家蕩産也要求取到毒品,就是取的狀態。

  以愛耽著某種思想或邪見,在串習加重時,也成爲取。比如進入邪教者,受到邪師、邪教熏染,在領受時生起了愛;愛進一步發展,就出現執著此邪見爲殊勝的見取。又,如果行爲上愛著種種非解脫因的邪行,執著是殊勝修行,則成爲戒禁取。

  又,凡夫都有執取薩迦耶見的我語取,開口便道“我如何如何”、“他對我如何如何”。時時將“我”記在心中、挂在口邊,就是我語取的表現。

  巳十、有分二:一、有之體性 二、有之釋詞

  午一、有之體性

  【有者,謂昔行于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

  “有”,是說往昔造業于識中熏業習氣,此後經愛、取數數潤發,而對引生後有具有大勢力。

  《瑜伽師地論》雲:“由此愛取和合滋潤,令前引因轉名爲有,即是後有生因所攝。”意即,由先前造業時所熏的業習氣與愛取和合,受其滋潤,使先前這一引因轉而稱名爲“有”,也就是已經成爲“後有生因”。此中,“引因”是指行在識中所熏的業習氣,“後有生因”是指這一引因漸增勢力而轉成能生後有之因。

  用比喻說明,以行在識中熏習氣,就像稻種植于地中;業習氣經愛、取滋潤,而具有能生後有的勢力,就像稻種經水、土潤發,已發展到非生不可的階段。比如,造地獄業在識中熏業習氣,再經愛、取數數潤發,使此業習氣的勢力強大到無可遮止的階段,則必墮地獄無疑。如果造惡之後,不知及時忏悔對治惡業,等業習氣的勢力增強到“有”支時,就難逃後有了。這就像癌細胞在初期還有辦法遮止,一旦發展到晚期,就無藥可救,必死無疑。

  午二、有之釋詞

  【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當因的勢力已增強到必定感生後有的階段時,就在這樣的因上假立果的名稱,稱爲“有”。

  緣起圖中,以孕婦表示有。雖然孕婦尚未生産,但已具有了生子的勢力。

  緣起鏈中,“由取爲緣生有”這一環,就像種子經過水、土數數潤發,就必定進展到“非生果不可”的階段。《本地分》雲:“由取力故,即令彼業于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由取的勢力,便使得彼業轉成能在彼彼生處引生識、名色等果報的狀況。)”

  巳十一、生

  【生者,謂識于四生最初結生。

  “生”,是指識在胎卵濕化四生中最初…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