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P37

  ..续本文上一页生乐受,触不可意境就生苦受,触中庸境则生舍受。比如,有人白天流浪街头,夜晚睡在漏风的房子里,这是由他自己的业力显现了这种不悦意境界,对此境界以心分别,随即生起苦受。观察这一现象的前后因果,可以看到,这是由往昔无明起行在识中熏业习气,至业习气成熟时,就变现出这样的触和受。没有宿世积下的无明、行及因位识为因缘,则无从显现这样的受用。

  又如某人胃病发作时,他的身根、身识与体内境界和合而取境,当即生起疼痛。这份苦受唯一是先前自造业而自现境界、又缘境界自生分别而产生的,别人丝毫感受不到,纯粹是由自身的因缘而生起受。

  缘起图中,以箭刺入眼球表示受。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别强烈,由此表示受的行相。

  小结从果位识至受之间的缘起:

  按因果律衡量,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四支半是由前世业习气所熏的识作为因而感召的果报。投胎时,果位识携带了前世造业所播的种子,再由种子力量推动,在今生辗转现前根身、受用等。其中,名色是身的自体,六处是身的差别,触是境界受用,苦乐舍三受是异熟受用,因此以身和受用二者代表一切果报内容。比如,身有高矮、美丑等差别,根有利钝、具缺等差别;受用方面,前世造善业多,受用就如意,多有乐受;前世造恶业多,受用就不如意,多有苦受。凡此种种,都是由前世积下的无明、行、因位识为因所变现的现世果报差别。总之,由观察十二缘起,就能认识前世因缘和今世果报的关系。

  巳八、爱分三:一、爱之体性 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三、爱之类别

  午一、爱之体性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所谓爱,就是心缘于乐受发起不离爱,缘于苦恼发起乖离爱。

  《本地分》云:“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意即,在接触境界而生起乐受时,就由受的力量对同类的境界欲求和合,想接触它,享受到乐受(不离爱);而生起苦受时,就不愿接触同类境界,欲求脱离,避免苦受(乖离爱)。由此成立“以受为缘生爱”这条规律。

  这里要观察,每当内心生起苦受和乐受时,是否随即就生起乖离爱与不离爱?比如寒冬有两间房供人使用,一间暖和,另一间冰冷。呆在温暖的房中就不愿离开,呆在冰冷的房中就想赶紧脱离。可见以受为缘,立即就产生了爱。又比如与人接触,能带给你快乐的,就乐意接触,而使你难受的,就一刻也不想接触。

  生活中还有经验,在观赏了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后,内心不断回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呢?就是因为此前有过乐受的经验,心就还想与此境和合不离。如果看到的是枯燥乏味的节目,就会立即转频道。像这类心理,都不是无故产生的,而是内心在按缘起律精确地运转。总之,何处有乐受,心就不愿舍离;何处有苦受,心就想尽快脱离。这是以受为缘生爱的规律。

  只要仔细地去观察由触生受、由受生爱的过程,就能发现爱其实只是从因缘生的虚妄之法,并不真实。众生由无明力妄执外境实有,随着就对此产生感受,又由不同感受生起不同的爱。一般人的逻辑是:能带给我乐受的,就是好的,我就喜欢;会带给我苦受的,就是不好的,我就排斥。众生的颠倒就在此处,完全是以主观来评判好坏而引起贪嗔,始终不觉悟这只是由自心虚妄执著而起的烦恼。事实上,爱是迷乱的法,当爱生起时,要认清它是随迷乱因缘而生起的,虚妄不实。切不可认以为真,如果跟着它转,就免不了有“取”和“有”随之而来。

  午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疑:是否以受为缘都生起爱呢?

  答:不一定。“由受缘生爱”是说,只有在与无明和合时,由触缘所生的受才产生爱,没有无明和合进来,即使有种种受,也终究不生起爱。

  从爱这一支就开始有修行的主动权。由受是否生爱,生爱是强还是弱,都观待于无明。在领受时生起非理作意,随着就会生起爱;而生起如理作意,就能遮止爱的产生与增长。进一步,在领受苦乐时具有了达无我的智慧,即使由习气力现行了爱,也能像强力制服弱小一样速疾遮止。《入行论》云:“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可见,现见受者空或受空而不与无明和合时,即使有受,也不生爱。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

  因此,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如果圆满了触与受这二支,就是所谓的受用圆满。

  “触”是根境识和合分别诸境,因此是境界受用;“受”是由触引生的苦乐舍三种受,因此是异熟受用。二者中,只有异熟受用是真正的受用。比如,单单接触美妙五欲,不决定有乐受。真正的乐受要观待自心的感受,内心忧苦,即使住在舒适的天宫中,也为苦所恼;而内心安乐,即使布衣蔬食,也是安乐感受。因此,应当寻求内心的安乐。

  午三、爱之类别

  【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按照三界来划分,爱有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种。

  《本地分》云:“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诸有为法)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以欲爱为例,从因相上说,是以欲界五欲为缘所生;从自相上说,是对欲界五欲染污希求;从果相上说,由此欲爱能生起欲界苦果。因此,欲爱的作用是能生欲界后有。色爱与无色爱依此类推。)

  缘起图中,以酒鬼表示爱。当饮酒到一定量而生起乐受时,就会对酒耽著希求。凡夫如同酒鬼,触到可意境生起乐受时,心就耽著其上,此即爱的相状。

  巳九、取分二:一、取之体性 二、取之差别

  午一、取之体性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

  取,是取后有的意思。体性是对四种境起四种欲求贪著。

  午二、取之差别

  【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取的四种差别:一、欲著在色声等欲尘上,是欲取;二、欲著在除萨迦耶见之外的其余恶见上,是见取;三、欲著在与恶见相连的恶戒恶禁上,是戒禁取;四、欲著在萨迦耶见上,是我语取。其中,所取是欲、见、戒禁、我语,能取是四种欲贪。

  缘起图中画了一只猴子企图摘取树上的美果,表示由贪爱引生的求取之心。

  比如,小孩每次和母亲逛超市时,见到某悦意玩具,都爱不释手。当爱加强到一定量时,就要求母亲购买,母亲不答应,就撒娇哭闹,不肯离开。这种想求取、占有的心,就是“取”。又比如,在吸毒生起乐受时,便引生爱;爱一再加强,就生起了取。在毒瘾强烈发作时,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求取到毒品,就是取的状态。

  以爱耽著某种思想或邪见,在串习加重时,也成为取。比如进入邪教者,受到邪师、邪教熏染,在领受时生起了爱;爱进一步发展,就出现执著此邪见为殊胜的见取。又,如果行为上爱著种种非解脱因的邪行,执著是殊胜修行,则成为戒禁取。

  又,凡夫都有执取萨迦耶见的我语取,开口便道“我如何如何”、“他对我如何如何”。时时将“我”记在心中、挂在口边,就是我语取的表现。

  巳十、有分二:一、有之体性 二、有之释词

  午一、有之体性

  【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习气,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

  “有”,是说往昔造业于识中熏业习气,此后经爱、取数数润发,而对引生后有具有大势力。

  《瑜伽师地论》云:“由此爱取和合滋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即是后有生因所摄。”意即,由先前造业时所熏的业习气与爱取和合,受其滋润,使先前这一引因转而称名为“有”,也就是已经成为“后有生因”。此中,“引因”是指行在识中所熏的业习气,“后有生因”是指这一引因渐增势力而转成能生后有之因。

  用比喻说明,以行在识中熏习气,就像稻种植于地中;业习气经爱、取滋润,而具有能生后有的势力,就像稻种经水、土润发,已发展到非生不可的阶段。比如,造地狱业在识中熏业习气,再经爱、取数数润发,使此业习气的势力强大到无可遮止的阶段,则必堕地狱无疑。如果造恶之后,不知及时忏悔对治恶业,等业习气的势力增强到“有”支时,就难逃后有了。这就像癌细胞在初期还有办法遮止,一旦发展到晚期,就无药可救,必死无疑。

  午二、有之释词

  【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当因的势力已增强到必定感生后有的阶段时,就在这样的因上假立果的名称,称为“有”。

  缘起图中,以孕妇表示有。虽然孕妇尚未生产,但已具有了生子的势力。

  缘起链中,“由取为缘生有”这一环,就像种子经过水、土数数润发,就必定进展到“非生果不可”的阶段。《本地分》云:“由取力故,即令彼业于彼彼生处能引识名色等果。(由取的势力,便使得彼业转成能在彼彼生处引生识、名色等果报的状况。)”

  巳十一、生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

  “生”,是指识在胎卵湿化四生中最初…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