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穩固,最終會導致專門弘揚的那個法門也會受到削弱,而導致整體佛法的衰退。現在喇榮溝裏的高僧大德,能夠傳播佛法,利益衆生,顯現上都是法王如意寶帶領大家聞思修行的結果,所以聞思修是一條幫助衆生的捷徑,也是幫助衆生的核心。
並且法王如意寶以往世的願力和證悟的法性力的加持,繼承並發揚光大了聞思修事業,爲我們現在的聞思修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法王傳記》裏說:1986年春季的一天,法王上師在爲六千余名僧衆進行文殊幻化網灌頂,當誦到迎請天尊儀軌的時候,法王上師突然從法座上站起。過後法王上師對大衆說:“剛才,漢地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布瑪莫紮尊者親自來此迎請我們前往弘法。我從現在開始與漢地衆生結緣,度化他們,以後喇榮五明佛學院將會有許許多多的漢族弟子前來求法、修學,並將顯密佛法弘傳到世界各地……”
是如此法王上師老人家給我們的聞思修奠定了非常紮實的基礎。
七、哪些人今生不需要廣泛聞思,可以直接修行成就
另外,有極少部分的衆生因爲善根深厚,可以在現世不通過聞思修這個步驟,直接獲得修行成就,這樣的衆生共有叁類:
1、對甚深了義金剛密法竅訣因緣深厚的衆生
這類衆生前世種下了深厚的善根,即使沒有學過一點點的般若法門等,都可以通過金剛密法的見、聞、系解脫而開悟成就。
比如,以前西藏有一位非常虔誠的老太太,因爲生前在別人的超度法會上見到過文武百尊的唐卡,因此死後在中陰身中,見到本尊出現時,立刻能夠認識,因此而成就了佛果。後來她兒子去見噶mb法王,噶mb法王告知了他媽媽成佛的殊勝因緣。
又比如,《法王傳記》說: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文革期間,一直堅持念誦經論,有一只山羊一直跟隨法王,因此聽到了很多傳承,其中就有密法中最爲深奧的《四心滴》、《七寶藏》等竅訣法要。山羊去世後,以法王和密法竅訣的加持,這頭山羊先是往生到了香巴拉淨土,後又往生到了東方現喜刹土,並在1989年出現在法王的現量境界中,來感恩頂禮。
2、與大成就者有深厚解脫因緣的衆生
這類衆生也是前世善根深厚,和大成就者結成了根本上師和根本弟子的因緣關系,也不需要通過聞思修般若等的正見,直接通過大成就者上師的一些表示傳,就可以開悟而成就。比如《普賢上師言教》裏講到的,藏王赤松德贊時的大譯師貝若紮那來到甲摩擦瓦絨(今屬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洲)時,遇到了接近八十歲的麥彭滾波,貝若紮那將禅帶系在他身上,禅杖靠于他的腰間,並加持開示上師瑜伽的修法,使其當晚就證悟了密宗光明大圓滿,並在圓寂時身體完全消失在法界中而成佛。禅宗和大圓滿、大手印等的成就者傳記中,有許多這樣的公案。
另外我們要知道,這種深厚的因緣,都是和解脫相關的,而不是一般的膚淺的因緣。
3、與殊勝易行道他力淨土法門因緣深厚的衆生
再就是淨土法的修行人,信心純厚,說一不二,並且不斷增上信願行,等到臨終時,就像坐飛機一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後,通過西方極樂世界怙主阿彌陀佛的加持力,也能迅速開悟而一生成佛。
比如,谛閑老法師有個弟子,以前是補鍋的,人們稱“鍋漏匠師父”,四十多歲了來找老法師出家,因爲人很笨,又不識字,谛老讓他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很老實,就依教奉行。念了叁年多,預知時至,站著去世了,老和尚看到後,贊歎他的成就,超過了一般講經說法的法師及方丈了。
另外,虛雲老和尚有一個弟子,名叫具行,不識字,耳朵聾,白天在菜園種菜,專念觀世音菩薩,後來自己找來了一些禾稈,披袈裟跏趺坐,左手拿引磬,右手敲木魚,面向西方念佛。然後點火自焚。等衆人發現時,還跏趺坐在火灰上不動,衣物保持和之前的一樣,只有木魚和磬的柄變成了灰。當時雲南的都督唐繼堯帶領全家來看,走到身前,取下引磬,全身才因此倒下,成一堆骨灰。唐繼堯深受觸動,以政府的名義爲具行和尚舉行了叁天的追悼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對佛法生起了信心。虛雲老和尚專門爲具行和尚寫了《具行禅人行業自化記》,收錄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中,建議大家找來拜讀一下。
講到這裏,大家可以現量感受一下自己的分別心狀態,也可以從比量來推知自己前世的善根,來觀察自己是否具有如此叁種殊勝的根基,從而來決定自己是否需要次第進行聞思修。
八、隨信行與隨法行
印度那爛陀寺的大班智達靜命論師在《中觀莊嚴論自釋》中說:
“先求真理智,勝解勝義已,緣惡見世間,遍發大悲心,
精勤利衆生,增長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莊嚴。
諸隨信行者,發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
意思是有兩種學法的人,第一種是隨法行的修行人,他們先求得般若正見,獲得了穩固的正見後,再觀察世間時,見到了輪回中的衆生,因爲將如夢如幻的顯現,執著爲各種各樣實有的事物,而感受到了種種的苦難,因此生起大悲心,再在精勤利益衆生的過程中,逐漸增長菩提心,並嚴格受持佛陀製定的戒律;第二種是隨信行的修行人,他們信受大乘善知識和法寶的教導,首先生起大菩提心,受持佛陀製定的戒律,然後再來努力獲得般若正見。
這兩種聞思修的方式:一個是從獲得般若慧來進入;一個是從入門的菩提心來進入。在後代的隨行的修行者,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善根特別深厚,不需要廣泛地聞思修的人之外,其他的佛弟子都是通過這兩種方式學到佛法的真谛的。
其中般若正見的理解是證悟大乘正道的基礎,生起菩提心則是進入到大乘正道的標志,生起出離心是進入到小乘正道的標志,這叁個方面,對佛弟子都極爲重要。
從隨信行的角度來說,大家首先要認識大小乘發心的法相,從心上用功;那麼,從隨法行的角度,對于現在的廣大年輕佛弟子來說,重中之重的,是獲得對般若的正見。因爲般若能促進出離心與菩提心,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證悟的關鍵,而且般若是禅宗與金剛密法等殊勝法門的基石。下面就從這四個方面來對隨信行和隨法行做一番分析研究。
1、大小乘的發心
(1)大小乘共同的出離心
小乘的出離心緣的是自身的輪回和涅槃,也就是說,小乘著眼的是自己的問題,比如我執、煩惱、業力、果報,是爲自己脫離叁界而修行。這樣的出離心,除了希求解脫之外,其他的內容也是大乘修行者所需要具備的,所以被稱爲是大小乘共同的出離心。
小乘的出離,就是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這是對苦集滅道四谛理解之後,自然而然在心裏生起的一種意樂,一種決心。這種決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輪回的厭離,這是如理、深入地思維了苦谛和集谛之後,心裏的自然反應;二是對解脫的欣樂和希求,這是理解滅谛和道谛之後,心裏由衷生起的向往之情。
如理思維苦谛,就要思維苦苦、壞苦和行苦。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人的出離,普通人平時不會說出離,只有等生活遇到挫折,工作遇到麻煩的時候,才會想到要出離。不用說這樣的出離沒有希求解脫的成分,就連對輪回的厭離也談不上,充其量只是消極的逃避,而且只是逃離人道中暫時的苦苦,還沒有意識到壞苦和行苦。一旦情況好轉,苦苦又消失了,遇到壞苦,也就是衆生所謂的生活美滿、工作順利的時候,他們就立即不出離了,高高興興地繼續世俗生活去了。
對苦苦的厭離,做得最出色的,是地獄裏的衆生。地獄裏的衆生,痛苦沒有停息的時候,一直處在驚恐、慘叫的過程中,因此他們分分秒秒都在想著離開這個苦難之地,對于地獄,他們連一絲一毫的留戀和不舍都不會生起,只要能夠脫離地獄,他們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但是這還不是出離心,因爲他們只是對地獄的厭離,一旦脫離地獄,便又好了傷疤忘了痛,追求五欲享受,也就是壞苦去了。
壞苦就是會變壞的苦,世間則稱之爲快樂、幸福。也就是一切有漏的樂是壞苦。一切凡夫都喜歡快樂,厭離痛苦,但是什麼是快樂,卻從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凡夫所說的快樂,具體就是欲界的快樂和色界的禅悅,而這些以法寶的智慧眼看來,卻統統都是苦難。它們苦在哪裏呢?苦就苦在這些所謂快樂的背後,隱藏著更強大、更長久的苦苦,也就是說,想要嘗試這些快樂的凡夫,在不久之後,就要面臨著難以承受的苦苦,因此佛陀非常智慧、非常貼切地給它取了一個壞苦的名字。
因此壞苦就像一杯毒酒,嗜酒的人喝起來雖然美味,但是後患無窮,有智慧的人,事先就會看到它們的後果,不會被它所誘惑。
人們常說人間的欲樂難以放下,比如說汽車、別墅、愛情等等,其實在欲界天人看來,人間的這些享用是那麼地低級,比起他們的優越環境和男女之間的情愛,人間的生活就和豬的生活沒有兩樣。同樣,在色界具有禅定的天人看來,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麼的低級,沒有檔次。色界初禅天獲得的,就是斷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種內在的快樂,因此叫“離生喜樂”,色界天在禅定的內在快樂上越來越深入,最後甚至意識到了禅定的快樂也是一種累贅,而進入到了純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這樣就進入到了無色界的禅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樂,都是會變壞的,會失去的,苦苦在之後還是會再卷土重來,所以都屬于壞苦,是同樣追求不得的。
那麼修持境界高的一類外道,對于壞苦的厭離心是非常強的。它們爲了消除他們所謂的業障,往往會抛棄現世的一切快樂追求,而專門選擇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單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發生。
因此,作爲內道的佛弟子,當自己對世間的一些追求割舍不下的時候,應該想想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
《如何學修佛法 第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