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可能正在可憐自己呢,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們爲了那些錯誤的目標,都能夠放下一切,精進苦行,那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去追求那些壞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棄壞苦,但是他們不知道壞苦之上,還有一層行苦,這是只有內道佛教之中才宣說了的。
所謂行苦,就是有漏五蘊熾盛之苦,這應該從因和果兩個側面去理解。從果上看,近取的五蘊是從煩惱和業力中産生的,來源就非常的不清淨;從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蘊,煩惱就會和它形影不離,因此而必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新的苦來。
要厭離輪回,必然要落實到厭離這個以行苦爲本性的有漏五蘊上。
如理思維了這叁種苦,獲得了思慧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厭棄這個輪回。不淨坑很髒,人一旦掉進去之後,會馬上想辦法逃離,但是這還比不上對叁苦獲得了思慧的人。那他們的心態像什麼呢?就像一個人,掉入了火坑,周身的疼痛,和馬上面臨的死亡,會使他不顧一切的想跳離這個火坑。
但是厭離輪回苦,還不能找到出離苦的辦法。只有同時找到苦的根源,才有可能把它斷除。
苦的來源是業力,業力的來源則是煩惱,煩惱的來源是我執、無明。這由我執、無明産生的業力和煩惱,就是輪回苦的根源,這個真理,是在集谛中揭示的。
因此一個修出離心的人,不僅僅要厭離叁苦,更要厭離自己的業力和煩惱,厭離自己的執著我的我見。這就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遠離任何增長我執的因素。
單有厭離,沒有希求,就會産生消極厭世的逃避心理。而在滅谛的開示中,本師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訴我們了煩惱和業力寂滅後的解脫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果位,這對于修行者是極大的鼓舞。佛陀同時還在道谛中,詳細講說了獲得這種解脫境界的真實方法。
對于一個已經對輪回産生了厭離的修行人來說,滅谛中宣說的解脫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動力,而道谛中宣說的法門,則是他最大的依賴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滅道四谛聞思究竟,産生了聞慧、思慧的人,心中才會産生真正到位的出離心。可以看出,這樣的出離心,並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向上,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希望的。
大家要知道,對于現在的修行人來說,在開始修出離心的時候,最爲重要的,是少欲知足,不對生活提很多的要求,應該減少,直至斷除貪求世間八法的名利心。
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真正的出離心,那麼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爲感得人天善趣的因,而不能成爲解脫生死的正因。而一旦在心裏生起了真實出離心,即使還沒開始持戒修行,就已經産生出了趣向解脫的功德,如果有出離心攝持,那麼所作的事情不論功德的大小,就算是給貓狗喂一餐飯,或者能對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受持上一日一夜,都能成爲解脫生死的殊勝資糧。
但同時也要知道,出離心是進入小乘修法的敲門磚,是小乘修法的開始,它並不是小乘修法的全部。在具備了真實的出離心之後,修行的重心,就應該轉移到獲得無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爲出離心是爲了要厭離輪回、希求解脫,要産生輪回、障礙解脫的那股力量,是來自于我執,因此要斷除我執,必須要證得人無我的空性慧。在法稱菩薩的《釋量論》中,就明確地開示了解脫道的入門修法是出離心,解脫道的根本修法是人無我的空性慧。
(2)大乘不共的出離心
大乘修行人在少欲知足的基礎上,生起的出離心,是眼光更遠、範圍更大、程度更深,具體表現爲:
①大乘要出離的,不僅僅是輪回,還要出離小乘的自我解脫,只是自我得到解脫,沒有去救度衆生,對于具備大乘根基的修行者來說,是一件不願意的事,是一件自私的事。
②大乘要希求的,不是小乘的涅槃,而是消除了能所對立的無二慧境界。凡夫的生死和小乘的涅槃兩個都是邊,還落在觀待、對立之中,是不了義的境界。
③大乘殊勝正見就是分別心即是心的本性,或者自然本智,因此任何的戲論、客塵垢障都是出離的對境。
雖然對一般凡夫來說,小乘阿羅漢的出離心非常的偉大,但對于大乘的出離心來說,阿羅漢的出離心太小了,就像沒長大的叁四歲小孩一樣。大乘菩薩把爲自己聞思修看做是自私心理,根本不會在心裏生起爲自己成佛的念頭。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大乘的慈悲心越強烈,就越會對衆生生起憐憫心,對阿羅漢也一樣,會憐憫他們沒有廣大的發心。
我們要知道,大小乘的出離心,目的都是爲了對治我執而調服煩惱,但是依據的見解等不同,因此方法也不一樣,大乘的出離心,比較高深,理解起來比較難,但是一旦能夠運用,則更加的巧妙,收效也更加的迅速。我們現在有緣學習到大乘佛法,應該不辜負如此深厚的因緣和殊勝的妙法。要一開始,就在心裏培養起大乘的發心。高的起點,必將帶來高的收益,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益衆生。
(3)大乘菩提心
具備了共同的出離心後,大乘的修行者,就要繼續擴大心量,生起大乘的世俗菩提心。大乘的菩提心的生起,標志著進入到大乘的資糧道,開始了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曆程。
大乘的世俗菩提心也是心中的一種意樂、一種決心,它必須具備兩個部分:一、由大悲心的驅動,生起把一切有情從生死輪回中救拔出來的堅定決心;二、同時由智慧見到要能對他人做究竟的利益,首先必須獲得大菩提,因此生起成佛的堅定決心。由此可見,大乘菩提心是全然不顧自己利益,一切都爲其他衆生考慮的大發心。如《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入行論》中說:“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還有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以大悲緣衆生,以智慧緣大菩提,希求的不是佛陀的無限安樂,而是佛陀身口意所具有的恒河沙功德,是佛陀任運、周遍地廣轉*輪、度化衆生的能力。行菩提心緣的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菩薩無量無邊的六度萬行,以叁輪如幻如夢,不起實有執著的方式而行持。
大家知道母愛很深,生起菩提心的四無量心或七重因果也是對照母愛而引導的,普通人對于其他的衆生很難産生出像母愛那樣深切的關懷。但是母愛也有缺憾,它本身就充滿了執著,母親只會對自己的孩子投入感情,這樣的愛很難轉移到其他的孩子身上,這和大悲心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大悲心是對于一切的衆生,産生出像母愛那樣的悲愍心,而菩提心則更是在這個大悲心基礎之上,上求佛果,來度化衆生的決心。因此大乘世俗菩提心是非常的深遠、非常的厚重,這需要修行者使自己的思想發生徹底的改變,並不是隨便想想,念誦幾段儀軌就能生起的,也不是僅僅通過做一些善事就能擁有的。
大家要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是以出離心爲基礎,進一步思維一切有情,都被我執煩惱所縛,被善惡有漏業所漂,長期沈溺在生死大海之中,爲苦苦、壞苦、行苦所逼惱,于是生起深深的大悲心。爲救拔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能犧牲掉自己的一切安樂,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這就已經生起了世俗大菩提心,進入大乘資糧道了。
(4)體會與落實
從以上的不同發心可以看出,小乘的出離心是爲了對治個人的我執,消除個人的苦難,而大乘的菩提心是爲了對治掉衆生的我執,消除衆生的苦難,但彼兩者又都是以分別心,在輪回、涅槃、佛果、衆生等的顯現分上,而不是與實相勝義空性分上來生起世俗發心的。
出離心是進入解脫道的起點,即使佛陀時代那些增上慢的聲聞,至少也有真實出離心,也把解脫作爲第一目標,在真誠地希求解脫。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以自我爲中心的,天天在以頑強的人我見在辦事的人,則是沒有機會得到解脫的,也不可能在心裏生起菩提心來。不具備出離心,表面上也可以做出很多苦行來,但僅僅是行爲,不一定說明已經有了相應的認識。要說吃苦,外道也有強烈的厭離和吃苦的精神。因此大家更應該從心裏改變自己,讓心裏産生出相應的功德來。
大乘菩薩無論做任何事情都,目標都很明確,都是爲了衆生。走路的時候,心裏願衆生能走到順暢的路,並能最終走到最殊勝的佛道上,即使看病,也不是爲了自己少受點痛苦,延長點壽命,而是爲了幫助到衆生,需要有一個好一點的身體。
這樣大家可以觀察自己一下,自己的心裏,有沒有把自己的我執作爲給自己製造違緣的最大的敵人,如果已經有這樣的認識了,這已經和真實出離心開始相應起來了;另外,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所有普天下衆生是自己的母親,並把衆生放在第一位,起心動念並不是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是爲了維護衆生的利益,並且認識到要獲得佛陀那樣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衆生,這才已經開始和真實菩提心的要求相應了。
只是口頭上說爲人民服務,並不一定真正在爲人民服務。同樣,出離心、菩提心不是挂在口頭上說說就能實現的,也不是通過做各種事情就能自自然然生起的,而是需要心裏思想法相徹底轉變。大家知道思想工作是非常難做的,這首先需要在見解、希求目標上發生巨大的轉變,因此要把這些法落實到自己的心相續上,經常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佛法的引導進行對照。比如說是在發菩提心,但是和道友們在研討的時候,一直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接受別人的思路,幾句話下來,就已經面紅耳赤地爭辯起來了,我執這麼大,連道友之間的這點包容心都沒有,怎麼能說有菩提心了呢?如果表面上說是有出離心、菩提心了,已經在做利益衆生的事業了,但實際上還是以深重的我執出發,用利益他人的行爲來包裝自己,那麼這是被我執騙了,這和世間上的人追求名利其實沒有兩樣,不同的只是你是隱藏的,沒有像人家那樣赤裸裸地追求名聞利養,只多了一層廉恥心而已,這樣的善事,做到後來,會逐漸變味的,會被各種因我執而産生的煩惱侵蝕掉,而失去了善事的意義。
2、般若能促…
《如何學修佛法 第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