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学修佛法 第二课▪P3

  ..续本文上一页们可能正在可怜自己呢,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们为了那些错误的目标,都能够放下一切,精进苦行,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追求那些坏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弃坏苦,但是他们不知道坏苦之上,还有一层行苦,这是只有内道佛教之中才宣说了的。

  所谓行苦,就是有漏五蕴炽盛之苦,这应该从因和果两个侧面去理解。从果上看,近取的五蕴是从烦恼和业力中产生的,来源就非常的不清净;从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蕴,烦恼就会和它形影不离,因此而必将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苦来。

  要厌离轮回,必然要落实到厌离这个以行苦为本性的有漏五蕴上。

  如理思维了这三种苦,获得了思慧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厌弃这个轮回。不净坑很脏,人一旦掉进去之后,会马上想办法逃离,但是这还比不上对三苦获得了思慧的人。那他们的心态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掉入了火坑,周身的疼痛,和马上面临的死亡,会使他不顾一切的想跳离这个火坑。

  但是厌离轮回苦,还不能找到出离苦的办法。只有同时找到苦的根源,才有可能把它断除。

  苦的来源是业力,业力的来源则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我执、无明。这由我执、无明产生的业力和烦恼,就是轮回苦的根源,这个真理,是在集谛中揭示的。

  因此一个修出离心的人,不仅仅要厌离三苦,更要厌离自己的业力和烦恼,厌离自己的执著我的我见。这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远离任何增长我执的因素。

  单有厌离,没有希求,就会产生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而在灭谛的开示中,本师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诉我们了烦恼和业力寂灭后的解脱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果位,这对于修行者是极大的鼓舞。佛陀同时还在道谛中,详细讲说了获得这种解脱境界的真实方法。

  对于一个已经对轮回产生了厌离的修行人来说,灭谛中宣说的解脱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动力,而道谛中宣说的法门,则是他最大的依赖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灭道四谛闻思究竟,产生了闻慧、思慧的人,心中才会产生真正到位的出离心。可以看出,这样的出离心,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向上,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的。

  大家要知道,对于现在的修行人来说,在开始修出离心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少欲知足,不对生活提很多的要求,应该减少,直至断除贪求世间八法的名利心。

  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那么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得人天善趣的因,而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而一旦在心里生起了真实出离心,即使还没开始持戒修行,就已经产生出了趣向解脱的功德,如果有出离心摄持,那么所作的事情不论功德的大小,就算是给猫狗喂一餐饭,或者能对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受持上一日一夜,都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殊胜资粮。

  但同时也要知道,出离心是进入小乘修法的敲门砖,是小乘修法的开始,它并不是小乘修法的全部。在具备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修行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获得无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为出离心是为了要厌离轮回、希求解脱,要产生轮回、障碍解脱的那股力量,是来自于我执,因此要断除我执,必须要证得人无我的空性慧。在法称菩萨的《释量论》中,就明确地开示了解脱道的入门修法是出离心,解脱道的根本修法是人无我的空性慧。

  (2)大乘不共的出离心

  大乘修行人在少欲知足的基础上,生起的出离心,是眼光更远、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具体表现为:

  ①大乘要出离的,不仅仅是轮回,还要出离小乘的自我解脱,只是自我得到解脱,没有去救度众生,对于具备大乘根基的修行者来说,是一件不愿意的事,是一件自私的事。

  ②大乘要希求的,不是小乘的涅槃,而是消除了能所对立的无二慧境界。凡夫的生死和小乘的涅槃两个都是边,还落在观待、对立之中,是不了义的境界。

  ③大乘殊胜正见就是分别心即是心的本性,或者自然本智,因此任何的戏论、客尘垢障都是出离的对境。

  虽然对一般凡夫来说,小乘阿罗汉的出离心非常的伟大,但对于大乘的出离心来说,阿罗汉的出离心太小了,就像没长大的三四岁小孩一样。大乘菩萨把为自己闻思修看做是自私心理,根本不会在心里生起为自己成佛的念头。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大乘的慈悲心越强烈,就越会对众生生起怜悯心,对阿罗汉也一样,会怜悯他们没有广大的发心。

  我们要知道,大小乘的出离心,目的都是为了对治我执而调服烦恼,但是依据的见解等不同,因此方法也不一样,大乘的出离心,比较高深,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一旦能够运用,则更加的巧妙,收效也更加的迅速。我们现在有缘学习到大乘佛法,应该不辜负如此深厚的因缘和殊胜的妙法。要一开始,就在心里培养起大乘的发心。高的起点,必将带来高的收益,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益众生。

  (3)大乘菩提心

  具备了共同的出离心后,大乘的修行者,就要继续扩大心量,生起大乘的世俗菩提心。大乘的菩提心的生起,标志着进入到大乘的资粮道,开始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历程。

  大乘的世俗菩提心也是心中的一种意乐、一种决心,它必须具备两个部分:一、由大悲心的驱动,生起把一切有情从生死轮回中救拔出来的坚定决心;二、同时由智慧见到要能对他人做究竟的利益,首先必须获得大菩提,因此生起成佛的坚定决心。由此可见,大乘菩提心是全然不顾自己利益,一切都为其他众生考虑的大发心。如《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入行论》中说:“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还有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大菩提,希求的不是佛陀的无限安乐,而是佛陀身口意所具有的恒河沙功德,是佛陀任运、周遍地广转*轮、度化众生的能力。行菩提心缘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菩萨无量无边的六度万行,以三轮如幻如梦,不起实有执著的方式而行持。

  大家知道母爱很深,生起菩提心的四无量心或七重因果也是对照母爱而引导的,普通人对于其他的众生很难产生出像母爱那样深切的关怀。但是母爱也有缺憾,它本身就充满了执著,母亲只会对自己的孩子投入感情,这样的爱很难转移到其他的孩子身上,这和大悲心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大悲心是对于一切的众生,产生出像母爱那样的悲愍心,而菩提心则更是在这个大悲心基础之上,上求佛果,来度化众生的决心。因此大乘世俗菩提心是非常的深远、非常的厚重,这需要修行者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彻底的改变,并不是随便想想,念诵几段仪轨就能生起的,也不是仅仅通过做一些善事就能拥有的。

  大家要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维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被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在生死大海之中,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于是生起深深的大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掉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这就已经生起了世俗大菩提心,进入大乘资粮道了。

  (4)体会与落实

  从以上的不同发心可以看出,小乘的出离心是为了对治个人的我执,消除个人的苦难,而大乘的菩提心是为了对治掉众生的我执,消除众生的苦难,但彼两者又都是以分别心,在轮回、涅槃、佛果、众生等的显现分上,而不是与实相胜义空性分上来生起世俗发心的。

  出离心是进入解脱道的起点,即使佛陀时代那些增上慢的声闻,至少也有真实出离心,也把解脱作为第一目标,在真诚地希求解脱。如果不具备出离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天天在以顽强的人我见在办事的人,则是没有机会得到解脱的,也不可能在心里生起菩提心来。不具备出离心,表面上也可以做出很多苦行来,但仅仅是行为,不一定说明已经有了相应的认识。要说吃苦,外道也有强烈的厌离和吃苦的精神。因此大家更应该从心里改变自己,让心里产生出相应的功德来。

  大乘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众生。走路的时候,心里愿众生能走到顺畅的路,并能最终走到最殊胜的佛道上,即使看病,也不是为了自己少受点痛苦,延长点寿命,而是为了帮助到众生,需要有一个好一点的身体。

  这样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把自己的我执作为给自己制造违缘的最大的敌人,如果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这已经和真实出离心开始相应起来了;另外,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所有普天下众生是自己的母亲,并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起心动念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众生的利益,并且认识到要获得佛陀那样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这才已经开始和真实菩提心的要求相应了。

  只是口头上说为人民服务,并不一定真正在为人民服务。同样,出离心、菩提心不是挂在口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做各种事情就能自自然然生起的,而是需要心里思想法相彻底转变。大家知道思想工作是非常难做的,这首先需要在见解、希求目标上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要把这些法落实到自己的心相续上,经常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佛法的引导进行对照。比如说是在发菩提心,但是和道友们在研讨的时候,一直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别人的思路,几句话下来,就已经面红耳赤地争辩起来了,我执这么大,连道友之间的这点包容心都没有,怎么能说有菩提心了呢?如果表面上说是有出离心、菩提心了,已经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了,但实际上还是以深重的我执出发,用利益他人的行为来包装自己,那么这是被我执骗了,这和世间上的人追求名利其实没有两样,不同的只是你是隐藏的,没有像人家那样赤裸裸地追求名闻利养,只多了一层廉耻心而已,这样的善事,做到后来,会逐渐变味的,会被各种因我执而产生的烦恼侵蚀掉,而失去了善事的意义。

  2、般若能促…

《如何学修佛法 第二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