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
如果在毀謗時,具備中等根基的第一條戒(貶低他人)中所講的所有條件,則不但屬于四黑法,而且會犯根本戒;倘若不具備那些條件,則毀謗聖者就是四黑法之一。
第四,以狡詐手段欺騙衆生。
佛經中講到,無論采用任何手段,包括做生意短斤少兩、欺買欺賣等等,只要因爲自私的原因而欺騙衆生,都屬于黑法。
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理應誠心誠意、公正無私地對待任何生命,這是菩薩的原則。爲了自己而欺騙衆生,就違背了大乘修行人的原則。即使沒有破根本戒,也在阿賴耶識裏播下了不好的種子,若沒有忏悔清淨,以後就會逐漸成熟,同時,在自私大行其道的內心,利益衆生的菩提心也就沒有空間了。
“四白法”的第一個,是不故意說任何妄語。
這裏不是指居士戒裏的妄語,而是指大大小小的所有妄語。但如果說妄語是爲了利益衆生,則不會犯戒。
現在有些人已經撒謊成性了,根本沒有必要的時候,也會撒謊。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撒謊不當一回事,即使在無意當中說了妄語,也要忏悔清淨。
第二,對所有菩薩都要有等同佛陀一樣的導師的概念,並贊揚其功德。
引導我們的上師叫做導師,所有菩薩都是度化衆生的導師,我們應該對所有標准的菩薩心存導師之想。
作爲凡夫,就很難單憑外表來衡量、判斷誰是不是菩薩——外表做得非常好,內心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非常糟糕,也有可能是成就者,是菩薩。所以,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毀謗任何人,而應盡量以清淨心看待所有人。我們不能僅憑表面的行爲,就隨意蔑視、诋毀對方,這樣有可能會犯诋毀菩薩的惡業。
第叁,不以狡詐之心欺騙衆生,對任何一個生命都以誠相待。
第四,說服自己的所化衆生、信徒或學生修學大乘佛法。
佛教不會采取強製性的手段來傳播弘揚,但每個佛教徒理應各司其職,根據自己的力量影響周圍人。這並不是說要擴展佛教的勢力,讓佛教高高在上地統治別人,而是以服務的心態去幫助、感化對方,盡量使更多的人能沐浴到佛法的解脫甘霖。佛教的宗旨,就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慈悲服務于所有生命。
比如說,在不一定暴露自己的佛教徒身份,單位同事也不敏感、不反感、不排斥的情況下,適當地講一些大乘佛法的道理,從而使對方對大乘佛法産生興趣,繼而進入大乘佛法。
現在漢地非常普遍的現象是,家裏六、七十歲以上的父母,都在五、六十年代被洗過腦,不但沒有什麼信仰,還固步自封地抱著狹隘的觀念死死不放,認爲那才是唯一的真理。如果有人給他們說自己修行方面的特別感受和體驗,他們就會很嚴肅地反駁道:你的精神肯定出問題了!
其實,連很多科學家也認爲,尋找宇宙的真理,不能僅憑片面的數據,生活中所有可以作爲證據的活生生的例子,都應該作爲證據,這樣才能知道真正的真理。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像他們的長輩那樣因循守舊、僵硬死板,網絡發達以後,各方面的信息都能接觸到,不像以前那麼閉塞。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在世界觀與價值觀方面也有了選擇的自由度,隨著陳舊思維模式的瓦解,人們接受佛法的程度就遠遠高于自己的父母。很多年輕人就是十分虔誠的佛教徒。
但我們不要忘了,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訴我們說,兒女對父母最殊勝、最理想的報恩,就是讓他們學佛,因此,竭盡全力讓自己的父母親人進入大乘佛門,是每個佛教徒的責任和使命。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度衆生。所謂度衆生,不是僅僅讓他們吃飽穿暖就解決了,而是要讓每個生命明白生死輪回的痛苦以及解脫的道理。
如果平時說得天花亂墜,要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打坐的時候,也發心要度化一切衆生,但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卻沒有任何動靜,這樣學大乘佛法就很懸了。
八、生命的終極意義
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金錢、名聲、地位可以沒有,但菩提心、菩薩戒不能沒有。因爲菩薩戒、菩提心不僅是自己人生的全部保險,而且也是其他所有衆生永不過期的保險。平時生活中,我們會買很多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飛行保險等等,但是所有這些都是臨時的保險,而並非長遠的保險。如何面對岌岌可危的境況——下一世,再下一世自己將奔赴何方?這就要依靠菩提心、菩薩戒了。
如果沒有菩提心,這一輩子算是白活了,即使銀行裏有再多的存款,開再高級的車,住再豪華的房子都沒有用,因爲這些都不是恒常永久的,都是隨時會溜走的身外之物。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
不知大家有沒有在未來一年或兩年當中一定要把菩提心修出來的決心?如果現在還沒有什麼打算或計劃,臨終時一定依然如此,不會有什麼收獲,那就很遺憾了。有這麼好的機會不珍惜,不修菩提心,就浪費了大好的人生。因此,今生我們一定要當個稱職的修行人,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都必須修菩提心和出離心。
當一個人再也不能生活——不能看到往昔熟悉的面孔,不能住在自己苦心經營的家裏,不能開著車四處遊逛,也不能去銀行提取存款的時候,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還有用嗎?西方哲學裏面除了隸屬于宗教的部分之外,其它思想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而東方的哲學,比如儒家做人的倫理道德,在死到臨頭的時候也是沒有太大的用處。在即將一命歸西的時候,就能看出佛法的真正價值,此時能起作用,能決定自己去向的路標,就是佛法。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面臨死亡,只是時間的早晚。與其那時候可憐巴巴地去央求其他人來做臨終關懷,不如自己提早關懷自己的臨終——現在就要有准備,無論年輕還是年老。黃泉路上無老少,即使是年輕人,也不能保證自己今天肯定不死!所以修行才是頭等大事啊!(全文終)
《慧燈之光七 菩薩戒淺釋(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