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
如果在毁谤时,具备中等根基的第一条戒(贬低他人)中所讲的所有条件,则不但属于四黑法,而且会犯根本戒;倘若不具备那些条件,则毁谤圣者就是四黑法之一。
第四,以狡诈手段欺骗众生。
佛经中讲到,无论采用任何手段,包括做生意短斤少两、欺买欺卖等等,只要因为自私的原因而欺骗众生,都属于黑法。
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理应诚心诚意、公正无私地对待任何生命,这是菩萨的原则。为了自己而欺骗众生,就违背了大乘修行人的原则。即使没有破根本戒,也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了不好的种子,若没有忏悔清净,以后就会逐渐成熟,同时,在自私大行其道的内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没有空间了。
“四白法”的第一个,是不故意说任何妄语。
这里不是指居士戒里的妄语,而是指大大小小的所有妄语。但如果说妄语是为了利益众生,则不会犯戒。
现在有些人已经撒谎成性了,根本没有必要的时候,也会撒谎。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撒谎不当一回事,即使在无意当中说了妄语,也要忏悔清净。
第二,对所有菩萨都要有等同佛陀一样的导师的概念,并赞扬其功德。
引导我们的上师叫做导师,所有菩萨都是度化众生的导师,我们应该对所有标准的菩萨心存导师之想。
作为凡夫,就很难单凭外表来衡量、判断谁是不是菩萨——外表做得非常好,内心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非常糟糕,也有可能是成就者,是菩萨。所以,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毁谤任何人,而应尽量以清净心看待所有人。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的行为,就随意蔑视、诋毁对方,这样有可能会犯诋毁菩萨的恶业。
第三,不以狡诈之心欺骗众生,对任何一个生命都以诚相待。
第四,说服自己的所化众生、信徒或学生修学大乘佛法。
佛教不会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传播弘扬,但每个佛教徒理应各司其职,根据自己的力量影响周围人。这并不是说要扩展佛教的势力,让佛教高高在上地统治别人,而是以服务的心态去帮助、感化对方,尽量使更多的人能沐浴到佛法的解脱甘霖。佛教的宗旨,就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慈悲服务于所有生命。
比如说,在不一定暴露自己的佛教徒身份,单位同事也不敏感、不反感、不排斥的情况下,适当地讲一些大乘佛法的道理,从而使对方对大乘佛法产生兴趣,继而进入大乘佛法。
现在汉地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家里六、七十岁以上的父母,都在五、六十年代被洗过脑,不但没有什么信仰,还固步自封地抱着狭隘的观念死死不放,认为那才是唯一的真理。如果有人给他们说自己修行方面的特别感受和体验,他们就会很严肃地反驳道:你的精神肯定出问题了!
其实,连很多科学家也认为,寻找宇宙的真理,不能仅凭片面的数据,生活中所有可以作为证据的活生生的例子,都应该作为证据,这样才能知道真正的真理。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长辈那样因循守旧、僵硬死板,网络发达以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能接触到,不像以前那么闭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也有了选择的自由度,随着陈旧思维模式的瓦解,人们接受佛法的程度就远远高于自己的父母。很多年轻人就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
但我们不要忘了,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我们说,儿女对父母最殊胜、最理想的报恩,就是让他们学佛,因此,竭尽全力让自己的父母亲人进入大乘佛门,是每个佛教徒的责任和使命。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度众生。所谓度众生,不是仅仅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解决了,而是要让每个生命明白生死轮回的痛苦以及解脱的道理。
如果平时说得天花乱坠,要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打坐的时候,也发心要度化一切众生,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动静,这样学大乘佛法就很悬了。
八、生命的终极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金钱、名声、地位可以没有,但菩提心、菩萨戒不能没有。因为菩萨戒、菩提心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全部保险,而且也是其他所有众生永不过期的保险。平时生活中,我们会买很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飞行保险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临时的保险,而并非长远的保险。如何面对岌岌可危的境况——下一世,再下一世自己将奔赴何方?这就要依靠菩提心、菩萨戒了。
如果没有菩提心,这一辈子算是白活了,即使银行里有再多的存款,开再高级的车,住再豪华的房子都没有用,因为这些都不是恒常永久的,都是随时会溜走的身外之物。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
不知大家有没有在未来一年或两年当中一定要把菩提心修出来的决心?如果现在还没有什么打算或计划,临终时一定依然如此,不会有什么收获,那就很遗憾了。有这么好的机会不珍惜,不修菩提心,就浪费了大好的人生。因此,今生我们一定要当个称职的修行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必须修菩提心和出离心。
当一个人再也不能生活——不能看到往昔熟悉的面孔,不能住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家里,不能开着车四处游逛,也不能去银行提取存款的时候,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还有用吗?西方哲学里面除了隶属于宗教的部分之外,其它思想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东方的哲学,比如儒家做人的伦理道德,在死到临头的时候也是没有太大的用处。在即将一命归西的时候,就能看出佛法的真正价值,此时能起作用,能决定自己去向的路标,就是佛法。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死亡,只是时间的早晚。与其那时候可怜巴巴地去央求其他人来做临终关怀,不如自己提早关怀自己的临终——现在就要有准备,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黄泉路上无老少,即使是年轻人,也不能保证自己今天肯定不死!所以修行才是头等大事啊!(全文终)
《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