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浅释(七)
三、犯戒的界限
(一)烦恼的轻重
所有菩萨戒与密乘戒的毁犯,都要看烦恼严重不严重。如果不是很严重,还不算是真正的犯根本戒,而只是犯了一个支分戒。在烦恼十分粗大的时候做出违背戒条的事情,就会犯戒。
说具体一点儿,犯戒的心态,有大、中、小三种烦恼,以大烦恼心而做犯戒的事情,就会破戒;中烦恼和小烦恼不够破戒的心态,故而不会破戒。
什么是大烦恼呢?
第一,不间断。
以赞扬自己为例。所谓“不间断”,不是指在一两个小时或两三天当中不断地赞扬自己,而是从赞扬自己开始,直至最终犯戒为止,始终没有悔改心与惭愧心,还准备在需要的时候继续这样,就叫做“不间断”。
在赞扬自己的话说完以后,具不具备严重烦恼都无关紧要,与是否犯戒已经没有关系了;如果在赞扬自己的时候,从头至尾都具备了四个条件,哪怕事情刚刚结束,就生起惭愧心和后悔心,也已经犯了根本戒;如果在赞扬自己的过程中,说着说着忽然想到,这样会犯菩萨戒,然后立即停下来,决心再不这样,则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也不会破根本戒。若没有这样的决心,则即使以后没有继续赞扬自己,但实际上也属于不间断。其它戒条的毁犯界限也依此类推。
第二,无惭无愧。
在佛教里面,“惭愧”二字是要分开理解的。以自己的某种承诺或戒律为因而感到羞耻,就叫做“惭”。比如说,大乘行人在做利己之事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是受了菩萨戒的人,这样做非常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承诺,很不应该,就是“惭”。
若是担心他人的讥笑或嘲讽而感到羞愧,就叫做“愧”。
没有惭愧是所有罪恶的来源。无惭无愧的人不但会犯戒,甚至会做出五无间罪等罪业。所以,无论持戒还是忏悔,最关键的都是“惭愧”。在金刚萨垛修法的四对治力当中,最重要的也是惭愧心。
从世间道德的角度来说,惭愧心也很重要。有惭愧心的人,不需要法律的约束,自然会很自觉,绝不会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即使因一念之差而做了,也会中途停下来。
第三,犯戒过程中,不但没有惭愧心,而且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就会犯戒。
第四,把犯戒行为当作功德、优点,看做应当应分、理所当然的事情。第三个条件不仅认为是应该的,而且有心满意足的感觉,所以更为可怕。
所有的显密乘根本戒,都要具备这四个条件,才会真正破戒。
所以,虽然大乘戒律的戒条比较多,但都需要具备共同的对境等四个条件,和上述不共的四个条件,才会犯根本戒,只要稍微注意一点,守持起来也不难。大烦恼的四个条件中部分不具足,就称为中等或下等的烦恼。
(二)忏悔的早晚
昼夜分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过去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犯戒后不超过一时(即四小时)之内生起后悔心并励力忏悔,就不会破戒,更不用重新受戒。如果超过四小时,戒体就被毁掉了,想恢复戒体,就要先忏悔再重新受戒。
四、忏悔的方式
密宗最殊胜的忏悔方式,是金刚萨垛修法,通过金刚萨垛修法来忏悔,就一定能忏悔清净。
显宗的忏罪方式,是具备四个对治力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是每天昼夜六时分六次念诵。不过,若将晚上分成三等分,则半夜三更就要从床上爬起来念经,这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现实的,但最低的要求,也要每天观察几次,看自己有没有犯戒。如果犯了戒,就要及时忏悔。
据藏文版《三十五佛忏悔文》的一些注解中说,三十五佛是忏悔方面最有威力与加持的主尊。三十五佛中的每一尊佛,经书里面都有记载。念诵其中一尊佛的名号,可以清净百万劫、几千万劫甚至几亿个大劫所造的一切罪业,这是佛说的,是有根有据的,所以我们不要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认为戒律不好守,就自暴自弃,干脆不受了。
如果什么戒都不守,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作为大乘菩萨,就应该受菩萨戒。受戒以后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谨慎一点,就不一定会犯戒;即使犯了戒,也不是全都完蛋了,还是有办法忏悔弥补的。
释迦牟尼佛最赞叹两种人:一种是受戒以后随时随地都小心翼翼地护持戒律,使其清净无染的人;再一种是犯戒以后懂得即时忏悔的人。释迦牟尼佛知道,凡夫很难做到根本不犯戒,但犯戒以后能有惭有愧、励力忏悔、改邪归正,佛陀也称其为清净戒律者。
大乘佛法无论在见解、修法、行为、戒律方面,都有很多宽容的余地,如果戒律真的森严恐怖到无法纠正忏悔的地步,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推荐给我们。
五、重新受戒
从小乘的角度来说,如果出家人犯了出家戒,就不能恢复,不像居士戒还可以重受。如果出家人彻底犯了根本戒,此生不可能得阿罗汉果,因为小乘行人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解脱,是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的果位。
但大乘佛法就不一样,因为它的目的不是阿罗汉的果位,而是度化一切众生。度化众生也不是一生两生的事情,是生生世世一个长远的计划。所以大乘佛法中如果不小心犯了这些菩萨的所有的戒,忏悔了以后允许再受,大乘别解脱戒也不例外。
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认为,即使没有菩提心和出离心,只要发心守持居士戒或菩萨戒的戒条,就是在受持居士戒或菩萨戒;另一个是觉得,既然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受戒也不会得戒,我就干脆不受戒,因为受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没有得戒,守持这些戒条,也是有善根的,所以还是应该尽力守持。
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的层次不同,越是上层的戒,持守的功德也越是有所增加,违犯的罪业也会越严重。菩萨戒比别解脱戒高一层,功德也就高一筹,相应的犯戒罪过也更严重,所以一定要小心。
守持密乘戒的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密宗有很多特殊的观点,比如“万法是佛的坛城”、“轮回是涅槃”、“烦恼即菩提”等等,除了上等根基或是具有超凡智慧的人以外,很多初学者不易理解,所以很容易犯戒!破坏大乘戒律的头号大敌,是自私心;破坏密乘戒的罪魁祸首,是缺乏清净见。
六、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念过受菩萨戒的仪轨,但真正得到菩萨戒的人不一定很多。
密乘戒也是这样。密乘戒的受戒方式是灌顶,很多人也灌过顶,但我想真正得到灌顶、得到密乘戒的人也不多。以前西藏佛法兴盛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重视、珍惜密乘的灌顶和修法。那时传密法很严谨,传法者和听法者都有严格的要求。一旦灌顶受戒,绝大多数人会真正得戒。现在双方都很随便,某些人连灌顶的仪式和过程都一问三不知,还要给别人灌顶;而接受灌顶者也是糊里糊涂,这样灌顶就不可能得到灌顶和密乘戒。
比如说,如果我把居士五戒的要求给读者讲得清清楚楚,然后要求读者受五戒,恐怕除了一些老年人,大多数人不敢答应;但如果谁要灌顶,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考虑自己该不该灌这个顶,自己能不能守住密乘戒。越是上层的灌顶,就越随意,像居士戒之类的基础戒律,我们反倒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些都是颠倒的做法。
七、衔接今生来世菩提心的桥梁
(一)今生来世
以前很多神经科学家认为,在大脑的某些部位出问题以后,精神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就将大脑与精神划等号,认为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到如今,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科学家都不承认这种说法,而持有与佛教一致的观点:人的精神不是从肉体产生的,所以也不是大脑的产物,但肉体与精神还是有着一定的关系。
密宗特别强调这一点。密宗认为,人有四个脉轮,分别位于肚脐、胸口、喉咙和头顶。头顶的脉轮又有五百个细微脉轮的分支,甚至还可以继续细分。每一个脉轮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们是思维的工具。如果把精神比喻成一个人,大脑和大脑里的脉就像是计算机或其他工具。人依靠工具完成工作,精神通过大脑完成工作。
在众生死亡并转世投胎到另一个身体之后,整个身体包括大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精神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肉体反反复复地更换,有可能会让精神上的一些东西逐渐消失,菩提心也不例外——即使今生有了初步的菩提心,但换一个身体后,就可能会消失。
(二)延续菩提心的窍诀
我们不但要考虑今生怎样培养菩提心,还要考虑来世怎样保留和继续培养菩提心。具体的方法,是取舍“黑白八法”。黑白八法即《宝积经》里说的四黑法和四白法,一共八种念头。若行持四白法,舍弃四黑法,我们的菩提心不但今生不会中断,甚至来世也可以继续。
第一,“四黑法”的第一个,是欺骗应供。
应该供养和尊敬的,叫做“应供”。这里指自己的根本上师,传戒的戒和尚,以及其他的大乘善知识等。故意欺骗他们,是让我们失去菩提心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小心。
第二,令别人对不应该后悔的事生后悔心。
当然,如果是令造罪的人对罪过产生追悔之心,让对方改过迁善,则不属于“黑法”。此处所指的,是让别人对自己的善行或修行产生后悔心。比如,为了坑害对方,而对他说:你受戒的方法没有对,或给你传戒的上师不对等等,从而让对方悔恨不已:我以为得了戒,结果却没有,我不应该受戒等等,就是“四黑法”之一。
但平时聊天的时候,无意中使对方对自己以前的修法、受戒等产生后悔,还不在此之列,因为是无意而不是故意的。即使是故意,也要看发心。假如对方依止了一个所谓的上师,但这个人并不是具相善知识,如果他继续跟着这个人,可能不但不能解脱,还会造很多恶业,甚至有堕地狱的危险。在那种情况下,给对方讲讲他上师的过失,让他产生一些后悔心,也没有问题,因为动机是纯善的。
第三,毁谤圣者。
这里的圣者,指准确进入大乘道,并具有菩萨戒…
《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