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七 菩薩戒淺釋(二)

  菩薩戒淺釋(二)

  (六)生起願菩提心的因素

  那麼,怎樣才能生起願菩提心呢?

  佛經裏主要講了五個因素:

  第一,是依止大乘善知識,這是最關鍵的。沒有大乘善知識的引導,我們不可能在根本沒有聽過大乘佛法的情況下主動發菩提心,因爲我們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裏沒有菩提心方面的教育。我們的文化,都是圍繞著吃、喝、玩、樂,是以自私爲中心而建立的。在大乘善知識的帶動下,我們才能發菩提心,走上真正的菩提道。否則,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走上大乘之道。

  第二,是菩薩種姓。本來,每個衆生——包括昆蟲之類的小生命,都有佛性如來藏,但這個佛性要變成菩薩種姓,並進一步成熟,就需要前世的因緣和善根,以及大乘善知識的引導。否則,菩薩種姓就不會成熟。

  以什麼標志去衡量菩薩種姓成熟沒有呢?

  菩薩的種姓有兩種:一種是智慧的種姓,另外一種是慈悲的種姓。

  《入中論》裏講過,對空性有特別的興趣,一聽到大乘佛法裏面的空性、大中觀、光明,不但能理解、不排斥,還會非常激動——汗毛豎立,眼淚直流,有這樣的標志,就說明大乘智慧的種姓成熟了。

  在聽到菩提心、利益衆生、放棄自私等大乘佛法的關鍵詞句,與大菩薩們的高尚行爲時,激動萬分——涕淚四流、心潮澎湃,就說明慈悲心的種姓成熟了。

  此處所講的種姓成熟,不是指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故而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菩薩,但已經離菩提心或者菩薩很近了。就好比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時,僅能看到東邊的曙光,但還不能看到光芒四射的太陽一樣。

  我們可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這樣的經曆。僅僅一、兩次不算,倘若經常如此,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大乘種姓成熟了。

  如果對空性和利益衆生沒什麼特別的感受——麻木不仁、充耳不聞,則大乘種姓成熟的曙光都沒有出現,離生起菩提心還有比較遙遠的距離。這就需要精進努力地積累資糧、忏悔罪障,否則就很難成熟大乘種姓。

  慈悲種姓成熟的人聽了世俗菩提心方面的法,然後再去修,就很容易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智慧種姓成熟的人聽了空性法門,並遵照修持,至少不久就可以初步證悟。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有種姓成熟的標志,就要趁熱打鐵、再接再厲,爭取早日證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與菩提心。

  很多人在修行或做其他事情時,經常會咨詢空行母、瑜伽師,自己該如何行事。我們不需要去問,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釋迦牟尼佛都說得清清楚楚。雖然該做的不一定都能做到,不該做的未必都能放下,但這只是自己的問題,在這些關鍵問題上,沒有必要去問誰,任何一個空行母、瑜伽師,都不可能超越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如果有了種姓成熟的標志,不用問誰,自己肯定已經與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僅有一步之遙,只需乘勝追擊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沒有發現這些標志,就算空行母、瑜伽師說你明天成佛也沒有用。

  修行的問題,一定要用佛經——佛的智慧、佛的教導來衡量、印證與判斷。《大藏經》裏那麼多的經論,就是我們的指路明燈。

  第叁個因素,是資糧。

  任何一個在大乘發心的基礎上做出來的善事,無論是在聞思修方面還是其他方面,都叫做資糧。資糧包括前世所修的資糧與今生所修的資糧兩種。依靠資糧的力量,我們才有可能生起菩提心。

  第四個因素,廣聞大乘佛法。

  很多人聽過《入菩薩行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兩部論典都是非常關鍵的大乘論典。《入行論》從頭到尾一直強調的都是菩提心,《廣論》雖然不是自始至終都講菩提心,但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也是講菩提心的。學了這兩部論典,對大乘佛法的全貌應該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用于指導實修,也是足夠的了。

  如果想進一步學習,也可以看看大藏經裏的其他大乘經論。

  第五個因素,就是修行——反反複複地修持與菩提心有關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樣獲得的菩提心會非常穩定。

  在五個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生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很難。在沒有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之前,受菩薩戒只能積累一些善根,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以一定要設法盡早讓自己生起菩提心。

  (七)叁種菩薩戒

  菩薩戒可以歸納爲叁種,在叁種菩薩戒裏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的修持。

  第一種菩薩戒,叫做禁惡行戒,也即禁止、斷除違背菩薩戒行爲的戒。小乘別解脫戒就包含在這條戒當中。

  大乘同樣也有別解脫戒,它與小乘別解脫戒的差別,主要在于發心。小乘行人僅僅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戒,其最後要達到的目標,是自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大乘行人不僅要有出離心,還要有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不盜、不殺、不妄語等等。最後達到的目標,是成佛並圓滿地利益衆生。

  大乘和小乘在出家的戒律方面也有一些區別,小乘出家人在具備所有犯戒條件的情況下犯了根本戒,是不能恢複的,至少今生不能恢複。大乘佛法規定:如果有不造作的菩提心,不但在家人的戒律可以恢複,而且出家人的戒律也可以恢複。

  這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在別解脫戒方面的差別。

  藏傳佛教不管是受在家還是出家的別解脫戒,本身儀軌中都有發菩提心的內容,所以這些受戒儀軌屬于大乘受戒儀軌,但倘若受戒者自己沒有發心,僅僅念儀軌還是沒有用。

  另外,禁止惡行戒中還包含了菩薩不共的戒律。比如,從文殊菩薩傳到龍樹菩薩,再從龍樹菩薩傳到寂天菩薩等等的,名義上有十八條,實際上有十四條的禁止惡行戒;或者從彌勒菩薩傳到印度的無著菩薩,然後從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阿底峽尊者再傳到西藏的四條根本戒,這些都叫做禁止惡行戒。

  第二種菩薩戒,叫做攝受善法戒,也即廣行善法戒——爲了成佛而廣行菩薩道的戒條。

  這條戒律主要是指自己的聞思修。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修任何法,做任何善事,都屬于這條戒。

  第叁種菩薩戒,叫饒益衆生戒。主要指的是利益衆生,而不是自己的成就。

  叁條戒的順序安排,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剛開始學佛時,首先要放棄惡行——殺、盜、淫、妄、酒等等。如果不放棄,仍然肆無忌憚地行持與菩提心嚴重違背的殺、盜、淫、妄,就無法發菩提心!在斷除惡行以後,我們的行爲會規範一些,所以第一個要放下的,就是殺、盜、淫、妄等惡行。

  當我們把粗大的惡行放下以後,是不是就足夠了呢?不是。在戒除惡行的基礎上,還要廣行菩薩道,特別是聞、思、修。通過聞思修來提高自己的覺悟境界以後,才能更好地利益衆生。

  以前的修行人都認爲,普通修行人先不要急著講經說法,而是選擇一個比較適應的環境自己修行。在菩提心、證悟空性方面都有一定力量的時候,才可以去利益衆生。

  關于講經說法,佛經上也講過:在市場或其他場合看到魚、鳥等很多衆生的時候,給他們念緣起咒與緣起咒翻譯以後的意思:“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或者在山上修行的時候,觀想周圍的每一棵植物——花、草、樹木等等跟自己一起念緣起咒,然後回向一切衆生。在這個偈頌裏面,包含了整個佛法的戒、定、慧叁學。念誦緣起咒,也可以算作法布施,普通人的法布施就是這樣。

  在修行次第上,佛陀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自己沒有成就的人,不能使衆生成就;自己沒有解脫的人,不能使他人解脫;自己沒有斷除煩惱的人,不能使他人斷除煩惱,這是一個原則。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利益衆生、度化衆生,但要達到這個目的,也需要一個過程。即使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也不一定能利益衆生,畢竟自己還沒有利益衆生的能力。如果現在去利益衆生,雖然發心很好,但因爲沒有能力,所以一遇到困難就不但會望而生畏,反而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從而導致修行上的嚴重障礙,所以佛不贊歎過早利益衆生。所以,我們目前的首要工作,是提高自己利益衆生的能力,故而要攝受善法。

  世間人卻與此相反,從來不想想怎麼提升自己利益衆生的能力,而是整日琢磨著:我的電腦要升級;我的職位要提升;我要賣掉舊車,換一輛新的高級轎車;我房子太小、太舊、環境太差,我要買一套新房子,始終考慮的,都是身外之物的升級。

  佛陀教育我們,身外之物升級不升級並非事關重大,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的身心兩方面升級。

  怎麼升級呢?首先學習升級的方法,這叫做聞思。聞思好了以後,就去修行,修行就是給自己的身心升級。當有力量面對普通人不容易面對的問題時,就可以適當地利益衆生。真正利益衆生的標准,是證到初地的時候。

  修學菩薩道,受持菩薩戒一般是不能公開的,因爲現在的人都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當他們知道菩薩不圖回報地放下自私去利益衆生的行爲時,不但不能理解,甚至還會産生反感,繼而誹謗、攻擊。菩薩道是很偉大的法門,對菩薩道産生反感或誹謗的人必定會墮地獄,所以菩薩戒、菩薩的學處一般不能公開。

  我認爲,在現在這樣的社會,菩薩的學處更不能公開。比如,假如一個單位有一個人發了菩提心,而其他人都不發菩提心,一旦他公開自己的發心,別人就會覺得他與大家格格不入,繼而因成見而形成沖突,所以,在外表上,我們還是要隨順世間。

  在隨順世間方面,佛陀也會示現一些方便:本來佛陀早已抵達不受衣食控製的境界了,但他表面上仍然會像常人一樣吃東西、穿衣服,生病的時候還要吃藥等等,這樣世間人就會對佛産生一種親切感,認爲釋迦牟尼佛也是人,離我們很近,他可以做到的事,我們也應該可以做到。這樣大家就會主動隨學佛陀。

  如果釋迦牟尼佛的表現像神仙一樣超凡脫俗,大家都會覺得:佛陀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的境界太讓人望塵莫及了,我們凡夫是做不到的,從而拉開了佛陀與衆生的距離。很多人在佛法上不努力,也與這些原因有關。

  所以,在不恰當的場合或者有必要的時候…

《慧燈之光七 菩薩戒淺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