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依 法(四)
(四)依智不依識
1、何謂識與智
(1)所謂“識”,就是我們的八識,它是有漏的、無常的、有錯覺的、不可靠的。八識的總體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可分爲眼、耳、鼻、舌、身等八識。八識當中的任何一種,都離不開阿賴耶識;但八識分開以後,又與八識中的阿賴耶識並非一體。譬如說,除了眼識以外,還有一個阿賴耶識;除了耳識以外,也存在一個阿賴耶識等等。
論典中有個比喻正好說明了這種關系:一塊黃金分成八塊之後,其中一塊保持原狀,什麼也沒有做,而其余七塊分別做成了形態各異的手镯、耳環等等。則雖然放在一邊的那塊黃金什麼也沒做,但實際上所有的首飾都離不開那塊黃金,因爲本來它們都是一體的。這就像阿賴耶識和八識之間的關系,雖然表現不同,但實質卻別無二致。
(2)所謂“智慧”,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人人皆有的明空雙運如來藏;另一種是指大乘菩薩證悟空性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登地菩薩在入坐修空性的時候證悟的境界。
2、識和智的區分方式的
識和智的區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理論派的方法;另一種是竅訣派,也稱實修派的方法。
大圓滿也要分理論與竅訣。理論方面的道理講得很廣,如在《七寶藏》等論著中講了很多分別方法,但具體修行的時候會感覺不夠清楚。
竅訣派沒有講太多教證理證,其內容都是從理論與實踐中提煉出的精髓,然後用鮮活而言簡意赅的方式表達出來。
理論派認爲:首先,智慧是常住不滅的,識是無常的,二者之間有常和無常的差別;其次,智慧是不造業的,識是造業的,故有造業和不造業的差別;另外,智慧是沒有被汙染過的、是光明的,識是被汙染過的,是不光明的等等,有很多類似的差別。
竅訣派的具體方法,也即大圓滿、大手印所講的內容。其實,區分“智”與“識”,也是大圓滿具體修法所涉及到的難題——很多人在修行不到位的時候,卻誤以爲自己證悟了。究其原因,就是辨別不清 “智”與“識”的屬性。
無垢光尊者著有一本書,專門詳細地辨析了八識之間的差別以及智慧和心識的差別等等,因爲其中涉及到大圓滿的具體修法,所以此處暫時不細講。籠統地說,所有思維、思考的念頭,都叫分別念或“識”。不但沒有分別念,而且證悟了空性,能夠體悟到空性的妙用,就是智慧。當然,只有通過修行,在證悟以後,才能知道什麼叫做智慧。
當我們的心完全靜下來,沒有任何念頭的時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阿賴耶識;另外一種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雖然心完全靜下來了、放松了,處于非常清淨、甯靜、平靜的狀態,沒有任何雜念,沒有思考問題,也沒有觀想,但也沒有空性的感受。即使這種狀態能夠保持五分鍾、十分鍾、半個小時……也只能叫做識——阿賴耶識。這種修法,叫做寂止。
3、區分“識”與“智”的要點
對修行人來說,區分“識”與“智”,是決定修行成敗的關鍵所在,故而非常重要。如果聞思的時候有些觀點或說法不是很理解,影響不一定很大;但假如修行的時候,這個問題還分不清楚,就永遠無法修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心平靜下來之後的感受大致可以歸納爲叁種:第一種是無念,即心裏非常清淨,不起任何念頭;第二種是禅樂,即心完全靜下來,什麼也不追求,什麼也不思維,完全放松之後,就會有很快樂的感覺。很多外道修行人就是爲了追求這種感覺而去修禅定,甚至一些佛教徒也會貪著這種感受,以致影響其禅定境界;第叁種是這種狀態持續比較久之後,會出現一些微小的神通。但無論如何,上述叁種感受都跟解脫沒有關系。
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天生就有這樣的禅定,但他們卻不會得到解脫。
各種各樣的雜念,都叫分別念。在一般的情況下,心完全靜下來的時候,有兩種狀態:一個是阿賴耶識;另外一個是證悟空性的智慧。雖然證悟者的境界不一定是很標准的智慧,但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爲智慧,但它的本質還是識不是智。登地之前的所有修法,其本質都是識而不是智,但此時證悟者已能感受到空性的影像,與空性比較接近,就像湖水裏的月影,顯而無自性。
真正標准的絕對智慧,只有佛陀具備,十地菩薩都沒有,凡夫就更談不上了。
不要說佛的智慧,連十地菩薩的境界到底怎樣,也沒有任何語言可以直接表達,而僅能從否定的角度來指示——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不僅否定了有、無二邊,也將有無二邊延展出來的四邊、八邊、叁十二邊一並破除。真正的空性,只有到證悟的時候才能體悟。
當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才算是有了一點空性的認知,如果達到這個標准,就已經是比較不錯的境界了,我們可以說這就是智。如果沒有這種悟性,則其他任何感受都是沒有用的。對尋求解脫的人來說,竅訣派區分智和識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永遠都用理論來解釋——智就是常,識就是無常,就不會有實質性的概念。
“智”可以分叁個階段:一是從加行道到一地之間的凡夫之智(資糧道基本上沒有智);二是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智;叁是佛陀之智。
第一個階段,是從初步證悟空性到登地之間的智慧。無論是修中觀、禅宗、大圓滿還是大手印,未登地之前都屬于此類智慧。
第二個階段,是菩薩入定證悟空性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無常的,因爲倘若不是無常,就永遠處于沒有任何運動的狀態當中,那樣就不能有任何發展,也無法斷除煩惱。盡管其中還有識的成分,識還沒有完全消失。但在一地菩薩的境界中,卻感覺不到無常與識的存在,因爲這種無常非常細微。只有更高層境界的菩薩,才能看出下層菩薩的境界中還有識的成分。
佛經中有個比喻說得很好:從很遠的地方看大海,大海是靜止不動的,但走到大海的旁邊,才發現大海的波瀾壯闊、洶湧澎湃。這就像一地菩薩的境界,自己看起來非常穩定,但在上地菩薩看來,卻是動搖不定的。
沒有冶煉加工之前的鐵、金等礦石,可以象征凡夫迷亂的心;經過適當加工,石頭裏的金、銅等物質被分離出來,但其中還夾雜著其他礦物質的成分,可以比喻成一地到十地菩薩的智慧;當最終全部加工完畢,陶冶出百分之百的純正金屬(當然,現實中沒有絕對純正的金屬,此處僅是比喻而已)的時候,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恒常、永恒的。
對菩薩來說,苦集滅道四谛當中的滅和道是可以分開的:滅是如來藏,道是證悟如來藏的智慧;滅谛是常,道谛是無常。一地到十地菩薩通過長時間的修行,無常的識的成分慢慢減少,智慧部分慢慢增上,成佛的時候,道谛與滅谛完全一致,沒有分別。
從佛的智慧來看,究竟的境界中只有滅谛而沒有道谛,道谛是無常的,滅谛是恒常的,這是大乘共同的觀點。
而密法則是從母光明和子光明的角度來宣說的。母光明是指原有的智慧,即如來藏,她永遠都是存在的。在第叁轉*輪的經典及密續中,也稱之爲心的本性、自然智慧、自然本智、滅定等等。修行人(包括凡夫和菩薩)的證悟境界,叫做子光明。在凡夫地和菩薩位的時候,母子光明還有分別。成佛的時候,母子光明完全相融,無二無別、一味一體。
如來藏始終存在,不會有任何動搖。無論是地獄衆生還是十地菩薩,其心的本性都是光明的。積福不會增長,造業也不會減少,沒有增減、生滅的變化,永遠恒定如一。
同時,如來藏自然本智又是一切的基礎——在自然本智的基礎上産生了阿賴耶識,然後産生了意識,從而衍生出萬事萬物、六道輪回。如來藏就像永遠存在的一條直線,無始以來的無明客塵障垢,致使衆生一直處于迷惑之中,這猶如直線上冒出的一個分叉,也如同未經加工的礦石。修行的過程,也是認識心性的過程,相當于礦石的冶煉加工過程,加工到加行道以後,開始慢慢轉換爲智慧;最後成佛的時候,智慧完全融入如來藏,與心的本性融入一體,密法稱之爲母子光明的雙運。
初期的證悟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相似的智慧,與智比較接近,實際上還屬于識的範疇,與自然光明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使是十地菩薩的子光明,也與母光明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凡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修行。通過修行慢慢靠近自然本智,到了佛地,母子才能完全融入、毫無差別。
4、誤區——認“識”爲“智”
由于沒有真正的成就者,或具有正規竅訣、修行經驗的大德引導,有些修行人的境界往往會處于阿賴耶識的狀態。
這種狀態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調整情緒,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當工作壓力太大、不開心、有情緒的時候,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放松。
很多人喜歡打禅七,打禅僅五、六天,就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因爲平時我們心裏會接連不斷地閃現出各種各樣的念頭,舊的念頭消失,又産生新的念頭,包括做夢的時候,都會有各種念頭此起彼伏,所以無法感受比較深層次的感覺。打禅的時候從早到晚心裏萬念俱泯,什麼也沒想,當心慢慢平靜下來以後,雖然沒有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的智慧,但會有一些感受。
有些修行人會將自己打坐中的無念感受誤認爲是證悟空性,但這種所謂的“證悟”不會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煩惱,而只能讓我們在禅定中沒有任何明顯的煩惱。從禅定中出來以後,盡管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些作用——能夠改變、調整自己的脾氣和性格,但從根本上看,是不解決問題的。這類境界都叫識而不叫智。另外,如果修法前沒有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修完以後也沒有回向,則即使在修禅定,其實質也只能是識而不是智。
介紹四無量心的修法時講過,在修四無量心的過程中,如果思維很久以致心生疲倦時,可以停頓下來稍作休息,這叫做四無量心的禅定。其實,修任何法都是這樣,在修法疲倦時立即中斷觀修,什麼也不想,都屬于禅定的修法,但這些都是識還不是智,不是我們修行…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