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叁)

  四 依 法(叁)

  (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前面講過,思維的時候,首先要依義不依語;其次,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要去尋找佛法的真實含義。

  在浩如煙海的佛法經論中,有很多內容存在著表面的前後矛盾與沖突。如何取舍辨別,怎樣尋找佛的終極含義,就是十分重大的課題了。分清了義和不了義,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佛經,以及今後的修行有很大幫助。

  1、界定了義與不了義的標准

  什麼是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呢?所謂了義,也即佛把終極真理全面、徹底、直接或清楚地表達出來的內容;而不了義,就是與之相反的,不符合終極真理的權巧說法,而且佛陀也會在其它的經典中自我否定的內容。

  不了義需要具備叁個特點:

  (1)最關鍵的特點,佛經中叫做不符合道理。所謂道理,也即四種道理或邏輯。四種道理也可以歸納爲兩種道理:一個是世俗谛的道理,一個是勝義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個佛經,都叫做不了義經。

  甲、不符合勝義谛道理

  從勝義谛的角度來看,所有論述世俗谛的經典都是不了義的。譬如宣講因果輪回的《百業經》、《賢愚經》等經典;宣講世界、人生、業力、山河大地等等的小乘、大乘《阿毗達摩經》等等,都是不了義的,因爲它們都不符合勝義谛的道理。

  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講,因果、輪回、學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離心、度化衆生、轉*輪、斷除煩惱、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不存在,都虛假不實、如幻如夢,是空性。

  雖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這一切,但這就像得了膽病的病人會把所有白色的東西看成黃色一樣,都是錯誤的感知。

  乙、不符合世俗谛道理

  現實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各種現象,大至宇宙萬物,小至生命個體,都屬于世俗谛。世俗谛的道理,也即一切事物的客觀自然規律。

  雖然從勝義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規律都不存在,但從世俗谛角度去觀察,世俗萬法仍然有自己的道理,譬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

  舉個例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世人皆知的真理,如果佛經中說種瓜不會得瓜,而會得豆。就不符合世俗谛的自然規律了,故屬于不了義經。

  如果只是不符合勝義谛,就判定爲不了義,則所有宣講世俗谛的經典都可以推斷爲不了義,這是不合理的,所以,宣講世俗谛的經典,就應該用世俗谛的道理來判別。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佛經內容,都叫做不了義,凡是不了義的佛經,最終都會被否定,因此,用現代人的話來說,佛教應該算是非常科學的教派。

  (2)必要或目的

  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爲什麼還要這樣說呢?這是爲了誘導衆生,讓他們漸漸地靠近真理,是一種臨時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說法。就像佛雖然知道萬事萬物都是空性,一切都不存在,但因爲衆生沒有那麼高的境界,爲了順應我們的根基,佛才暫時說一切都存在一樣。其目的是:如果說有輪回、有因果,衆生、痛苦、幸福等等都存在,大家就知道世上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就會爲解脫痛苦、獲得幸福而奮鬥。

  (3)用意或著眼點。

  什麼叫著眼點?譬如說,佛在有些經典裏說這個世界是存在的,有些經典裏又說不存在。那麼,說存在的著眼點是什麼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輪回的存在。因此,佛講不了義經的時候,並非無根無據。從世俗谛的角度來看,因果輪回是存在的,但這只是相對的存在而不是絕對的存在。這就是佛說因果輪回存在的著眼點。

  凡是不了義的經,都要具備這叁個特點。

  所謂“了義經”,必須具備以下叁個特點:第一符合道理;第二沒有其他目的;第叁沒有其他著眼點。

  了義經也有兩種:一種是符合勝義谛終極道理的經典,比如《金剛經》、《心經》、《般若十萬頌》等宣講般若空性的經典。另外一種,是符合世俗谛道理的經典,諸如講因果、輪回以及天文、地理、醫學等自然規律的經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所描述的微觀世界,與現在最頂級的量子物理所發現的真相不僅一致,而且更深入、更細微。

  但因爲了義和不了義是相對的,所以一部經典有可能同時既是了義的,也是不了義的——從世俗谛的角度看,是了義經;但從勝義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義經,它只經得起世俗道理的檢驗,如果以勝義谛的觀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盤否定了。

  佛陀在經典中還授記,辨別了義和不了義的權威,是無著菩薩(其實除了無著菩薩以外,龍樹菩薩等尊者也懂得區分二者之差別。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得了判斷標准,即使沒有佛的授記,也可以辨別了義與不了義。)後來無著菩薩在論著中指出:第一轉*輪的經典,講的是不了義的法;第二轉*輪的經典雖然講了空性,但不是徹底、終極的了義經典(無垢光尊者也認爲,因爲二轉*輪只講了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二轉*輪是准確的,但因爲二轉*輪缺少了如來藏光明的內容,所以是暫時的了義或半了義。);第叁轉*輪才是真正了義的經。

  《解深密經》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解釋自己密意的經典,其中也提到,真正了義的經,是第叁轉*輪的經典。整個《大藏經》中,沒有一部經說第叁轉*輪是不了義的。無著菩薩區分了義與不了義的理論依據,也是這些佛經。

  佛經裏面有一句話很著名:“凡是講空性的經典,無論在第二轉*輪當中,還是第叁轉*輪當中,都是了義經;凡是講人、自我、衆生等等(等等裏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經典,都叫做不了義經。”

  2、宣說不了義法的因由

  那麼宣說不了義法與妄語有何差別呢?

  佛經對此回答道:妄語是把沒有的東西說成是有,或者把有的東西說成是沒有。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騙人的手段,所以把它歸納爲十不善業之一。

  而宣說不了義法,卻是爲了引導衆生不得已而爲之的。

  比如說,本來在佛的境界中,沒有勝義和世俗的分界,都是空性光明,但我們的境界與佛的境界還有萬裏之遙,我們僅能感知到現實生活的各種現象,又怎麼能理解佛的境界呢?如果不分勝義、世俗,一句話就把什麼都否定,那就跟外道的斷見如出一轍了。世人也會認爲:一切萬法明擺著是存在的,怎麼會不存在?既然你說學佛、解脫都不存在,那大家又何必學佛呢?所以佛陀一開始只能分開二谛,暫時保留世俗谛。之後一步一步地逐漸引導,否則無法利益衆生。但爲了讓我們知道什麼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經中,都要求我們不要依靠不了義經典,要依靠了義經典。

  佛法認爲,世俗谛中的確沒有終極的絕對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暫時、相對的。但在暫時的規律當中,也有真假之分,故有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之分。世俗谛中符合自然規律的,叫做正世俗谛;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叫做倒世俗谛。

  比如有些佛經中說,地獄在印度金剛座(菩提伽耶)下面某個深度的地方,但佛在另外的經典中,又否定了這一說法。因爲這種說法不僅不符合勝義谛的道理,連世俗谛的道理也不符合,地球的內部構造是什麼樣子,大家都知道,所以佛自己也認同這是不了義的說法。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些矛盾,可以用夢境來解釋。夢中的世界本來是不存在位置的,若一定要確定它的位置的話,那就在做夢者睡眠所在的地方。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兩個人在同一個房間死亡,其中一個人在中陰身成佛了,而另一個人卻墮入了地獄。那他們所謂的地獄與佛刹在哪裏呢?就在同一個房間。因爲房間、地獄和佛刹都是當下的心的幻覺。房間的現象,是兩個人共同的業力,而佛刹與地獄的現象,就是兩個人內心的轉變所顯現的。從未亡人的角度來看,在兩人感覺到佛刹與地獄的當下,房子還是原來的房子。

  因爲衆生的根基、業力不一樣,故而其業感也不一樣。盡管對現在的人來說,地獄不可能位于菩提伽耶下方,但當時的大多數人卻真的這樣認爲。而且因爲業力感召,在有些人的境界中,真的會顯現地獄就在菩提伽耶下方的現象,所以佛會那樣說,以避免世人不必要的爭執與反駁,不了義經就是這樣誕生的。

  對學佛學到一定程度,雖然沒有證悟,但佛教理論掌握得比較好的人,尤其是學過並接受一切法都是心創造的人來說,這些道理比較能夠理解;但對初入道的人來說,稍微深奧一點的道理就難以理解了。

  無論如何,佛教永遠不會與真正的科學或世間的真理相沖突,真正存在的、符合真理的科學論斷,佛法都會認同,但因爲科學也有成熟與不成熟之分,所以即使佛經內容暫時不符合某些科學結論,也不一定不符合更先進的科學結論,我們不能因爲佛教理論與當時的科學不一致,就不辨青紅皂白地一棍子打死。

  雖然了義與不了義都是佛說的,但因爲不了義的內容,是佛爲了某些必要而暫時宣說的並不徹底的說法,所以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在不恰當的時機和場合,引用或參照不恰當的佛經。

  如果不知道這些標准,我們思考的時候就會生起各種疑惑:佛經中是這樣講的,但實際上又不是這樣。爲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佛陀錯了呀?或者是佛不負責任隨便說的?或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錯了?那樣就會搖擺不定,從而影響學佛的信心。

  再比如說,佛在《大乘阿毗達摩》(小乘阿毗達摩,也就是《俱舍論》的原始資料。究竟是佛說的還是阿羅漢講的,各個宗派之間還有一些爭論,所以此處暫且不論)中所講的宇宙世界,與《時輪金剛》所講的宇宙世界的形成、構造、形態有著很大的出入。僅僅在顯宗的經典當中,佛就講了這個世界的多種不同的形狀。僅僅我們所了知的,就有將近十種。另外,關于日食、月食的描述,佛經中至少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爲什麼佛說的世界會不一致呢?一千多年前的顯宗學者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且也得出了答案——第一個理由:佛陀認爲,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說,無論那種宇宙(圓形、球狀、日心說、地…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