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說)都是不存在的。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因爲衆生的業力,或者說因爲衆生的內心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世界也隨之而改變,不同的衆生,會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還有一個理由是,我們往往認爲,世界只能有一個形狀,只要確定是一個樣子,就絕不可能是其他的樣子,佛陀爲了打破我們的這種執著,所以才宣說了不同的世界觀。
3、世俗與勝義的終極答案
(1)世俗谛終極答案
世俗谛終極答案,也即完全符合世俗真理的答案。比如,佛教關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終答案,是在《時輪金剛》裏面。看過《時輪金剛》的人都清楚,《時輪金剛》中的數據演算非常簡單,一個人只需兩叁天,就能在一個簡單的寫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個月的藏曆。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如此計算而得出的日食、月食的時間,與現代天文學計算出的結果只相差一兩分鍾。
雖然某些工具書中說,藏曆是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帶去的,後來受到宗教的影響,故將吉利的日子增加一天,不吉利的日子減少一天等等。但實情並非如此,稍有天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軌道有近地點和遠地點之分,當月球走到近地點的時候,速度要快一些;走到遠地點的時候,速度要慢一些,所以有些時候會多一天,有些時候就少一天。《時輪金剛》中的曆算方式,是非常科學的。
(2)勝義谛終極答案
佛在很多佛經中提到,唯有第叁轉*輪是了義的,因爲只有在第叁轉*輪中,佛陀才將諸法的真實本性——光明與空性大白于天下。
盡管如此,但第叁轉*輪還沒有講到中陰身的現象、八地菩薩的現象以及相應的修法,顯宗也沒有一部將空性和光明結合起來宣講的經論,其修法也只涉及到空性層面,而沒有光明層面的修法。
密法與顯宗經典相比,卻有著質的飛躍——將第二轉*輪的空性和第叁轉*輪的光明結合起來,並提供了涵蓋中陰身、空性與光明等各個方面的,面面俱到且簡便易行的修法,所以,密法是整個佛法中真正的了義經。
但密法裏面也有講世俗谛的部分,比如清淨的現象,不清淨的因果輪回等等,後者是與顯宗不了義經共同的觀點,所以也是不了義的。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的結果
認識到世俗萬法的虛幻不實,不單對我們的修行,也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很大幫助——如果我們認爲金錢、名利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就會過度地執著,並渴望擁有,在追求的過程中,就會遇到接二連叁的痛苦。直到臨終,也一無所獲,而不得不帶著對人世的強烈不滿憤憤離去。
本來絕大多數的東方人都很單純、樸素,非常講究倫理道德,羅素在他的書就承認過這一點。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多人就變成拜金主義者了——只要能掙到錢,就不擇手段、不計後果。
在如今的世間人看來,佛教所講的放下、看破紅塵、四大皆空等等,都成了帶有諷刺、挖苦意味的詞彙。可見我們的價值觀已經被汙染到何等不可救藥的地步了!
錢真正能帶來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
半個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研究過金錢與幸福的關系,但種種數據告訴我們,金錢帶來幸福的觀念是錯誤的!
本來我們的本意,是想得到幸福,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沒有給我們帶來幸福,還引來了無數的痛苦,不僅是現世的痛苦,還包括造業以後引發的來世惡報。
執著是所有煩惱的根源。對某種事物的執著越強烈,它帶給我們的痛苦也越強烈;越是讓我們感到無所謂的東西,對我們的影響也越可以忽略不計。
以上講的,是實執給個人生活帶來的惡果。從地球、從整個人類的生活環境而言,實有的執著也會造成無窮的後患。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成片的洋房別墅、成列的豪華轎車、大筆的銀行存款。那再過五十年,隨著人口的暴增,地球將如何承載人類無限膨脹、幾近爆炸的欲望?!
佛陀正是洞察到上述種種過患,所以告訴我們,不要過度執著,繼而追求不止。其中的執著是因,追求是果,所以要先解決執著這個因。
當然,除了解脫意念特別強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難徹底放下身外之物,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生活,但適當地放下執著,過得單純、樸素一點,在“少欲知足”的基礎上,盡力培養出離心和慈悲心,爲衆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應該是沒有太大難度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五)》)中已經講過,作爲一名佛教徒該如何生活。這種生活模式既符合佛的意思,又符合現代理念。如果不遵循這一原則,就不但會煩惱重重,還會浪費此生的生命。
本來我們就有極具說服力的中觀道理,足以證明世間的物質享受根本不存在。
比如說,假如我們在夢中做錯事,或死了親人,也會感到痛苦萬分,但突然間醒過來以後,痛苦也會自然消失,並一下子歡喜異常。因爲我們知道夢是假的,所以不會痛苦。其實,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就是一場大夢。
什麼時候能夠醒來?
假如不修行,就永遠醒不過來;若能依照佛的引導往前走,也許很快就能醒來。
修行是活生生的東西,就像吃飯能填飽肚子一樣真實。並不是神神秘秘,見不到、摸不著的,但如果不修行,就永遠感受不到佛所說的境界!
夏蟲不可以語冰。正常人可以看見物質的顔色,而色盲卻看不見,但色盲看不見,並不等于在正常人的眼裏物質顔色不存在。修行人可以感覺到外相是假的,跟晚上做夢完全一樣,但我們卻感覺不到,因爲我們沒有修行。修或不修,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何去何從,也由我們自己選擇!
最終了義的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們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
光明空性在哪裏?在我們自己的心裏——只要我們往裏去尋找、追求,就能怔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
《慧燈之光七 四依法(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