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说)都是不存在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因为众生的业力,或者说因为众生的内心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世界也随之而改变,不同的众生,会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还有一个理由是,我们往往认为,世界只能有一个形状,只要确定是一个样子,就绝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佛陀为了打破我们的这种执着,所以才宣说了不同的世界观。
3、世俗与胜义的终极答案
(1)世俗谛终极答案
世俗谛终极答案,也即完全符合世俗真理的答案。比如,佛教关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终答案,是在《时轮金刚》里面。看过《时轮金刚》的人都清楚,《时轮金刚》中的数据演算非常简单,一个人只需两三天,就能在一个简单的写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藏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如此计算而得出的日食、月食的时间,与现代天文学计算出的结果只相差一两分钟。
虽然某些工具书中说,藏历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带去的,后来受到宗教的影响,故将吉利的日子增加一天,不吉利的日子减少一天等等。但实情并非如此,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当月球走到近地点的时候,速度要快一些;走到远地点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所以有些时候会多一天,有些时候就少一天。《时轮金刚》中的历算方式,是非常科学的。
(2)胜义谛终极答案
佛在很多佛经中提到,唯有第三转*轮是了义的,因为只有在第三转*轮中,佛陀才将诸法的真实本性——光明与空性大白于天下。
尽管如此,但第三转*轮还没有讲到中阴身的现象、八地菩萨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修法,显宗也没有一部将空性和光明结合起来宣讲的经论,其修法也只涉及到空性层面,而没有光明层面的修法。
密法与显宗经典相比,却有着质的飞跃——将第二转*轮的空性和第三转*轮的光明结合起来,并提供了涵盖中阴身、空性与光明等各个方面的,面面俱到且简便易行的修法,所以,密法是整个佛法中真正的了义经。
但密法里面也有讲世俗谛的部分,比如清净的现象,不清净的因果轮回等等,后者是与显宗不了义经共同的观点,所以也是不了义的。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的结果
认识到世俗万法的虚幻不实,不单对我们的修行,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认为金钱、名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过度地执着,并渴望拥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接二连三的痛苦。直到临终,也一无所获,而不得不带着对人世的强烈不满愤愤离去。
本来绝大多数的东方人都很单纯、朴素,非常讲究伦理道德,罗素在他的书就承认过这一点。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就变成拜金主义者了——只要能挣到钱,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在如今的世间人看来,佛教所讲的放下、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等等,都成了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词汇。可见我们的价值观已经被污染到何等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钱真正能带来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研究过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但种种数据告诉我们,金钱带来幸福的观念是错误的!
本来我们的本意,是想得到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还引来了无数的痛苦,不仅是现世的痛苦,还包括造业以后引发的来世恶报。
执着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对某种事物的执着越强烈,它带给我们的痛苦也越强烈;越是让我们感到无所谓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讲的,是实执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恶果。从地球、从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而言,实有的执着也会造成无穷的后患。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成片的洋房别墅、成列的豪华轿车、大笔的银行存款。那再过五十年,随着人口的暴增,地球将如何承载人类无限膨胀、几近爆炸的欲望?!
佛陀正是洞察到上述种种过患,所以告诉我们,不要过度执著,继而追求不止。其中的执着是因,追求是果,所以要先解决执着这个因。
当然,除了解脱意念特别强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难彻底放下身外之物,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生活,但适当地放下执着,过得单纯、朴素一点,在“少欲知足”的基础上,尽力培养出离心和慈悲心,为众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五)》)中已经讲过,作为一名佛教徒该如何生活。这种生活模式既符合佛的意思,又符合现代理念。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不但会烦恼重重,还会浪费此生的生命。
本来我们就有极具说服力的中观道理,足以证明世间的物质享受根本不存在。
比如说,假如我们在梦中做错事,或死了亲人,也会感到痛苦万分,但突然间醒过来以后,痛苦也会自然消失,并一下子欢喜异常。因为我们知道梦是假的,所以不会痛苦。其实,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一场大梦。
什么时候能够醒来?
假如不修行,就永远醒不过来;若能依照佛的引导往前走,也许很快就能醒来。
修行是活生生的东西,就像吃饭能填饱肚子一样真实。并不是神神秘秘,见不到、摸不着的,但如果不修行,就永远感受不到佛所说的境界!
夏虫不可以语冰。正常人可以看见物质的颜色,而色盲却看不见,但色盲看不见,并不等于在正常人的眼里物质颜色不存在。修行人可以感觉到外相是假的,跟晚上做梦完全一样,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修行。修或不修,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何去何从,也由我们自己选择!
最终了义的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们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
光明空性在哪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只要我们往里去寻找、追求,就能怔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
《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