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學與顯密教法
——上師“佛教與科學”主題演講
一.緣起
去年十月,首屆“佛教與科學”論壇在這裏舉行。來自海內外的知識分子,參加了去年的論壇。因爲大多數學者,都是佛教徒,爲此,我們邀請了一些無宗教信仰人士參加。會場的效果非常好。各種尖銳、對立的觀點,讓大家應接不暇。由于這個緣起,誕生了今年的“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
我個人認爲,研討應采用英國圓桌會議的方式。公元五世紀,亞瑟國王與他的騎士開會時,與會者的座位不分尊卑高下,體現了平等、協商的胸懷。從那以後,圓桌會議精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這次研討會上,一些有緣的學者,從國內外聞訊而來,希望以此因緣,找到他們內心思維和尋求的答案。在這裏,沒有一位教授和博士,會被置于高位,也沒有一個本科生會處于低位。身份、頭銜和名聲不是標准。誰擁有真理,我們以真理爲衡量標准。
如果有條件,研討會也可以在階梯教室進行。不管是教授,還是總統,演講時,只能擡頭向上看;聽講的人,從上向下審視。只要說得不對,誰都可以舉手,發表觀點。看演講的人是否有肚量、是否有充分的理證和辯才。不因爲我是法師,我就高高在上,無論我說得正確與否,都不容置喙。新時代的人,不一定能接受這種古老、傳統的方式。
我相信,在座的學者和智者,將來,會成爲成千上萬人的君主,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擁護。今生,你應該有這樣的理念:不是用你所有的權力,來維護、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是以自己所有的力量,投入到這個世界中,幫助需要幫助的衆生。
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佛教、儒教和道教被丟于曆史垃圾桶中。大約在70年代時,美國和臺灣的一些學者,開始把目光投入到佛教與科學的對話上。
記得在1987年時,我讀到尢智表的一本小冊子:《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看到“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樣的新名詞時,我非常驚訝,倍感新奇和稀有。
尢智表曾留學哈佛大學,嘲諷佛教是迷信。他身爲佛教徒的叔叔說:“你們學科學的人,說話應該有根據。你對佛教一竅不通,怎麼可以隨便下結論,說是迷信呢?”
于是,尢智表開始研讀佛經。最後他慨歎不已,得出一個結論:“現有的科學成果,都是對佛教世界觀的一個注腳。”讀了這本小冊子後,我一直思維著他中肯、客觀的語言裏蘊含的深深道理。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說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持有這樣的見解。如果科學工作者能與佛教人士溝通,對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大有助益。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趨入佛陀高深的教義。我個人認爲,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可以與顯密教法作一番深入的比較。由此,人們會發現,科學中,不一定能找到佛教的寶藏,而科學的任何一個科目,都能從浩如煙海的經論中,直接或間接地發現它們的身影。
佛教與科學的內容,是非常寬泛的,僅僅在一天中,寥寥數語,無法涵蓋它們廣闊、甚深的內涵。但是,爲了讓人們知道,科學說了什麼?佛教又說出了什麼?這兩者之間是什麼關系?我們以“佛教與科學”命題,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你們能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二.“戒律”、“因明”與社會科學
科學又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包括了經濟學、法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首先,讓我們看看顯宗五部大論中的“戒律”和“因明”。
五部大論之首,就是戒律。它包括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叁乘戒律。簡單地說,就是怎樣做一個好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接受的程度,受持一分、多分乃至幾百條律儀。
戒律不僅包含了對經濟、倫理、法學等社會現象的研究,製定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則;還涵蓋了儒家和部分基督教思想。可以說,所有善的教育,都無不包含在其中。細到一言一行、起心動念,在紛繁的律典中,都有細致的分析和界定。
佛教的因明,也是五部大論之一。因明,是古印度邏輯學的泛稱,後來,演變成佛教邏輯學的專名。東方邏輯和西方邏輯,都可以包涵其中。
幾年前,我講《量理寶藏論》時,讀過一位美國哲學家翻譯的因明著作。我發現,它不僅涉及英國經驗主義思想,還包括了古希臘、中世紀及近代著名的哲學思想。每一種思想,都可以在《釋量論》、《理滴論》等法稱論師的因明七論及陳那論師的《集量論》中,找到他們的理論和推斷方式。
因明尖銳的辯論,是開啓智慧的一種訓練方式,也是明辨是非、尋求真理的手段。希望在座的知識分子,通過學習因明的叁相推理,世間稱叁段論式: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對前後世是否存在、因果不虛,用比量得出真實的、符合自然規律的結論。
那時,你們就會了解,佛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智慧。而因明,在幫助我們生起理證智慧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叁.《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與自然科學
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擁有生物學、植物學、天文和地理等學科的豐富內容;五部大論中的“中觀”和“般若”,則對物質及精神世界的本質,進行了觀察和抉擇。用現代的話來說,前者研究的是宏觀世界;後者是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從牛頓的絕對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學家建立了空間與時間是依存、觀待這樣一個全新的概念。而後,量子力學崛起,對相對論作了修正和補充。而量子力學的結論,以“中觀”和“般若”的觀點可以駁斥。
科學家戈爾曼在1969年時,因發現了誇克,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誇克之後,亞誇克、亞亞誇克也被相繼發現了。至今,仍有很多科學家堅信,構成物質的極微是存在的。
而在佛教內部,承許極微,是小乘《毗婆娑論》和《俱舍論》的觀點。小乘有實宗的這一學說,早已被大乘唯識和中觀破得體無完膚。所謂的破析,不是像西方宗教徒與非宗教徒之間的沖突,一方依靠強權,將另一方強行鎮壓。而是完全以真理來論證,指出它相悖的地方,宣告它不成立。
無論是大乘唯識、中觀,還是密宗一切歸于本源的教理,都是有據可依,經得起理論觀察的。
按照大乘中觀的見解,構成現象的基礎是空性。人們可能想,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怎麼會有包羅萬象的顯現呢?這就是《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義理,是非常殊勝和深奧的。雖然任何法都沒有本具、不變的自性,但可以依靠條件産生。就像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結合,在不同的溫度下,既可以變成冰,也可以成爲水。
宗喀巴大師宣講《緣起贊》時,先以中觀理論,將萬法抉擇爲單空。這時,包括你、我在內的一切器世間和有情世間,都沒有固定、實有的本性;而後,再將單空,抉擇爲遠離一切相狀的大空性。這是最高的、實相的境界。這種境界,既可以依靠理論來通達,也可以由實修而親證。但是,在現象世界中,聖者和凡夫前,都有如夢如幻的顯現。
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楊中傑,在他的《從佛學角度觀西方叁大物理學之理論層次》中,依照中觀與唯識,判定牛頓物理學、相對論物理學與量子力學,叁者依次接近佛教的“中觀正見”與“如實觀照”。
他認爲:“物理學只是針對現象世界而立,所研究的是物質的色法、聲音等部分,缺乏對心靈的探索。距離現象的本質空性,相差還很遠。即使量子論,最多也只是觸及了“心靈的活動”,完全不同于“心靈寂滅的狀態”。因此,還遠遠無法達到佛教般若的境界。”
我曾經讀過曼斯菲爾德的《中觀佛教與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這位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告誡人們,一定要了解佛法。如果佛教的空性原理,能受到科學家的重視,對科學的發展,會大有裨益,因爲佛教克服了二元論思維方式上的困境。他相信:對所知的一切現象,物理學家不一定能作出圓滿的解釋。而佛教,不僅了解一切現象的奧妙,還能洞幽入微,深入它的本質。
不是因爲這是一個佛教論壇,大家就在這裏喊口號,絕對不是這樣的。在昨天的發言中,很多老師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佛教揭示的這一奧秘。多年來,我潛心研究,越來越感受到它的偉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空性的知識,相信你們一定會深有同感。這樣的智慧,對你們的今生來世,是最好的、最有利益的。
除了以上所說的,心理學也可以在顯宗教法中,找到它相應的位置。按照希臘文的意思,心理學是靈魂的科學,有些專家認爲,它介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有關它的內容,在大乘唯識的《瑜伽師地論》中,有著清晰的、結構完整地論述。
《瑜伽師地論》剖析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的性質、它們所依的對境,以及變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心識——阿賴耶識。
在座的大多數人都非常年輕。未來,如果有志于研究佛教與科學,希望你們先從多方面學習、了解這二者,這一點非常重要。最後,我們講一下密宗。
四.密宗與自然科學
學過佛法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佛教不同宗派的宇宙觀不同。比如,在《俱舍論》中,地球是方的,而密續中,地球是圓的。有關天文學和宇宙學的知識,在以《時輪金剛》爲主的很多經續中,都可以發現。
迄今爲止,喇榮每年的藏曆,都是由兩叁位法師依照《時輪金剛》的計算方式,筆算出來的。每年的日食、月食、閏月及每月的望日、晦日等都毫厘不差。世界上有那麼多天文臺、天文學家和尖端設備,但是,它們得出的結論的精確程度,還不如藏曆。
有人聽到一兩個修行人不如法的行爲,就將藏密看成像妖魔鬼怪一樣。我聽說,有些人拿著轉經輪放生,就有人說:“不要過去,不要過去,那邊有密宗的人!”
他們把轉經輪、灌頂或留著長長頭發的外相,看作是密宗的標志。如果通過某些外在的形象,就能判定一個宗派的優劣,這種邏輯方式,也太簡單了。
其實,藏…
《淺談科學與顯密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