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間禅與出世間禅(禅修主題演講)

  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堪布“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

  禅修主題演講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剛才,主持人請我講《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關于這個儀軌,你們自己看一下就行。這裏,我只是稍稍補充一點。

  首先,我想說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們不會用任何一種方法引誘你進入。即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沒同意。一般來說,我不是很贊歎知識分子來這裏出家。我讓他們觀察自己的心,這樣的決定是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不然,你初到寂靜地,刹那間産生了一種感覺:啊,出家是多麼地清淨啊!但是,時間一長,你偶爾萌發的不成熟的發心就漸漸退失了。對你們自願出家,我都是抱持這樣謹慎的態度,對你們信教更不會強求,會尊重你個人的決擇。

  在座的同學,有的對佛教有信心,但對佛教的教義又不太了解。帶著這樣一種信心,跟著上師或什麼人到處跑,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趨入歧途。如果沒有緣起,你不會值遇很好的上師。各種修法是那麼多,以後都可以求,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統地學習佛法。

  關于“禅修”,我先簡略地講一下禅修對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現代社會上很多人,不論是企業家、領導、還是學校裏的老師都心力交瘁。從表面上看,科技發達給人身心帶來諸多便利。但是,科學越發達,社會越發展,人類越貪得無厭。即使擁有再多也是欲壑難填。在短暫的一生中,一直不斷地向前追逐,直至生命終結。

  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習氣,或者今生沒有修心,他的心非常急躁、任性、無法控製。無論做什麼事,一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生嗔恨心;或者陷入極大的憂悲和苦惱;有些人分別念特別重,想象力格外豐富,一點點小事就歇斯底裏,無緣無故就大聲哭泣,這樣的人非常需要禅修。

  基督教、道教和印度瑜伽,在中國各大城市都有他們的冥思道場或瑜伽館。瑜伽爲當今社會人們的身心,帶來了一線清涼和甯靜。

  因此,在座的各位要了解究竟什麼是禅?我去過清華、北大、複旦等大學,它們都有禅學社;國外著名的大學如耶魯、哈佛、劍橋等也有禅學社。禅學社應該對禅有比較廣泛的了解吧。

  禅修分世間與出世間。要進入真正很深的禅,就要入出世間禅,也就是佛說的波羅蜜多的境界。當然,在生活中,依靠世間禅就可以舒緩身心。

  我覺得,不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禅,對你們的未來都非常重要。你們踏入社會後,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會不堪重負,每天放松身心,禅坐一個小時,對緩解疲勞和緊張的情緒,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果你有了一定的禅境,就可以把所有事放下,進入到更深的禅修中。這時,你要選擇一個不受幹擾的地方,但不一定要去山谷閉關,沒有真正的竅訣,即使閉關也不會成功。

  二.禅修的條件

  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戒定慧叁學。其中戒律是叁乘佛法的基礎。經中說: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首先要持戒。沒有戒,一切功德都不會産生。有些人認爲,佛教有很多條條框框,非常麻煩。其實,完全不是如此。戒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就是怎麼樣做人。

  世間有的人天天偷盜殺戮,這樣的品行,根本談不上更高的功德和境界。因此,不要把戒律看作一種特殊的約束、一種控製的手段。在看似一模一樣的人中間,有一些人層次很高。比如佛教中有居士五戒,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社會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共産黨員最高的境界也是如此。

  如果你做了這些事,你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假如在居士五戒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受菩薩戒、密乘戒或別解脫戒中的出家戒,這樣一層一層受持更高的戒,也就是一步步完善你的人格。

  所以,戒定慧中的戒,就是怎樣做一個真正的好人。在高尚人格的基礎上,你的心才能清淨,才能安靜下來。如果心不寂靜,不要說出世間的成就,連世間的快樂也不可能得到。比如你在一個單位上班,心如猿馬不能安心,不久就會被老板開除。到了另一個單位,又會如此。朝叁暮四或暴躁的人,到哪裏都找不到清淨的世界。到處是缺憾、紛爭、仇恨和痛苦。這就是沒有“定”的原因。

  有了定就能演生出智慧。有些法師、大學生的學習爲什麼特別好?就是因爲:第一他有善良誠實的品德,在這個基礎上,他的心沈靜穩定。這樣,他的智慧就能慢慢成長。如果你心不定,即使有智慧也容易退失。我記得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比喻:沒有禅定人的智慧就像風中的燈。風中的燈,雖然閃耀美麗,但很快就會被風吹滅。

  一個人可能具有智力和天賦,但是,既缺乏人格基礎,又不具備禅修的寂靜,他的智慧如無源之水,不會帶來真正的利益。

  叁.禅修的曆史

  爲什麼禅宗大德能長壽無病、氣色如嬰兒一般?爲什麼印度瑜伽師能在一個月中安住不動、不吃不喝?在沒有氧氣的封閉洞穴中坐上六天?而一般人連兩小時都坐不住。

  現在很多人去印度求瑜伽。其實,佛經中就有瑜伽。“瑜伽”在密法中叫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其中“約嘎”就是“瑜伽”。藏文叫“那炯”,意思是心入于本來的狀態。

  從曆史上看,印度瑜伽是相當神奇的。我記得,有關阿底峽尊者的故事中提到:在朗達瑪滅佛後,藏王智光、菩提光爲了重振佛教于西藏,前後派了許多智者去印度,最後,終于請到了阿底峽尊者。

  在去西藏的途中,一天,阿底峽尊者一行來到恒河邊,看見一位老瑜伽士,把一具年輕的屍體放在岸邊,自己跏趺坐入于定中。一會兒,老瑜伽士頹然倒下,孩子卻站了起來,把瑜伽士的屍體扔進恒河,頭也不回地走了。藏地學者心中不解,問阿底峽尊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阿底峽尊者說:“禅修中有一種“奪舍法”,又叫“遷識法”,是一種借屍還魂法。瑜伽士老了,找到一個年輕屍體,就將自己的神識遷移到那個身體裏。”藏地也有瑪爾巴之子達瑪多德,奪舍婆羅門子屍體的公案。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出自一段可靠的曆史。

  印度依然保存著古瑜伽的傳統。在古瑜伽中,一般會吸收不同宗教的內容,既有佛教,也有婆羅門教等。迄今爲止,印度都不願開放,這是有其宗教、曆史、文化等原因的。二十年前,我去過印度。發現很多藏人漢人到印度後,一直保持著一種原生的生活狀態。我覺得非常好。

  印度人特別重視素食,不像中國天天殺生吃肉。等你們完成學業,掙了很多錢後可以去印度朝聖。印度航空公司以前只供應素食,聽說直到現在,有的公司依然如此。而在我們的飛機上,要得到一份素食卻非常困難。當然印度經濟發展不如中國,聽說現在,他們和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但是他們原有的珍貴文化,卻保存得相當完好。

  印度的每個飯店都吃咖喱,咖喱是非常清淨的食品,剛吃時不知是什麼味,既不是辣,也不是鹹,是一種很奇怪的味道。但是在離開印度後,有時我會想:“什麼時候我還能再去印度,吃上他們的咖喱呢。”

  除了印度瑜伽,中國和日本的禅文化也曾風行一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日本就有企業家禅令營。那時,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反對氣功等一切禅修活動。昨天,一位人民大學的學生說,我們的思想處于非常狹隘、封閉的狀態。確實如此。那時在藏地,只要發現山洞中有人坐禅,這個人就會立刻被投入監獄。直到了八十年代以後,氣功才在漢地悄悄地興起。

  有一位美國總統說:二十多年前我來過中國。那時候,每個人都穿一模一樣的衣服。但是現在大家都穿得五顔六色。在座的同學也許還記得他的話。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愛好不同,在外相上必然會有不同的選擇。

  八十年代後,人們紛紛學習中功等氣功,也有人通過氣功趨入到真正的禅修中,包括這裏的一些大法師。漢地有些比較著名的法師也練過氣功,練到心靜時,生起一種不同于以往分別念的特殊覺受。之後他們皈依佛門,成爲當今佛教界的棟梁。

  我曾經專門了解過,氣功到底講了什麼?爲什麼會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氣功熱?後來發現,氣功借助了一些佛教理論,有關氣功的原理,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诠釋。現在有些地方舉辦企業家禅修之旅、靜心營、禅商文化講座,在短短的幾天中放下一切,松弛而坐,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四.什麼是世間禅

  本來我們生活在壓力、恐懼和憂郁中,禅修後身心平和,心與大自然融爲一體。所謂瑜伽的意義,雖然有多種翻譯,但“合而爲一”可能是最恰當的。“合而爲一”就是把心找回家,讓它平靜、沈澱,從而發現它的本來面目。

  現在世間流行的禅,都屬于世間禅。在佛教中叫“凡夫行禅定”。比如,在大學中參禅,心不執著于任何一法,安住在不執著中。禅定時會出現的叁種境界:一種是空,心空無所有;一種是明,心了了分明;還有一種是無念,心中不起任何念頭。又叫:“樂、明、無念。”

  “樂”是輕安、快樂,這種樂受,世間任何一種快樂都不能比擬。城市中一些特別疲憊的人,一旦參禅,就不想從定中出來,可能就是因爲“樂”的緣故吧。

  我去五臺山的時候,有個和尚對我說:“我現在禅定境界很高。”我問:“怎麼高法?”“我現在出定入定時,什麼念頭都沒有,每天都處于無念中,太舒服了。”還有一種舒服在裏面,但也是無念。本來我們的分別念此起彼伏,若能不起任何念頭,也是很清靜的。

  漢地寺院常舉辦禅七夏令營,七天中,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大家坐在禅堂裏觀心。那時會有禅師引導:“現在你什麼都不要想,不要分別,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心本來就是空、明、無念的,這就是世間禅。它有沒有作用呢?有。但只是暫時的作用。

  在印度瑜伽中,世間禅有五大派別。其中哈他瑜伽是最廣爲人知的。它通過身體的姿勢、放松的技巧和呼吸,來達到訓練的目的。在一呼一吸時,原來漂泊的心,能找到回家的路。即使找不回來,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是…

《世間禅與出世間禅(禅修主題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浙江大學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