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知。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說,
此義較佛勝,正量他誰有?
此外,菩薩爲了自他獲得無上菩提,甚深願力等的加持或所依均圓滿,這在小乘的法藏中佛陀並未說明,因爲一切聲聞暫時不能堪爲此法的法器之故。關于此義,比如來佛更殊勝的無欺正量他者誰會有呢?誰也不具有。所以,凡是恭敬佛陀者切切不可舍棄佛所說的大乘法藏,否則就不是如來的隨行者。《梵施王請問經》中雲:“乃于此教信仰者,何者不信此聖教,非我隨行我非師,圓滿行道因即信。”又雲:“彼等無信出家已,亦謗引導之教法,彼于此教不深入,僅著法衣稱比丘。”世尊言:“大王,此等四者于此教出家是險隘。何爲四者?即不敬佛陀者、誹謗妙法者、嗔恨說法者、無有精進(指不聞思修行)而接受信財者彼等四者。”
壬二、僅以四谛及道品不能成佛:
加持四聖谛,及菩提分道,
共同聲聞中,佛果以何勝?
如果有人說: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只是修四聖谛與叁十七道品即能獲得佛果。
駁:事實並非如此。因爲這些並不是與小乘阿羅漢不共同的法、具有殊勝功德佛陀的圓滿因。獲得聲聞的所依、無常苦等聖谛的一切意義以及具足念住等菩提分法的修行或與之相關的這所有道,是與聲聞共同的,如此一來,佛陀的不共特法的一切果又以什麼因而超勝呢?應該成了無有高超之處,因爲共同因中不可能産生出不共之果,而且不共因中必然産生不共果,而以上這些不具備這一點。正由于一切見修行方面,大小乘有著懸殊的差別,因此果也必然有差距。如果因無有差別,那麼果也不會有差別。實際上差別是極其顯著的,猶如太陽與熒火蟲一般,水滴與大海的比喻等。經中說:“世尊言:迦葉,譬如以分爲百瓣之發梢之尖取酥油滴而其有限量,如是聲聞,獨覺有緣之無爲法智慧薄弱、有緣。迦葉,猶如由米堆之中螞蟻所攜帶一粒米般,迦葉,聲聞及獨覺將有緣視爲無漏之解脫果……”不僅佛陀與阿羅漢之間存在著差別,而且大乘勝解行菩薩的無緣智慧與福德力也勝伏一切聲聞緣覺,功德更勝一籌。關于這一點在《楞伽經》中有宣說。《經莊嚴論》中也說:“具慧聲聞衆,大義廣大善,無邊恒不斷,不了而勝伏。”《醒聲聞乘語》中說:“慈心大慧之大乘者甯可破戒,也並非具戒怯懦之低下聲聞乘可比。糞便內光芒萬丈的如意寶也殊勝無比,而金子內存有的具光假寶也並非如此,信解大乘者即便有業惑垢染所遮障,功德也是依他乘而除垢的聖者所不及,太陽的無比光芒縱然爲雲所蔽,但無雲的熒火蟲又豈能具有?”之所以有這樣的差距,就是由于一切資糧唯大乘獨有。
壬叁、智者理當信受大乘法藏爲佛語:
住菩提行義,彼經未曾宣,
大乘中說故,智者皆當受。
如果對方說:小乘的法藏中宣說了叁乘之道,爲什麼說大乘才齊全呢?
關于安住菩薩圓滿行的意義,在聲聞的經中除了共同的相似道以外並未宣說所有不共特法,相反,所有大乘中已經詳細完整地教誡了。因此,精通乘之次第的諸位智者理當認定此大乘是究竟的佛語。如此甚深之處,佛陀本身就是正量,爲此,必須將量士夫的教典看作爲正量,佛經中雲:“是故知性之智士,何者誠信我之語,如來智蘊作證明,佛陀親言謂智者,我谛實語當誠信。”
辛四、宣說叁乘之必要:
猶如聲明師,令先讀字母,
佛陀爲所化,宣說堪忍法。
宣說叁乘引導所化的次第,就像聲明師教兒童文字時,首先讓他們從字母開始讀誦,而不廣泛解音釋義。同樣,佛陀對于一切所化有情,開端並不宣說難以證悟之法,而是順應各自的智慧對境、按照接受的次第才相應說法。
有前爲遮止,罪業而說法,
有前爲造福,有前說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
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說法的順序是這樣的:在造殺生等罪業的有些所化衆生面前,爲了遮止他們造罪而如經中講述能樂等公案之類的法門,在有些小士意樂的有些所化衆生前,爲了他們培植福報而如《華嚴經》等經中所說宣說十善等法。在具有中士道之意樂的聲聞種姓有些所化衆生面前,宣說輪回爲所斷、涅槃爲所取,依于所取能取各爲異體的二者及人無我等。在大乘唯識有些所化者面前,宣說二取異體而空的唯識,諸法無我。在位于其上的中觀種姓者面前宣說二取與唯識皆不依。印度注釋中說,“俱不依”只是安立爲大乘而沒有辨別差別,(這並不妥當,)而應該按照頌詞解釋。關于此等意義,通過淨化寶珠、以食物養育兒童的比喻等加以說明,有關詳細內容當從諸經典中得知。令耽著串習有實法而不能接受甚深實相的疑惑重重者或具有所緣者生起畏懼的無緣空性大悲雙運藏,傳授給修無上大菩提的有些最利根的行人。如果隨時隨地沒有按這樣的說法次第來做,就會導致有些人造謗法的罪業。《寶積經》中雲:“未盡成熟衆生前,信賴而宣說,乃菩薩之錯;未堪爲法器衆生前,宣說廣大佛法,乃菩薩之錯;于信解廣大法門衆生前,宣說小乘,乃菩薩之錯。”耽著未以大悲心攝持的獨立空性與實執唯一的悲心這兩者都不是殊勝的解脫道,關于這一點,有極多經續注疏的教證。理自在(法稱論師)也親言:“慈等愚無違,故非盡除過。”
據經中記載:從前,有一位婆羅門的妻子名叫善施花,她夢到頭上長出叁把寶劍,一把落到地上,一把光澤漸退而變得下劣,最後一把寶劍則大放光芒、駐留空中。依照夢兆,這位女子生了叁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唯一修空性結果以斷見所感墮入惡趣;第二個兒子耽著唯一的悲心而成爲承許常見者的本尊;第叁個兒子則修行空性大悲無二無別而獲得大菩提果。
庚二、攝義:
如是諸智者,切莫嗔大乘,
能成圓菩提,故當尤誠信。
通達上面詳細闡述所诠內容與能诠詞句的智者,切切不可滿懷憎恨而嗔恚大乘,因爲能成就圓滿菩提,故而應當比小乘法藏更加信心十足。經中講說了如馬、如象、如日、如月、如聲聞之神變、如佛之神變而行之五種菩薩。猶如依靠其中前兩者可以遠行,卻會被風等席卷返回一樣,這兩種補特伽羅雖然發了殊勝菩提心,但信解聲聞乘並且閱讀其論典,而且令他人也如是奉行,借助與聲聞乘混合等行善之風使得智慧遲鈍,以致于退失道心,這是兩種不定菩薩。後叁種與小乘不相混雜,並且唯一讀修大乘,由此使菩提心與智慧日益增上,不退道心,但是由智慧與精進的大小程度不同所致,與前者相比,後者得果更爲迅速。方便智慧圓滿的菩薩猶如善逝的神變一般而行,也就是說,有比獲得聲緣果位更提前得佛果的情況。所以,不應該認識到聲聞法藏位居于下而嗔恨,更不可認爲勝過大乘而恭敬有加。當然,爲了攝受所有聲聞種姓者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閱覽小乘法藏等不包括在內。
倍信大乘者,依彼所說行,
證無上菩提,兼得一切樂。
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對深廣法門有緣分、希求無邊智慧的學人們,對大乘經典信心百倍並實地修行其中所說法義,將獲得無上菩提。同時人間天界的一切安樂在沒有刻意主修的情況下如火起之煙般兼收並蓄。爲此,我們應當珍視愛重猶如摩尼寶般的大乘法藏,將它的意義放在修行的首位。前文中引用的《妙臂經》的教證在此也該引用。
丁叁、攝義:
施戒安忍法,特爲在家說,
大悲精藏法,應當穩固修。
作者教誨道:大王,你在位期間,雖然不能全面做到發願菩提心與付諸實行,但是財布施、男女居士的戒律、定解思維正法等安忍法這叁項,在家人容易辦到,因此是對在家菩薩宣講的。當然,並不是說在家較出家更爲殊勝,而是因爲六度之中前叁度在家人容易修成,故而教誡他們修行。身爲出家菩薩,由于財物不豐,爲此以法布施爲主。而作爲在家人,只是財力布施,不能進行法布施,所以並未主要教誡。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都要將成辦二利之遍知的唯一因——與大悲密切相聯的精藏法甚深空性,作爲修行的核心,想方設法使之穩固不退而盡力修習。精通以方便智慧雙運而修行菩提的智者,就像有些人想看深淵而采用技巧,兩個傘左右執撐而看,結果既見到深谷也未身墜其中一樣,現前輪回諸法的實相後既得涅槃也不會墮入寂滅邊而中斷利衆。又如雲:“愚士出此語,一法得菩提,彼即空性理。”要遣除以方便損減之邊與以智慧增益之邊,依靠方便智慧這兩者也就會獲得解脫。在家菩薩即使不能做到廣修行菩提心,但必須主要實修願菩提心。《教王經》中講道:“大王,如是汝事物繁多,時時刻刻從布施度至智慧度之間悉皆學修無能爲力,是故,大王汝當于真實圓滿菩提欲樂、誠信、希求及發願,或行或住等恒常持續憶念、銘記,修行……大王,汝若如此奉行,則既爲君主也不失王事,複圓滿菩提資糧。”又雲:“未獲菩提之前,暫時人、天安樂,其中以菩薩心之善根業之異熟屢次上生天界;多次轉生人間,是故,雖爲君王,仍……”其中作了大篇幅的闡述。
丁四、不能學修國王行爲則教誡出家:
若由世蠻橫,依法難持政,
爲法與名譽,汝應作出家。
雖然這般教授了正法與世間法兩全其美的方便,然而,由于濁世的世間一切有情極其蠻橫、頑固不化,而認識到要做到戒殺等絕對依照正法規則實在難以或無法治理國政,那麼從大局著想,爲了不失正法,也爲了保存美名,你應當像先王們棄俗爲僧一樣做出家身份。《賢劫經》中雲:“惡世衆生極野蠻,法臨隱沒惡趣增,智者極生出離心,猶如野獸謹慎住。”叁世諸佛也是以出家的身份成佛的。經中說:在家衆如住火炕,出家衆如住涼室……出家有功德無量。《叁摩地王經》中說:“恒河沙數佛勇士,俱胝劫中誰承侍,何者滿懷厭離心,出離俗家此更勝。”
教王中觀寶鬘論中,宣說國王之行爲第四品釋終。
《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四品 國王行爲》全文閱讀結束。